服從風險、偏愛確定性,是保險業的天性。
觀察最近幾年長壽產業的動靜,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科技公司、醫療機構甚至馬斯克、貝索斯等富豪都在積極探索延長人類壽命的路徑,而保險公司,這個本該和壽命聯系最緊密的行業,卻鮮有動作。
![]()
問題的根源在于,長壽產業的邏輯天生與保險業的底層算法沖突。
動輒幾千美元的基因測序、生物年齡檢測、激素療法,這些前沿手段沒法被任何現有的精算表格接納。尤其是在延遲退休政策落地、長壽趨勢愈演愈烈的今天,這個矛盾變得格外尖銳。中國疾控中心在《柳葉刀》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到2035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的概率高達93%,其中女性將達到85.1歲[1]。活得更久,已成定局。
![]()
當人人都得活得更久、工作到更老,保持健康就不再是個人愛好,成了保住未來飯碗、避免晚年護理困境的必需品。而這時,保險業的集體沉默,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時代命題。
![]()
保險業與長壽科學的根本矛盾
過去三百年保險業的運行,依賴于一個建立在統計學之上的、堪稱完美的商業模型:可承保的健康和可理賠的疾病。然而長壽產業所關注的“從健康到疾病的緩慢衰老過程”則成了一個巨大的、保險無法覆蓋的金融黑洞。這一矛盾源于保險業與長壽科學之間的三個根本性沖突:
![]()
No.1
預防的悖論
以早些年液體活檢公司Grail推出的Galleri多癌種早期篩查測試為例[2]。這項技術能夠通過一次抽血,在癥狀出現前檢測超過50種癌癥的信號,堪稱預防醫學的革命性突破。然而,這樣一項能將癌癥扼殺在搖籃里的技術,卻面臨著一個尷尬的處境:絕大多數商業健康險都拒絕為其報銷。
![]()
這恰恰暴露了保險業的“近視癥”——只算眼前賬,不算未來賬。
傳統保險的定價模型,嚴重依賴過往的理賠記錄,例如,分析某種疾病過去的發病率多高、治療花了多少錢。但像Galleri測試這種前沿預防技術,其價值在于“防患于未然”,目標是讓疾病不發生,或者在造成重大損失前就被解決。
保險業擅長計算已發生的災難成本,卻難以評估和衡量可能避免的未來風險所帶來的巨額社會效益。因此,一項可能大幅降低晚期癌癥治療支出(數據顯示晚期癌癥治療費用往往是早期發現的數倍)的技術,反而被排除在傳統理賠框架之外,形成了短期成本與長期收益的巨大錯位。
No.2
護理的危機
長壽不能只看活得久,還要考慮活得怎么樣。以美國長期護理保險(LTCI)市場為例,LTCI本應是應對“長壽但不一定健康”這一核心社會矛盾的最佳產品。它承諾為因年老、慢性病或認知障礙而失能的客戶,支付家庭護理、養老院等高昂費用,為長壽但失能的晚年,提供最后的尊嚴。
然而現實是,保險公司的精算師們依據過去的生命表為產品定價,嚴重低估了兩大趨勢的疊加效應:一是人類壽命延長的速度遠超預期;二是失能后護理成本的飆升速度,尤其是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專業護理人員短缺導致的人力成本激增。
根據美國長期護理保險協會(AALTCI)的數據,在2000年,美國有超過100家公司銷售LTC保單;而到了2020年代,這個數字驟降至僅剩十余家[3]。幸存的公司,為了自保,只能瘋狂提高保費、收緊理賠條款。
![]()
圖注:AALTCI官網
保險公司,這個天生精于計算短期、災難性事件成本的行業,很難為一個價值在于長期、主動優化回報的產品進行準確定價。例如一個人在40歲時購買LTCI,他可能85歲才開始使用,那么這要求保險公司需要預測45年后的護理成本,這顯然不可能。因此。當它們試圖用舊地圖去航行一片新大陸時,觸礁沉沒似乎成為一種必然的結局。
No.3
價值的悖論
過去十余年,聯合健康集團(UnitedHealth Group)通過其子公司Optum,每年投入超過85億美元用于創新和技術,其中包括健康管理相關項目,即通過健康篩查、慢病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預,主動降低疾病發生率,減少巨額醫療賠付[4]。這與長壽科學倡導的“主動優化”理念高度契合。
然而,實踐卻暴露出保險與醫療保障體系的結構性障礙,形成一個矛盾困局:項目越成功,保險公司可能越無回報。首先是預防的收益往往外溢。例如,一名64歲客戶通過健康管理避免了66歲時突發心臟病,但此時他可能已轉入美國政府的Medicare計劃(為65歲及以上人群提供的醫療保險)[5]。結果,聯合健康承擔了預防成本,政府醫保卻享受了成本節約的紅利。
這種“越成功越虧本”是全球保險與醫療體系的普遍挑戰,削弱了商業保險公司對長期預防性投資的動力。而更深層的悖論在于,預防的成功可能侵蝕保險業根基:健康客戶群體對高額健康險的需求下降,導致保費收入萎縮。
![]()
時光派
聚集全球前沿、全面、專業抗衰資訊
3029篇原創內容
![]()
從風險管理到價值創造
面對日益增長的長壽需求,變革的壓力倒逼保險業必須走出堡壘。既然舊的模式已經不可行,一場由市場和技術驅動的、自下而上的改革便拉開了序幕。
第一步:當健康成為可交易的資產
以南非Discovery公司的Vitality項目為代表的“共享價值保險”模式的全球化為例,其核心理念是:與其試圖精準預測和規避客戶未來的健康風險,不如通過激勵機制主動引導客戶改善當前健康行為,實現保險公司與客戶的雙贏[6]。
可穿戴設備(如Apple Watch)及智能App,實時監測用戶的運動量、睡眠質量和飲食習慣等健康數據,并通過保費折扣、購物優惠券、旅行獎勵(如航空里程)、健康產品補貼等多種激勵方式,為用戶提供即時正向反饋。這種游戲化的健康管理模式不僅提升用戶的生活質量,還降低保險公司的理賠成本,成功推動了該模式在全球40多個國家的普及,服務超過3000萬用戶。
在美國,大型保險公司恒康(John Hancock)于2018年宣布,其所有的人壽保險產品都將與Vitality計劃深度綁定,標志著這一模式在美國主流保險市場的突破[7]。這些主流巨頭的全面采納,證實了“健康行為激勵”已從一個新奇的試點,演變為成熟且高效的商業戰略,它為保險業找到了一條繞開不確定性難題、實現主動風險管理的全新路徑。
第二步:金融賦能為前端創新松綁
在前端管理健康的同時,保險業在后端的財務工具上也在進化。2024年9月,全球再保險巨頭慕尼黑再保險(Munich Re)針對北美市場推出長壽再保險解決方案,試圖以金融工具破解長壽風險的困局[8]。
再保險,即保險公司的保險。當一家保險公司擔心自己承接了太多長壽客戶未來可能賠不起時,它就可以向慕尼黑再保險這樣的巨頭,購買一份“再保險”合同。
![]()
這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賣保險,更是一種基于未來趨勢的“賣資產負債表”策略。它允許那些因業務出色而吸引了大量長壽客戶的保險公司,將“客戶活得太久可能導致虧損”這一宏觀風險轉嫁給再保險公司。這樣一來,它們就不必再為這個風險預留大筆備用金。
而這些被釋放的資本,可以被重新配置,用于投資前端的、更具增長潛力的健康科技、預防性服務、甚至長壽診所等創新業務。這種精巧的金融工具,正在成為驅動前端業務創新和長壽生態系統構建的強大助推器,將長期風險轉化為可管理的資本機遇。
第三步:當預防擁有了可計算的價值
2025年,Midi Health推出的專為女性設計的AgeWell長壽項目,成功獲得了Aetna、Cigna等美國主流保險公司的支持,并獲得了超過6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9]。Midi Health給保險公司算了一筆經濟賬,它用數據證明:現在花一小筆錢為女性提供“更年期護理”,就能顯著降低她們未來患上心血管病、骨質疏松等重疾的風險。這種“把預防的長期收益量化給保險公司看”的模式,讓保險公司終于有理由為預防服務買單,為行業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提供了一個范本。這類模式證明,通過細分市場、提供專業服務并量化預防收益,可以有效彌合保險支付與長壽干預之間的鴻溝。
![]()
從Vitalit改變人的健康行為,到慕尼黑再保險優化資金結構,再到Midi Health驗證精準長壽服務的商業模式,這場自下而上的市場探索,清晰地勾勒出一條進化路徑:即從單一的風險賠付者,轉型為健康促進者和長壽生態構建者,最終實現為健康本身而非“疾病”買單的全新商業邏輯。
![]()
時光派
聚集全球前沿、全面、專業抗衰資訊
3029篇原創內容
![]()
中國式困境與破局使命
No.1
政策驅動
中國商業健康保險市場連續三年止步萬億門檻,正面臨嚴峻的增長瓶頸[10]。今年上半年人身險公司的健康險保費,更是出現幾乎零增長的尷尬局面[11]。
這一困境背后,是國內傳統健康險大戶——重疾險的加速滑落,過去那種“一紙診斷定賠付”的簡單模式,在產品同質化、消費者認知升級和經濟壓力增大的多重夾擊下,已盡顯疲態。
然而,政策層面正在積極引導市場變革,這為保險業參與長壽產業提供了機遇。2025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首次在最高層級文件中明確“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12]。
隨后,國家醫保局和財政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加快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擴大試點范圍。截至目前,全國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數已近1.9億,基金累計支出超850億元[13]。長期護理保險已從地方性的探索,正式上升為一項國家戰略,這為商業保險深度參與長期護理保障提供了政策藍圖和市場空間。
![]()
圖注:國務院官網
中國在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過程中,美國的LTCI困境給我們提供了典型的試錯案例和深刻教訓。與此同時,日本與中國在社會結構、老齡化速度、家庭照護傳統、政府角色等方面高度相似,其LTC制度自2000年實施以來,經歷了從“地方自治”到“中央-地方協同”的深刻調整,并不斷完善服務體系與籌資機制,為中國制度設計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照和實踐經驗[14]。中國保險業可以在此基礎上,探索商業保險與政府政策的有機結合。
![]()
No.2
企業布局
面對巨大的長壽產業市場潛力,中國多家保險巨頭已通過投資建設高品質養老社區、康養中心或健康管理平臺、居家照護服務等模式,加速布局長壽產業。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全國保險機構參與投資和建設的養老社區項目已超過100個,提供床位數超過15萬個[15]。
![]()
這表明,中國保險業正在從單純的風險保障者,向長壽生態的積極構建者和健康服務提供商轉型,致力于從全生命周期角度,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長壽需求。
結語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未來。”
長壽的趨勢未變,但保險的“玩法”正在被重塑。從風險的被動承受者到健康的積極守護者,保險業有使命通過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為百年壽命增添一道確定性。
未來,也許我們都能活得更長久、更健康,誰知道呢?只要保險繼續勇于冒險,100歲可能只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