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實在話,最近國際上最讓人跌破眼鏡的事,就得數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硬剛美國這出了。
10月28日東京那場日美會晤,按說就是盟友間走個流程,互相給個面子。
可高市早苗倒好,當著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面,直接把“停止進口俄羅斯液化天然氣”的要求給懟了回去,半點兒沒留余地。
![]()
更有意思的是,這反擊的余波來得飛快。
轉天10月29日,美國就火速宣布新一輪對俄制裁,把俄羅斯石油公司、盧克石油這兩大巨頭,連帶著34家子公司全拉進了黑名單。
一邊是盟友當面“拆臺”,一邊是大哥火速“敲山震虎”,這波博弈看得人那叫一個緊張。
咱先捋捋,日本這平時對美國言聽計從的“小弟”,咋突然敢挺直腰桿說不了?
硬剛美國的底氣,全靠“9%”撐著
你可能會問,日本不是美國的鐵桿盟友嗎?以前美國說制裁誰,它從來都是第一個跟著站隊,這次咋敢公開唱反調?說白了,不是膽子變大了,是真的不敢停,一停就可能砸了自己的飯碗。
高市早苗在會晤里把話擺得明明白白:停購俄氣,日本的民生和能源穩定就得出大問題。
這話可不是空口白話,背后有實打實的數據撐腰。
俄羅斯液化天然氣占日本進口總量的近9%,這比例乍一看不算特別高,但在日本的能源供應里,它就是個妥妥的“穩定器”。
咱得知道,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石油、天然氣幾乎全靠進口。
這些年為了不被人“卡脖子”,它一直在搞能源進口多元化,可俄氣這一塊是真動不得。
為啥?因為日本早就跟俄羅斯的能源項目綁死了。
俄羅斯遠東有個薩哈林-2項目,這可是日本能源布局的重中之重。
日本的兩大巨頭,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一家持12.5%的股份,一家持10%的股份,從項目一開始就深度參與。
而且這項目簽的是長期合同,要到2028年到2033年才陸續到期。
你想啊,要是現在突然停購,不光是斷了氣源,日企手里的股份可能直接縮水,前期投的錢也打了水漂,這損失誰扛得住?
其實美國早就給日本吹過風了。
10月15號的時候,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就跟日本提過,說美方那邊預計日本會配合停購俄能源。
當時日本沒敢接話,只含糊說會跟七國集團同步行動。
直到特朗普親自上門,高市早苗才敢把實底亮出來,不是不配合,是真配合不起。
這背后的賬,日本早就算得門兒清了。
![]()
更關鍵的是,日本從俄羅斯買的不只是液化天然氣,還有原油。
雖然原油進口量占比不到1%,今年1到7月也就買了59.9萬桶,但這部分進口全靠美國的制裁豁免。
你猜怎么著?這個豁免12月就到期了,能不能續上還沒個準信。
要是現在停了俄氣,回頭豁免再續不上,原油、天然氣兩頭都掉鏈子,日本的能源安全就成了空話。
9%的依賴,牽出一串民生大麻煩
你發現沒,日本對俄氣的依賴,遠不止“9%進口量”這一個數字那么簡單。
這背后牽連著的,是每個日本老百姓的電費單、超市購物籃,還有無數企業的生存問題。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上周就發過警告:要是放棄俄氣去找替代氣源,不光要花天價成本,國內電價還得直線上漲。
這話一點兒不夸張,日本的發電結構里,天然氣發電占了不小的比例。
俄氣一斷,就得從別的地方買氣填窟窿。
可全球液化天然氣市場本來就緊張,想臨時加量,賣家不坐地起價才怪。
咱給普通日本家庭算筆賬:要是電價漲個三成,一個三口之家每個月的電費就得多掏幾千日元,折算成人民幣就是好幾百。
這還只是電費,能源一漲價,制造業的成本跟著漲,汽車、電子這些日本的支柱產業,生產出來的東西賣價就得提。
最后這些成本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超市里的蔬菜、日用品,哪樣不得漲價?
可能有人覺得,9%的量,找別的國家補上行不行?還真沒那么容易。
這些年日本的液化天然氣主要從澳大利亞、卡塔爾和俄羅斯這幾個地方買。
澳大利亞那邊之前占比最高,可日本正想慢慢減少依賴,就是怕哪天跟澳大利亞鬧矛盾被卡脖子。
卡塔爾那邊的產能早就滿了,想多買都沒貨。
美國倒是愿意賣,可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價格比俄氣貴不少,長期買下來成本太高。
![]()
更要命的是,日本從俄羅斯買的“薩哈林混合原油”,其實是薩哈林-2項目生產液化天然氣時的副產品。
也就是說,要是停了俄氣進口,連帶著這部分原油也沒法買了。
雖然原油占比不到1%,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在能源供應緊平衡的情況下,少了這1%就可能打破穩定,到時候說不定還得求著別的國家加價賣油。
高市早苗敢跟特朗普叫板,說白了就是拿民生當“擋箭牌”,這招戳中了美國的軟肋,總不能逼著盟友老百姓沒法過日子吧?
制裁加碼下,日本早留了后手
從另一個角度看,日本也不是光硬剛不準備,面對美國的制裁壓力,它早就悄悄鋪好了后路,主打一個“兩邊不得罪”。
咱都看出來了,美國一邊逼日本停購俄氣,一邊其實在推銷自家的液化天然氣。
日本多精明啊,立馬就接了茬。
近幾個月,日本的能源企業跟多家美國能源公司簽了新的采購協議,還主動去談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項目。
只不過這項目看著美好,實際落地太難,總投資要440億美元,而且至少得等十年八年才能投產,短期內根本指望不上。
除了抱美國的大腿,日本還在偷偷調整供應結構。
之前它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占比接近40%,為了避免被單一國家卡脖子,現在正慢慢增加從卡塔爾、美國甚至加拿大的進口量。
不過這都是慢功夫,能源進口合同都是長期的,想調整比例沒個三五年根本辦不到。
就拿薩哈林-2項目來說,合同要到2033年才全到期,現在斷供等于主動違約,不光要賠一大筆違約金,以后再想跟俄羅斯合作就難了。
你可能沒注意,日本的能源命門可不止俄羅斯這一個。
它大部分石油都來自中東,占比超過80%。
![]()
中東這地方你也知道,局勢從來就沒穩過,哪天要是爆發沖突,石油運輸線一斷,日本的石油供應就得出大問題。
之前中東局勢緊張的時候,日本的油價就漲過一波,老百姓怨聲載道。
現在要是再丟了俄氣這個穩定來源,等于把能源安全的雞蛋全放進了中東這一個籃子里,風險太大了。
現在美國聯合歐盟、英國一起加碼對俄制裁,歐盟甚至放話要在2026年4月起禁購俄氣短期合約。
日本夾在中間那叫一個難受:得罪美國吧,安保同盟就可能出裂痕;丟了俄氣吧,國內民生和經濟就得崩。
所以它才想出“漸進調整”這個說法,說白了就是拖延時間,先把眼前的難關過去,等找到穩定的替代氣源,再慢慢減少對俄依賴,到時候再跟美國表忠心也不遲。
這事兒說到底就一個理:國家之間哪有什么永遠的“鐵哥們”,全看利益給不給力。
日本敢硬剛美國,不是它骨頭硬,是把民生和能源安全的賬算得太清楚了,聽話的代價太大,實在付不起。
美國的制裁大棒再狠,也沒法逼著別人餓肚子過日子。
這也給咱提了個醒: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手里有穩定的“后路”才敢有底氣,能源安全這東西,靠誰都不如靠自己穩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