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不能苦孩子,窮不能窮教育。”這句飽含期望的話語,在當今中國家庭的教育投入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近日,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5年在校大學生消費行為研究”報告,如同一面多棱鏡,不僅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生活圖景,更映照出中國家庭在教育成本上的持續攀升與觀念變遷。這份對2783名在校大學生(涵蓋高職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調研顯示,2025年受訪大學生的平均每月生活費已達1744元。這一數字,若放置于一個家庭同時供養兩名大學生的情境下,僅生活費一項每月便需近3500元,這尚未將數額不菲的學費、住宿費、交通與醫療等剛性支出計算在內,其給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可見一斑。
![]()
一、十年對比:漲幅顯著,家庭負擔加重
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十年前,2016年麥可思的同類調查數據顯示,當時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為1212元。十年間,從1212元到1744元,增長了532元,漲幅高達43.9%。這一比例遠超同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意味著許多家庭的收入增幅未能同步跟上子女教育消費支出的上漲步伐。報告中一個引人深思的對比悄然浮現:十年間,大學生生活費上漲了40%以上,但薪資水平能實現同等幅度增長的父母比例恐遠不及此。這使得“供養一個大學生”在今日顯得比十年前更為“費錢”,加之學費標準的普遍上調,高等教育已成為許多家庭一項沉重且持續的經濟投入。
![]()
二、消費解構:從“生存型”到“發展與享樂型”的轉向
大學校園常被視作一個相對獨立和封閉的環境,校內食堂的餐飲價格通常也遠低于社會餐飲。那么,為何在校大學生的生活費會呈現如此快速的增長?答案深藏于生活開銷結構的深刻變化之中。報告揭示,當下大學生的生活費早已超越了“吃飽穿暖、購買學習用品”的傳統范疇,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
個人娛樂活動、社交應酬以及自我形象管理,已穩固地躋身大學生活的“必要開支”行列。周末與節假日,呼朋引伴短途旅游、打卡網紅餐廳、體驗密室逃脫、劇本殺等新興娛樂項目,以及頻繁更新電子設備、購置品牌服飾化妝品等,構成了他們消費清單上的重要部分。這些在十年前或許屬于“非必要”或低頻次的消費,如今已成為許多學生校園生活的常態。他們的生活模式,正無限趨近于一種都市“小資”生活——注重生活品質、精神享受與社交體驗。然而,支撐這種消費模式的,絕大多數并非學生自身的勞動所得,而是背后父母持續的資金輸送。
![]()
三、觀念鴻溝:學生視角的“節儉”與父母感知的“重負”
這種消費模式的轉型,直接導致了學生與家長之間在消費認知上出現了一道微妙的鴻溝。對于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大學生而言,他們認為每月花費近兩千元,在同齡人中可能已屬“精打細算”,因為他們所支付的,不僅是食物,更是一種融入集體、維持體面、探索世界的“生活方式成本”。他們身處消費主義浪潮與社交媒體塑造的“精致”生活模板之中,無形中拔高了對“正常”生活質量的預期。發達的電商平臺與便捷的移動支付,更是降低了消費門檻,使得“指尖輕輕一點”的消費行為在校園里變得司空見慣。
然而,在父母一方,感受則可能截然不同。許多家長基于自身求學經歷,慣性認為孩子在校開支主要集中于基本食宿與學業。當他們發現,子女的消費已廣泛覆蓋零食、社交、娛樂、形象塑造等諸多方面,且這些領域的支出總和可能毫不遜色于基礎餐費時,難免會感到壓力驟增與些許困惑。盡管如此,出于“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普遍心理,以及不愿子女在校園中因經濟原因感到窘迫或落后于人,大多數家長依然選擇盡力滿足這些日益增長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默許甚至助推了生活費水平的攀升。
![]()
結語:
1744元,這個平均數字背后,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下學生消費觀念的現代化轉型,是家庭對于女教育投資不計成本的殷切期盼,也是社會發展與消費文化在校園中的集中投射。它既反映了年輕一代對更豐富、更高質量校園生活的追求,也警示著家庭教育負擔的持續加重以及潛在的經濟風險。大學生消費行為的變遷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需要學生、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審視。在鼓勵學生追求全面發展的同時,引導其建立理性、健康的消費觀和財務規劃能力,或許與知識傳授同等重要。而對于社會而言,如何切實保障教育公平,減輕家庭教育負擔,讓每一個有志青年不因經濟壓力而折翼,仍是需要持續探索的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