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不僅開創了中國詩歌創作的先河,更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其中涉及的鳥獸草木,有超過百種被后世本草典籍收錄,成為中醫藥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些植物在詩篇中或明或暗地展現了它們的生長習性、形態特征,甚至藥用價值,為后世中醫藥發展提供了珍貴的文獻依據。讓我們循著詩的韻律,探尋這些蘊含在字里行間的中醫藥智慧。
蒹葭(jiān jiā)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詩中描述的是深秋蘆葦叢生、白露凝結的蒼茫景象,表達了追尋意中人而不得的悵惘之情。
詩中“蒹葭”,指的是蘆葦
![]()
蘆葦入藥始載于《唐本草》,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著名的“葦莖湯”,主要用于治療肺癰,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膿的功效。明清以后,中醫以根狀莖入藥,稱蘆根,鮮品、干品均可使用,用于熱病傷津,煩熱口渴等癥。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鹿鳴》
詩中描繪鹿群在野外覓食,鹿鳴又引來了新的嘉賓,他們的德行如光芒般照耀。詩中“食野之蒿”,蒿則指的是青蒿
![]()
青蒿始載于兩千多年前的《五十二病方》,具有清虛熱、截瘧的作用。青蒿是《中國藥典》收載的品種,為菊科植物黃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開時采割,除去老莖,陰干。其味苦、辛、寒。歸肝、膽經。功效主治:清虛熱,除骨蒸,解暑,截瘧,退黃。用于溫邪傷陰,夜熱早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暑邪發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
苤苜(piě mù)
采采苤苜,簿言采之。
—《詩經·國風·周南·苤苜》
采采苤苜,簿言采之描繪的是急急忙忙采集芣苢的場景。詩中“苤苜”,指的是車前草
![]()
車前的發現還有一個歷史傳說。相傳漢朝名將霍去病帶兵抗擊匈奴,被困沙漠。天旱無雨,盛暑無露,官兵小便淋漓,亦患面部水腫。部下見戰馬無恙,細察,馬食一草。霍去病知道后,讓部下皆煎飲而病去,霍去病大笑,“好一個車前草,真是天助我也。”故而將馬食用的野草稱為“車前草”。車前草是一味常用中藥,有清熱利尿、清肝明目等功效,可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目赤腫痛等癥。
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詩中相互贈答,禮尚往來,這里是“投桃報李”成語的來源。詩中“木瓜”,指的是皺皮木瓜
![]()
作為一味常用中藥,木瓜以安徽宣城所產最為道地,具有舒筋活絡,和胃化濕的作用,可用于濕痹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暑濕吐瀉,轉筋攣痛,腳氣水腫等癥。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木瓜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和維生素,能緩解肌肉痙攣。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詩中以桃花為襯托描繪出姑娘出嫁,喜氣洋洋的景象。詩中的“桃”是薔薇科植物,它的全身都是藥,其花、果、果仁、樹膠都有藥用價值。
![]()
桃花有活血悅膚、峻下利尿、化瘀止痛的功效;桃的幼果經風吹落后拾取,晾干后稱為“癟桃干”,是一種收澀類中藥,具有斂汗、止血的作用;桃核里的桃仁是一種活血袪瘀類中藥,入心、肝、大腸經,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于經閉痛經、瘕瘕痞塊、肺癰腸癰、腸燥便秘、咳嗽氣喘等癥。此外,桃樹樹皮中分泌出來的樹脂為桃膠,又稱“桃花淚”,具有和穴,通淋,止痢的作用,近年來還被用作美容養顏的佳品。
果臝(guǒ luǒ)
果臝之實,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螨蛸在戶。
—《詩經·國風·豳風·東山》
詩中描述瓜蔞沒有人收,地虱子爬滿了房間,門戶之上也掛滿了細腳蜘蛛,蘊含著破敗的凄涼感。詩中“果臝”,指的是栝樓
![]()
栝樓的果實為瓜蔞,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具有清熱化痰、利氣寬胸、消腫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成熟果皮入藥為瓜蔞皮,也具有清熱化痰,利氣寬胸的作用。種子為瓜蔞子,潤肺化痰、滑腸通便的作用更好一些,可用于燥咳痰黏,腸燥便秘,常加工為奶油味瓜蔞子等小零食。根為傳統常用中藥天花粉,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的作用,常與生地、山藥、五味子等配伍,用于熱病津傷口渴及消渴等癥的治療。
葛與艾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經·國風·王風·采葛》
詩中采用夸張的手法描述男子對心愛女子的深切思念之情。詩中的“葛”屬豆科植物,其根部可以入藥,為葛根
![]()
葛根入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自古以來就是藥食兩用的佳品。《本草綱目·草部·葛》記載葛根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解酒毒。現代研究表明,葛根中的異黃酮其在保肝護肝、防治心腦血管疾病、降低三高、改善微循環、抗衰老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也是糖尿病(屬中醫消渴證)患者的常用藥物。
詩中的“艾”是菊科植物,其葉可以入藥,為艾葉。
![]()
艾葉性溫,味辛、苦,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祛濕止癢。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經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煎液外洗可以祛濕止癢。至今,艾灸仍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方法,便是以艾草為原料加工成艾條來操作的,取其透達經絡之性,起到溫經散寒的作用。
白茅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詩以敘事的口吻描繪男女之情。詩中的“白茅”,其根部可以入藥,為白茅根
![]()
白茅根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效。用于血熱吐血,衄血,尿血,熱病煩渴,濕熱黃疸,水腫尿少,熱淋澀痛。止血多炒炭用,清熱利尿宜生用。
蒲與荷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詩經·國風·陳風·澤陂》
詩中描述了女子想念自己心上人的悲痛。詩中的“蒲”指的是香蒲,其干燥花粉就是中藥蒲黃。
![]()
蒲黃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痛經,胸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
詩中的“荷”指的是植物,其干燥葉就是中藥荷葉。
![]()
荷葉具有清暑化濕,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的功效。用于暑熱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現代研究顯示其具有一定降脂、減肥、抗氧化、抑菌、降低血糖、保護心血管系統、保護神經系統、保肝護肝與抗腫瘤等方面的藥理功效。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詩經.國風.周南.卷耳》
詩中描述了女子想念自己的心上人,以致卷耳都沒心思采了。詩中的“卷耳”指的是蒼耳,其果實為蒼耳子,是《中國藥典》收載的品種。
![]()
蒼耳子具有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的功效。用于風寒頭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風疹瘙癢,濕痹拘攣。蒼耳子是治療多種鼻病之良藥。宋代《濟生方》中記載的蒼耳子散則是以其為君藥專門治療鼻炎的方子,臨床至今仍廣為應用。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使用蒼耳子是經過炮制的炒蒼耳子。因蒼耳子的毒性成分主要為毒蛋白、倍半萜內酯類和水溶性苷類,生品炒后去刺可以達到減毒的目的。但仍應注意劑量(《中國藥典》炒蒼耳子煎服3-10g。
茹藘(rú lǘ)
出其闉闍(yīn dū),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藘,聊可與娛。
—《詩經·國風·鄭風·出其東門》
詩中描述了一個男子出城看到美女如云,但這些都不是自己喜歡的,自己只鐘情于自己的心上人,那個穿著白裙子配著紅色衣巾的女子。
詩中的“茹藘”為茜草,不僅是古代重要的紅色染料,更是涼血化瘀的良藥。
![]()
茜草具有涼血,祛瘀,止血,通經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瘀阻經閉,關節痹痛,跌撲腫痛。
勺藥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詩經·國風·鄭風·溱洧》
詩中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年輕的姑娘和小伙子們來到河邊,共同踏青,臨別互贈芍藥以表心意。詩中的“勺藥”為應為芍藥花
![]()
芍藥作為中藥,現在有白芍和赤芍之分,其藥用功效也有所不同,白芍長于養血柔肝,赤芍偏于清熱涼血。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創制的芍藥甘草湯,至今仍是緩急止痛的經典方劑。白芍具有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用于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總之,這些穿越三千年的中醫藥智慧,不僅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更展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健康理念。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重新品讀這些蘊含在《詩經》中的醫藥知識,不僅能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為現代人的健康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鑒。
作者:上海市皮膚病醫院/同濟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 潘會君
審稿專家:上海市皮膚病醫院/同濟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 朱全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