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2025年10月下旬的中美經貿互動堪稱密集,10月25日馬來西亞吉隆坡的第五輪磋商剛傳出積極信號,10月29日路透社就援引消息人士報道,中糧集團已采購三批美國新季大豆,總計約18萬噸,貨物預計在今年12月至明年1月裝船。幾乎同一時間,特朗普在飛往韓國的“空軍一號”專機上對媒體放風,稱將把此前加征的20%對華關稅減半,還提及可能商談英偉達先進人工智能芯片的出口事宜。10月30日中美領導人在韓國釜山接續會談,美國財長貝森特更提前宣稱雙方已就經貿問題達成框架協議。這一連串動作,讓外界嗅到了中美關稅博弈降溫的味道。
這18萬噸大豆的訂單,乍看是筆不小的生意,放到中國大豆進口的大盤子里卻不值一提——去年中國購買的美國大豆可是兩千多萬噸的量級。明眼人都清楚,這絕非中方依賴美豆的表現,反倒更像一次精準的信號釋放:合作的大門沒關死,但得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談。中方的底氣藏在多元化供應體系里,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的大豆早已補上缺口,全球60%以上的大豆進口需求,完全能繞開美國得到滿足。美國農業部長將其稱為“良好的開端”,倒不如說是美方終于接住了中方遞來的臺階。
![]()
特朗普突然松口關稅,與其說是“示好”,不如說是現實所迫。這位一貫揮舞關稅大棒的政客,顯然嘗到了反噬的滋味。美國國內通脹居高不下,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全落到了普通民眾頭上,而這些人里不少是共和黨的票倉基本盤。更要命的是,美國軍事工業正被貿易摩擦拖入困境。中國對稀土的管控讓美國F-47六代機項目陷了僵局,這種戰機所需的高純度稀有金屬,偏偏離不開中國的提煉技術——馬斯克都曾直言,中國的核心優勢不是稀土資源本身,而是無可替代的提煉能力。波音公司作為美國第三大軍火商,承接的F-47項目本就需要巨額資金支撐,如今又因失去中國客機訂單財務承壓,連帶軍事項目都受影響。
再看特朗普拿來說事的芬太尼問題,更像是場自導自演的政治鬧劇。美方一邊炒作“芬太尼關稅”,甚至放出“新鴉片戰爭報復”的狂言,一邊又被自家禁毒局的數據打臉——90%以上流入美國的芬太尼來自墨西哥制造并走私。中國早在2019年就成為全球首個對芬太尼類物質“整類列管”的國家,覆蓋2000多個品種,2025年3月還發布白皮書詳盡公開禁毒貢獻,這些事實美方選擇性無視,無非是想找個加稅的借口。外交部那句“芬太尼是美國的問題,美國自己負責解決”,算是戳破了這場鬧劇的本質。
![]()
芯片領域的博弈更顯美方戰略的短視。特朗普政府想著用出口限制卡中國脖子,英偉達CEO黃仁勛卻看得明白,公開批評這種政策。黃仁勛的邏輯很直接:只有讓中國持續依賴英偉達系統,美國才能在人工智能競爭中保持優勢;要是被排除在中國大陸市場之外,美國的損失只會比中國更大。這話戳中了要害——美方的限制只會倒逼中國加速自主研發,真等技術突破那天,被拋棄的只會是美國芯片企業。
美方這次“讓一步”,本質是權衡利弊后的無奈選擇。從取消91%關稅,到暫停24%反制關稅,再到如今計劃下調芬太尼相關關稅,所謂的“關稅戰”早已顯現疲態。特朗普應該清楚,加稅這招根本拿捏不住中國,反而讓美國失去了最大買家的信任,百萬豆農的抱怨、軍工企業的困境,都是選票流失的隱患。
![]()
這場圍繞大豆、關稅展開的博弈,早已超越了經貿本身。中國用十年時間完成大豆進口“去美國化”,從依賴單一供應國到構建多元網絡,不僅保障了糧食安全,更重塑了全球農產品貿易規則。反觀美國,靠著技術和產能優勢建立的貿易主導地位,正被自己的關稅政策一點點侵蝕。
說到底,中美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兩大經濟體,“合則兩利”從來不是空話。18萬噸大豆是商業選擇,更是態度展示。美方要是真懂其中深意,就該徹底放下關稅威脅,停止把經貿問題政治化。要是還抱著“一推一拉”的霸凌心態,繼續玩“作繭自縛”的游戲,最終只會在全球格局中越陷越深。畢竟,軍事工業的短板、供應鏈的漏洞、民意的流失,這些都不是靠嘴上強硬就能彌補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