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日本街頭,一股來自中國的出行力量正悄然崛起。曾經在日本市場沉寂多年的滴滴,今年突然加速發力。
從北海道的札幌到四國的偏遠小城,印著“DIDI”標識的出租車隨處可見,就連仙臺空港這樣非熱門城市的交通樞紐,也豎起了滴滴的大幅廣告。
這波密集布局與六年前滴滴攜手軟銀高調入場卻水土不服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背后藏著的,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邏輯的徹底轉向。
![]()
滴滴在日本的“二次沖鋒”,首先要面對的是這個市場難以撼動的固有壁壘。
2019年,滴滴與軟銀合作進入日本時,曾試圖復制國內網約車模式,通過降低運營門檻吸納更多車輛入網,卻遭遇本地出租車保護體系的頑強阻擊。
日本出租車行業形成了成熟的壟斷格局,外來平臺根本無法打破現有體系,滴滴只能淪為依托現有出租車的叫車工具,而非重構市場的顛覆者。
價格優勢的缺失更讓初期業務舉步維艱。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路邊攔車的速度遠快于線上叫車,且無論線上線下均按統一標準打表計費。
![]()
有用戶反饋,從札幌市區前往新千歲機場,滴滴預估費用880元,最終結算時需按打表金額補齊至980元,額外增加的麻煩讓不少人選擇直接攔車。
同時,日本作為軌道交通高度發達的國家,高昂的打車費用讓本地居民更傾向于公共交通,出租車本身就不是日常出行的主流選擇。
司機群體的特殊性也給運營帶來挑戰。日本出租車司機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對新事物接受度低。
不少車輛僅支持現金和刷卡支付,連當地流行的Suica交通卡、PayPay移動支付都無法使用,更別說接入線上叫車系統。
![]()
這些現實困境,讓滴滴在日本的前幾年業務始終不溫不火,陷入“看似有市場,實則難盈利”的尷尬境地。 轉機出現在運營思路的徹底調整。
滴滴首先打通了國內APP與海外版的壁壘,用戶無需額外下載,一個APP即可在日本使用,這為海量中國游客打開了便利之門。
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赴日旅游人數達798萬人次,同比增長60%,成為日本最大入境客源國,這部分游客成為滴滴在日本的核心種子用戶。
為了服務好這部分群體,滴滴針對性地解決了海外出行的核心痛點。APP支持中英文輸入目的地,用戶與司機的中文聊天內容可自動翻譯成日語,語言不通的問題迎刃而解。
同時,平臺接入支付寶、微信支付,自動完成匯率換算,游客無需兌換日元即可付款。
![]()
今年國慶期間,去日本京都旅游的張先生就體驗到了這份便捷,他通過滴滴叫車前往伏見稻荷大社,用微信預付車費后,直接發送定位照片給司機,全程無需言語溝通就順利抵達目的地。
在市場拓展上,滴滴也走出了差異化路線。9月,滴滴日本與第一交通產業集團等6家出租車公司合作,在仙臺市及宮城縣的松島町、七浜町等區域正式啟動網約出租車服務,將覆蓋范圍擴展至日本東北地區,宮城縣也成為其在日本的第12個服務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日本APP成為當地唯一支持PayPay二維碼支付的叫車軟件,借助這一優勢,其開始重點挖掘臺灣游客等增量用戶群體的需求。
![]()
這種“錨定本國出境游客”的思路,并非滴滴獨有。早年拼多多在北美推出Temu時,也是從當地華人群體切入,逐步擴大用戶范圍。
而滴滴在海外12個國家超1000個城市的布局中,均延續了語言適配、中文服務、國內支付方式接入的模式,本質上都是通過服務好“自己人”,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
滴滴在日本的發力,不再是追求“一口吃個胖子”的激進擴張,而是轉向“找到種子用戶、做好精準服務”的穩健路線。
![]()
這種邏輯轉變,不僅讓滴滴在日本市場逐漸打開局面,更為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提供了務實范本。
隨著更多企業學會貼合海外市場特性調整運營策略,中國互聯網服務的出海之路必將走得更穩、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