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你沒事兒吧”,沒事兒就快上市吧。
摘要:
1、產品結構單一:溜溜果園主營業務高度集中于“梅類”零食,毛利率下滑,過度依賴明星營銷與量販渠道成為增長隱患。
2、上市對賭條款:溜溜果園面臨對賭倒計時與資金緊張雙重壓力,若年底前無法上市,實控人將面對回購責任。
3、果類零食龍頭:溜溜果園在青梅及梅凍細分市場市占率領先,品牌知名度高、渠道布局廣,仍具一定擴張潛力。
曾經的溜溜梅廣告“你沒事兒吧”,如今已變成“你能上市嗎?”依托楊冪這句燒腦的廣告語,溜溜梅的酸爽曾一度占據消費者的味蕾記憶。
溜溜梅背后的公司是來自安徽蕪湖的休閑食品企業——溜溜果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溜溜果園”),溜溜果園曾一度被資本看好,相繼為溜溜果園投資并期待公司上市。
但可惜的是,溜溜果園兩度嘗試上市,至今仍未成功,不僅估值有所下滑,背后投資人也相繼撤出。
10月28日,溜溜果園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此次遞表距離4月16日的首次申請失效僅過去12天。
這已是溜溜果園的第二次沖刺港股。早在2019年,公司便嘗試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但因業績下滑與營銷費用飆升,主動撤回材料。六年后,它從A股轉戰港股,依舊在“上市倒計時”的壓力中前行。
引發市場關注的是,因為和投資人簽訂了對賭協議,溜溜果園此番上市更像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豪賭——若2025年底仍未掛牌,創始人楊帆夫婦需按年息6%回購D輪投資人股權。這意味著,一旦上市失敗,實控人將面臨上千萬元的回購負擔。
01 “梅系”一統江湖,明星代言“上頭”
溜溜果園成立于1999年,以“溜溜梅”品牌起家,長期深耕果類零食賽道。公司業務圍繞“梅+”戰略布局,主打三大品類——梅干零食、西梅產品與梅凍。除此之外,還推出梅茶、梅精軟糖等小眾產品,但貢獻收入不足1%。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4年溜溜果園在中國果類零食市場占有率達4.9%,零售額居行業第一;在梅產品市場的份額更高達7%;在天然成分的果凍領域,其“梅凍”系列市場份額45.7%,位居幾乎壟斷半壁江山,零售額在中國天然成分果凍行業也位居第一。
溜溜果園自稱是“中國果類零食領軍企業及梅產品龍頭”,其“梅”產品幾乎撐起了溜溜果園的大半收入。
2024年,溜溜果園梅干零食帶來9.74億元收入,占比60.3%;梅凍占25.4%,西梅產品占13.8%。
這種結構過于集中且單一,不知道溜溜果園是否擔心過消費者口味轉移或市場飽和后的增長路線。
從財務表現看,溜溜果園近年來的確保持增長。2022年至2024年,溜溜果園營收從11.74億元增至16.16億元,年復合增速16%;同期凈利潤由0.68億元提升至1.48億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溜溜果園營收達9.59億元,凈利潤1.06億元。
但與上述業績相反的是,“梅干零食”作為溜溜果園貢獻毛利的主力產品,其毛利率卻在持續下滑:其2022年為39.6%,2023年降至37.7%,2024年再跌至32.1%,2025年上半年僅32.9%,“梅干零食”的平均售價也從2022年的38.1元/kg降至2024年的32.6元/kg;第二大毛利產品西梅產品的毛利率也呈現動蕩下降的趨勢。
受兩大主力產品的影響,溜溜果園的整體毛利率在2024年下降至36%,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34.6%。
在觀察溜溜果園的成本結構中不難發現,其營銷費用占比明顯高企,而研發占比則非常低。
2022年至2024年,溜溜果園的銷售及經銷開支從2.83億元增至3.1億元,占營收比例最高達24.08%。
這每年3億元左右的支出,主要花在了產品推廣、文化活動、節慶營銷、關鍵意見領袖(KOL)及明星合作。具體來看,僱員薪酬開支、營銷開支、廣告開支占比前三,2022年至2024年,其廣告投放分別為6666萬元、7421萬元、7902萬元,2025年上半年仍支出約1983萬元
對比來看,溜溜果園三年的研發支出合計僅7623.7萬元,僅占營收比例約在1%~2%,研發人員僅26人。
有媒體發文稱,溜溜果園更象是一家靠廣告驅動的食品公司——明星代言人從楊冪、關曉彤到肖戰、時代少年團,堪稱“娛樂圈打卡墻”;但品牌心智沉淀有限,“你沒事兒吧”廣告雖經典,卻成為其增長瓶頸的象征。
除了產品單一、營銷“高燒”外,溜溜果園的渠道結構也暗藏隱憂。
2024年,溜溜果園經銷渠道收入6.59億元,占比40.8%;頭部客戶包括“零食很忙”“好想來”等量販式零食連鎖,分別貢獻14.1%與12%銷售額。
同樣2024年,溜溜果園創始人楊帆就曾公開表示,公司一度受到零食行業“平價潮”的影響,“以前賣超20元/500克,后來零食店賣6.9元/500克。”
02 資本博弈:從紅杉撤離到對賭倒計時
溜溜果園的股東架構高度集中。招股書顯示,創始人楊帆直接持股37.97%,其妻李慧敏持股4.37%;通過聚潤投資、凱旋之星、凱萊之星等平臺間接持股,公司夫妻二人合計控制87.77%的股權。
然而,在高持股背后,是一段復雜的融資與對賭史。
溜溜果園自2015年起歷經四輪融資。早期投資者包括紅杉資本、個人投資人李青、君智咨詢旗下君榮實業等。類似的是,除了李青外,其他幾輪主要融資都伴隨著對賭上市的約定。
2015年6月,北京紅杉信遠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伙)以1.35億元,認購溜溜果園1058.8萬股(A輪);2016年10月,投資人李青以約1.03億元認購371.5萬股(B輪)。
四年后的2020年8月,長沙諾享瑾鴻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向控股股東楊帆收購溜溜果園1.2%股權(C1輪),代價為2880萬元;緊接著在2020年12月,長沙諾享東辰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約4399.2萬元,認購136.2萬股股份(C2輪)。
在上述3輪融資的中間,投資人李青為私募股權投資者,專注消費及食品相關行業,投資了多家食品公司,其中包括包括田野創新(新三板:832023)。
當年李青本是沖著溜溜果園上市才進行投資,但溜溜果園2019年A股上市失敗,因此李青根據其典型投資策略(專注于積極尋求資本市場上市的公司)重新評估其投資,最后在2019年12月將其持有的溜溜果園股權出售予深圳君榮,轉手價約1.185億元。
而紅杉的退出更具戲劇性——根據增資協議,約定若溜溜果園2020年6月前未提交上市申請,則北京紅杉有權要求本公司回購其持有的股份。隨后溜溜果園雖然沒能在2020年6月成功上市,但北京紅杉同意將回購時間表延長至2023年12月。
最后在2024年6月,紅杉資本要求溜溜果園回購全部股份,除了支付1.35億元本金外,還需額外償付1.26億元利息(按年息10%計算),合計支出逾2.6億元。
為此,溜溜果園新增短期借款1.4億元,導致現金流趨緊。
截至2024年底,溜溜果園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7804.7萬元,而計息銀行借款高達3.21億元。截至2025年6月底現金余額降至4243.5萬元,計息借款則增加至3.99億元。
紅杉的“分手費”讓溜溜果園壓力上升,為緩解流動性危機,公司在2024年12月再度引入華安基金與興農基金,成為溜溜果園的D1輪和D2輪融資,這次融資7500萬元。
但這次的融資也附帶對賭條款:若2025年未能成功上市,楊帆夫婦需按年息6%回購股權。
如今距離年底僅兩個月,留給溜溜果園成功闖關的時間不多了。
03 從“北漂”到“青梅王”,口碑“隱痛”待解
溜溜果園創始人楊帆于1969年出生于安徽蕪湖市無為縣。19歲只身北上,靠推銷食品起家。1991年創立北京中安康食品,主做膨化食品;1997年回鄉創業,因糕點競爭慘烈陷入困境。
2006年,他發現旗下青梅小零食意外走紅,于是果斷停產其他業務,專注青梅加工——這一步成為其商業轉折點。
此后,楊帆以“賭梅”聞名業界,帶領團隊深耕青梅二十余年,獲評“安徽農業產業化優秀龍頭企業家”、“安徽年度十大經濟人物”等榮譽。目前他兼任安徽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他的妻子李慧敏自2009年起任職公司高管,長期負責財務與行政,曾擔任安徽溜溜梅的經理。她還在2014年7月取得安徽師范大學會計學專科證書,并于2017年5月獲上海證券交易所頒發董事會秘書資格證書。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5年初、遞表前夕,李慧敏辭去執行董事職務。公司稱,此舉為“優化治理結構、增強董事會多元化”。但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這也可能是為規避關聯審查壓力。
李慧敏辭職后,創始人楊帆要面對的不只是抓緊上市,還有市場口碑問題。
在多位明星加持的營銷光環之下,食品安全已經成為溜溜果園的“隱痛”。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溜溜梅”相關投訴超過400條,集中反映發霉、異物、包裝鼓脹、空包等問題。
此外,2021年山西省市場監管局抽檢發現其子品牌“尼嗒芒果”霉菌數超標,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雖然公司隨后聲明已整改,但這一事件對品牌口碑造成了長尾影響。
面對消費者質疑,溜溜果園強調其生產環節“高度自動化”,并于2022年設立梅凍科技工廠,引入無防腐技術、自動封裝線以降低人工污染風險。但從投訴量看,問題仍未徹底消除。
不過,楊帆現在最關心的可能還是上市問題,港股當下雖對新消費品牌相對友好,但上市周期平均仍需一年左右。距離年底對賭期限僅剩數十天,溜溜果園年內成功上市的概率有多大?
若上市成功,楊帆夫婦將化解回購壓力,贏得資本喘息;而倘若未能在對賭期內完成上市,這家“青梅帝國”恐將陷入資本市場與品牌信任的雙重拷問。
對溜溜果園而言,這一場“酸澀”的資本之戰,已經凸顯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