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聯合國安理會第 2231 號決議的有效期悄然落幕,西方國家立刻擺出重啟對伊制裁的姿態,輿論場上滿是對伊朗處境的擔憂。
可就在這樣的緊張氛圍里,俄羅斯駐伊朗大使德多夫的一番表態卻格外引人關。
他明確表示,莫斯科與德黑蘭不會受外部壓力影響,反而要在核能、能源、交通運輸等關鍵領域繼續深化合作。
而這些領域不僅關乎兩國經濟發展,更是地緣戰略布局的重要支撐,像布什爾核電站作為伊朗首座核電站,早已成了雙方合作的標志性項目。
如今合作還進入了新階段,里海油氣勘探、國際南北運輸走廊建設也都有實打實的進展。
面對西方步步緊逼的制裁,俄伊為何能如此篤定地推進合作,甚至讓現有聯合項目都保持著積極實施的狀態?
![]()
第 2231 號決議到期引發的規則博弈
聯合國安理會第 2231 號決議的十年有效期落幕,不僅是一份國際文件的終結,更掀開了全球規則博弈的新篇章,該決議規定的所有對伊限制措施,自此正式宣告終結。
這一節點本應是國際法框架下 “契約精神” 的體現,卻因西方國家的態度陷入爭議漩渦。
俄羅斯率先發聲,明確指出聯合國官方網站上關于 “恢復對伊朗長期制裁決議” 的信息存在錯誤,直接與西方陣營在國際法解釋上劃清界限。
分歧的核心,在于對決議性質的認知差異。
從俄羅斯的立場來看,第 2231 號決議是為伊朗核計劃全面行動計劃(JCPOA)提供背書的 “日落條款” 式契約。
![]()
十年有效期內伊朗基本履行核不擴散承諾,如今期限已到,限制自然解除。
而美國在 2018 年單方面退出 JCPOA 后,又試圖援引協議內 “快速恢復制裁” 機制施壓。
在俄羅斯眼中,這是典型的 “契約工具化” 投機行為,是 “強權即秩序” 思維對國際法的扭曲。
這種法理層面的對抗在 2025 年 9 月底進一步升級。
英、法、德三國援引 “快速恢復制裁” 機制,推動重啟對伊制裁,俄羅斯當即表態 “不承認、不執行”,直接從法理根基上沖擊西方制裁體系。
這一強硬立場不僅是對伊朗的支持,更傳遞出明確信號:國際規則不應由個別國家主導解釋。
當西方試圖用單邊意志裹挾國際法時,必然會遭遇有力反擊,這場規則博弈的結果,將深刻影響未來國際秩序的走向。
![]()
俄伊多領域合作構建 “制裁免疫力”
面對西方制裁壓力,俄伊選擇以多領域深度合作構建 “制裁免疫力”,兩國在關鍵領域的協作早已超越簡單的項目合作,形成緊密的戰略綁定。
在核能與能源領域,雙方合作持續推進,所有現有聯合項目均處于積極實施階段,其中伊朗首座核電站,布什爾核電站更是被視為 “皇冠上的明珠”。
這座核電站不僅滿足伊朗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更象征著兩國在高科技與戰略性產業領域的互信達到 “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俄伊戰略合作的標志性符號。
軍事技術領域的合作則進一步夯實雙方安全紐帶。
俄羅斯向伊朗提供 S-400 防空導彈系統的談判已進入最后階段,若達成交易,將為伊朗構建起強大的國土防空骨干體系。
極大提升其應對區域空中威脅的能力,同時也讓俄羅斯尖端國防裝備在敏感地區實現戰略展示。
![]()
此外,兩國在無人機技術、衛星導航領域的協作日益密切。
伊朗的無人機研發經驗與俄羅斯的衛星導航技術形成互補,讓雙方在西方技術封鎖下仍能維持國防科技升級,形成事實上的安全共同體雛形。
2025 年 10 月 2 日,《俄伊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的正式生效。
標志著兩國關系從 “務實合作” 升級為 “不可逆的全面同盟”。條約涵蓋能源、安全、地區協調等關鍵領域,為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更具突破性的是,雙方已成功建立石油貿易本幣結算通道,實質性繞開 SWIFT 國際結算系統。
不僅規避了西方金融監控,更打造出可復制的 “去美元化” 經貿范本,讓 “制裁免疫力” 從安全領域延伸至經濟層面,為兩國合作筑起堅實屏障。
![]()
俄伊主導重塑中東秩序與國際協作
在西方試圖通過制裁孤立伊朗的背景下,俄伊合作正從雙邊層面突破,以實體項目與多邊協作重塑中東地緣格局。
在能源與基建領域,兩國在里海油氣資源勘探上取得實質性進展,這片內陸海的能源潛力被逐步解鎖。
在全球能源格局動蕩的當下,這種合作不僅為雙方帶來經濟收益,更成為保障彼此能源安全與戰略自主的關鍵抓手。
而國際南北運輸走廊的推進,則進一步展現其戰略野心,這條連接印度、伊朗、高加索至俄羅斯的陸路通道,旨在打造比傳統海運更快捷、更安全的物流替代方案。
一旦成型,將徹底重塑歐亞物流版圖,大幅增強俄伊作為大陸 “連接者” 的地緣經濟地位,同時削弱西方對海上要道的控制影響力。
![]()
更具突破性的是,俄羅斯主導構建了以 “俄 - 伊 - 敘” 為核心的跨陣營協調框架。
這一框架打破傳統陣營對立思維,創新性地整合了以色列溝通渠道,覆蓋什葉派與猶太勢力,聚焦 “避免沖突升級”“能源合作”“戰后重建” 等務實議題。
在敘利亞戰后重建、減少邊境空襲等問題上,該框架已取得顯著成效,貼合中東國家對穩定與發展的實際需求。
這種務實協作模式也吸引了更多地區力量參與,土耳其主動對接框架,加入俄伊能源管道項目。
長期與伊朗對立的沙特,也通過俄羅斯與伊朗間接溝通,尋求能源定價共識,證明俄伊主導的新秩序正突破陣營限制,逐步獲得更廣泛的國際認同。
與此同時,俄伊合作開始主動融入多邊機制,尋求更廣闊的協作空間。
兩國積極參與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東方多邊平臺,并計劃將雙邊合作網絡擴展至這些框架內,構建多層級的安全與經濟合作體系。
2025 年以來,中俄伊通過副外長級會晤發布聯合聲明,明確要求 “終止所有非法單邊制裁”。
系統性批判美國 “制裁和武力” 雙重威懾模式,這一立場得到金磚國家等多邊平臺的呼應,讓俄伊的地緣破局行動不再孤立,形成聯動效應,進一步沖擊西方主導的傳統地區秩序。
![]()
俄伊合作的韌性與全球格局影響
盡管面臨西方制裁次級影響、國際油價波動、地區安全形勢變化等多重挑戰,但俄伊合作的韌性遠超外界預期,其核心支撐正是雙方深化的 “伙伴精神”。
這種超越短期交易、基于長期共同戰略利益的互信協作,成為兩國克服困難的關鍵。
從核能合作到軍事技術互補,從金融結算創新到多邊框架聯動,俄伊已構建起相互關聯、彼此支撐的戰略體系,即便外部壓力增大,合作的根基也難以動搖。
而這種韌性正在深刻影響全球地緣博弈的走向。最顯著的變化體現在美國中東同盟體系的松動。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為避免地區沖突升級,繞過盟友美國,通過普京向伊朗傳遞 “無意交戰” 的立場。
這一行為直接打破美國主導的地區溝通框架,暴露了美國對中東核心盟友約束力的下降,也從側面印證了俄伊合作在地區事務中話語權的提升。
![]()
此外,美國試圖通過 “土地置換” 計劃孤立伊朗、利用庫爾德問題離間俄伊關系的手段。
也被兩國通過深化能源綁定、簽署《俄伊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等方式精準破解,進一步凸顯俄伊合作的戰略主動性。
俄伊合作的持續深化,正在推動全球多極化格局加速形成。
兩國在制裁壓力下探索的 “去美元化” 結算模式、跨陣營協調框架、多邊協作路徑,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西方主導體系之外的新選擇。
這些國家無需再被迫追隨西方制裁政策,可根據自身利益選擇合作伙伴與發展路徑。
正如俄伊在核能、軍事、金融領域的突破所展現的,非西方國家通過務實協作。
完全有能力突破西方技術與規則壟斷,這種趨勢不僅重塑中東地緣格局,更將對未來全球秩序的重構產生深遠影響。
![]()
結語
俄伊合作從法理交鋒到戰略綁定,從地緣破局到全球影響,本質上是對西方單邊霸權與規則壟斷的突破。
兩國以 “伙伴精神” 為根基,在能源、軍事、金融等領域構建起 “制裁免疫力”,更通過跨陣營與多邊協作,為中東乃至全球提供了務實合作的新范式。
這場跨越地域的戰略協作,不僅讓西方制裁體系搖搖欲墜,更推動多極化格局加速成型。
未來,隨著更多國家加入這一協作浪潮,全球地緣秩序或將迎來更深刻的變革,一個更公平、更多元的國際新秩序正在醞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