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丈原的臨終布局:諸葛亮為何選中馬岱斬魏延
建興十二年(公元 234 年)秋,五丈原的茅草在秋風里簌簌作響。諸葛亮躺在病榻上,臉色比案上的藥碗還白,手里攥著一份未寫完的軍報。
他心里裝著兩件事:一是北伐大業未竟,二是帳下的 “定時炸彈”—— 魏延。
《三國志?魏延傳》里寫得明白:“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諸葛亮活著時,還能壓下這兩人的矛盾;他若不在,蜀漢軍中有誰能鎮住魏延?
姜維太年輕,王平是降將,楊儀只懂文書。思來想去,諸葛亮的目光落在了馬岱身上。
馬岱不是蜀漢嫡系,他是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跟著堂兄馬超歸蜀的。這些年,他不爭功不搶權,跟著諸葛亮北伐時,要么做先鋒探路,要么斷后掩護,踏實得像塊石頭。
![]()
更關鍵的是,馬岱有過 “暗襲” 經驗。葭萌關之戰時,他就曾用弓箭射傷魏延,雖沒成功,卻證明他懂偷襲戰術。諸葛亮要的,就是這種 “藏于暗處、一擊必中” 的人。
臨終前,諸葛亮把馬岱叫到帳中,手指在地圖上劃了劃:“魏延若不從令,必喊‘誰敢殺我’,待他喊到第三聲,你便從其身后斬之。”
他特意強調 “三聲”,不是迷信,是怕魏延情急之下改口,給人留下 “擅殺大將” 的口實。這份縝密,藏著諸葛亮對蜀漢最后的守護。
二、漢中城外的斬殺:馬岱不知道的 “冤案伏筆”
建興十二年(公元 234 年)十月,漢中城外的官道上,塵土飛揚。魏延勒住馬,對著楊儀的大軍怒吼:“誰敢殺我?”
聲音剛落,沒人應聲。他又喊第二聲,還是安靜。等到第三聲 “誰敢殺我” 的尾音還沒散,身后突然傳來馬蹄聲。
馬岱提著刀沖過來,刀刃劃破空氣的聲音比風聲還冷。魏延甚至沒來得及回頭,頭顱就滾落在地。《三國演義》里寫這一幕時,加了句 “丞相令我殺汝”,其實正史里沒這句話,但馬岱的動作,確實是按諸葛亮的指令來的。
斬殺魏延之后,馬岱被劉禪封為平北將軍,還賞了陳倉侯的爵位。陳倉是當年諸葛亮北伐時久攻不下的城池,把這個地方封給馬岱,看似是榮耀,實則有深意 —— 陳倉遠在魏蜀邊境,等于把馬岱往外推。
當時沒人多想,包括馬岱自己。他以為這是立功后的獎賞,卻不知道,魏延的 “冤案” 已經開始發酵。
魏延死后,楊儀派人抄了他的家,還上奏劉禪說魏延 “謀反”。劉禪信了,下令誅魏延三族。可沒過多久,負責調查的官員就發現不對勁:魏延的軍隊沒有往曹魏跑,反而朝著成都方向走,明顯是想回來辯白。
![]()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里說:“延欲還成都,面陳是非,而非反也。” 劉禪這才明白,自己殺錯了人,還誅了三族,這事要是傳出去,會寒了將士的心。
可他是皇帝,不能認錯。那這筆 “錯賬” 該算在誰頭上?馬岱成了最合適的人選。
三、唯一的亮相與失利:《晉書》里藏著的馬岱末路
公元 235 年春天,也就是斬魏延半年后,馬岱突然率軍北上,攻打曹魏的陳倉地區。這是他最后一次出現在正史里。
《晉書?宣帝紀》里記載得很簡略:“蜀將馬岱入寇,帝遣將軍牛金擊走之,斬千余級。”“斬千余級” 意味著馬岱這次輸得很慘,幾乎是帶著兵馬去送人頭。
為什么馬岱要在這個時候出兵?不是他想立功,是劉禪給了他壓力。
當時蜀漢朝堂上,已經有人為魏延喊冤。有大臣說:“魏延守漢中十余年,用‘錯守諸圍’之法,讓曹魏不敢南下,這樣的功臣不該落得三族被誅的下場。”
劉禪沒法回應,只能暗中讓馬岱去打曹魏 —— 要是打贏了,能堵住悠悠眾口;要是打輸了,正好把 “錯殺魏延” 的注意力轉移到 “馬岱無能” 上。
可馬岱沒打贏。牛金是曹魏的老將,跟著司馬懿打了多年仗,對付馬岱的偏師綽綽有余。這場敗仗后,馬岱徹底從朝堂上消失了。
有人說他被貶了,有人說他戰死了,但都沒有史料佐證。直到幾十年后,鄧艾偷渡陰平,才讓馬岱的去向露出一絲線索。
四、江油關的秘密:馬邈投降背后的馬岱身影
景元四年(公元 263 年),鄧艾帶著一萬精兵,從陰平小道翻山越嶺,摸到了江油關下。他以為會有一場惡戰,沒想到關上的守將馬邈,直接開城投降了。
《三國志?鄧艾傳》里只寫了 “先登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 九個字,可這九個字里藏著疑問:馬邈為什么不戰而降?
清代《江油縣志》里有段記載,解開了這個疑問。縣志里說,馬邈的祖上 “曾為平北將軍,戍守邊疆,后受詔隱居,不與外事”。
蜀漢的平北將軍,只有馬岱一人。再看江油關的位置:距離成都兩百多公里,是蜀漢北邊的門戶,卻不是軍事重鎮,更像個 “養老地”。
劉禪當年把馬岱藏在這里,有三個心思:
一是避禍。馬岱斬了魏延,不管魏延有沒有反心,馬岱都是 “執行者”。把他放在江油關,遠離成都的政治漩渦,能少很多麻煩。
二是守諾。劉備當年答應馬超,要 “善待其族”。馬超的女兒嫁給了劉禪的弟弟劉理,馬岱是馬超僅剩的親人。殺了馬岱,對不起馬超;不處理,又沒法給魏延舊部交代,雪藏是最好的折中。
三是留后路。江油關雖偏,卻是入蜀的要道。讓馬岱帶著少量兵馬守在這里,既能自保,萬一成都有難,還能有個接應。可惜后來劉禪直接投降,這條路沒用到。
![]()
馬邈投降時,可能也知道自己的身份。他不敢戰,一方面是打不過鄧艾,另一方面,或許是怕暴露馬岱的蹤跡 —— 畢竟劉禪當年說過 “即使蜀國滅亡,也不準現身”。
五、馬岱的 “消失”:藏在歷史縫隙里的蜀漢困境
馬岱最后一次出現在史料里,是公元 235 年攻魏失利后。從那以后,不管是《三國志》《晉書》,還是后來的《資治通鑒》,都沒了他的消息。
有人說他病死了,有人說他隱姓埋名了,但更可能的是,他一直在江油關,直到去世。
劉禪為什么要讓他 “永不現身”?不只是因為魏延的冤案,更因為蜀漢當時的處境。
諸葛亮死后,蜀漢人才凋零。五虎上將沒了,能打的只有魏延、姜維等人。魏延一死,姜維還沒成長起來,馬岱成了為數不多有實戰經驗的將領。
可劉禪不敢用他。一來,馬岱是 “斬魏延的人”,用他會得罪魏延的舊部;二來,馬岱是馬超舊部,馬超當年在涼州的威望太高,劉禪怕馬岱擁兵自重。
這種 “既用又防” 的心態,其實是蜀漢后期的縮影。劉禪不是昏庸,是無奈 —— 手里沒兵沒將,又要平衡內部矛盾,只能用 “雪藏” 這種消極的辦法。
清代學者何焯在批注《三國志》時說:“馬岱之隱,非其本意,實蜀之哀也。” 這句話說得很對。馬岱的消失,不是一個人的悲劇,是蜀漢國力衰退、內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
六、后人眼中的馬岱:從歷史配角到文化符號
一千多年來,馬岱的形象一直在變。
在《三國演義》里,他是 “諸葛亮的執行者”,忠心耿耿,卻沒什么存在感;在清代的戲曲里,他成了 “悲情英雄”,為了蜀漢基業,甘愿隱姓埋名;到了現代,有人說他是 “三國最神秘的將領”,連墓地都成了謎。
馬岱的墓地,現在有兩個說法。一個在四川新都,那里有座 “馬岱墓”,墓碑上寫著 “漢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公諱岱之墓”;另一個在甘肅禮縣,當地傳說馬岱晚年隱居在這里,死后就葬在祁山腳下。
不管墓地在哪,馬岱的故事都成了一種文化符號 —— 他代表了那些在歷史縫隙里的 “小人物”,明明立了功,卻因為政治斗爭,只能默默消失。
現代史學家呂思勉在《三國史話》里說:“魏延無反心,馬岱無過錯,錯的是那個讓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時代。”
這句話,或許就是對馬岱一生最好的總結。他斬了魏延,卻沒換來榮華富貴;他為蜀漢效力,卻只能在江油關的角落里,看著蜀國一步步走向滅亡。
直到蜀漢滅亡那天,他也沒現身。不是不想,是不能 —— 這是劉禪的命令,也是那個時代給他的宿命。
結語:歷史的遺憾與啟示
站在今天回望馬岱的一生,我們會發現很多遺憾。
如果諸葛亮沒讓他斬魏延,他會不會成為蜀漢的名將?如果劉禪敢用他,蜀漢的命運會不會不一樣?
可歷史沒有如果。馬岱就像一顆棋子,被時代推著走,最后落在了江油關那個不起眼的角落里。
但也正是這種遺憾,讓馬岱的故事有了溫度。他不是項羽、李存孝那樣的戰神,也不是諸葛亮、司馬懿那樣的謀臣,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在亂世里盡了自己的本分,卻因為各種原因,被歷史遺忘。
或許,這就是歷史的魅力 —— 它不只有英雄的輝煌,還有小人物的無奈。而馬岱的故事,就是想告訴我們:在那些被忽略的歷史縫隙里,藏著最真實的人性與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