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段視頻很有感觸:
08 年北京奧運會,主持人張泉靈采訪因最后一槍失誤而錯失金牌的射擊選手埃蒙斯時,照例問他是否會為只獲得銀牌而遺憾,對方的回答改變了她的人生觀:
「為什么要遺憾,全世界有60億人,我是第二名哎。我享受比賽,我的失誤也是比賽的一部分。」
張泉靈坦言,在此之前自己從來沒意識到「第二名是值得享受的」。因為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在告訴自己:你如果是第二名,你就應該反思。
![]()
圖片來源:《吃飽睡足等幸福》
盡管競技體育有其特殊的殘酷性,但這的確讓我聯想到,在很多人的成長歷程中,可能從未真正體驗過什么叫做「享受過程」。
因為那些被刻在社會文化規范中的烙印,不論是習以為常的觀念還是掛在嘴邊的語言,總是時刻提醒著我們:「你不能」。
而當下,網上大家經常討論的「東亞人為什么快樂不起來?」系列,我想,或許原因也正在于此——
![]()
你不能純玩,太高興是危險的
「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沒點正事」「玩瘋了吧?小心得意忘形」——很多東亞小孩都有共同的記憶,在玩得特別盡興時,耳邊就會響起這樣的聲音。
好像「純玩」是浪費生命,沒有收獲的玩會讓人內疚和不安,不能因為玩而感到「太高興」。
更根深蒂固的,是那些從小聽到大的恐嚇:「小心樂極生悲」「登高必跌重」「物極必反」。
這些提醒會讓人不自覺形成一種認知:快樂是危險的,過度開心會招來厄運,所以必須主動壓抑、淡化喜悅。
![]()
圖片來源:網絡
對純粹的快樂的抵觸,可能來自一種辯證性思維的慣性。有研究分析了 5 種抑制東亞人幸福感的心理機制[1],其中東亞文化的辯證思維相信「樂極生悲、盛極必衰」,默認痛苦與快樂是一體兩面的必然,所以會主動給快樂降溫;
而傾向分析性思維的文化,不會把「快樂」和「風險」進行因果關系的綁定,認為積極情緒是令人向往的,并會努力最大化積極情緒[2]。
英語里常說的 Enjoy yourself!(盡情享受),拉丁語的Carpe Diem(活在當下),東亞人聽了可能要連連擺手——
為了防止可能的災禍、突發的意外,人一定要留點余地,只有能「笑到最后」的人,才有資格放肆地玩。
但問題是,好像誰都不能保證什么時候才是真正的「最后」。所以大家一起老老實實夾起尾巴做人。
![]()
圖片來源:《脫口秀和 ta 的朋友們》
![]()
你不能停下,還可以更好的
「再接再厲」「不要驕傲」「還有進步空間」——這些話總在人最開心的時刻出現,讓人無法對自己當下的成就感到喜悅。
久而久之,大家會越來越喪失自我慶祝的能力,哪怕靠努力換來了高光時刻,也會在被夸獎時脫口而出「沒有沒有」「還差得遠」「哪里哪里,運氣好而已」——說得多了,連自己都相信了。
這種抑制喜悅的反應,也對應了另一個東亞人不容易快樂的文化心理因素:自我增強 vs 自我謙遜[1]。
在崇尚自我增強的文化中,大家傾向于獨立型自我建構(self-enhancing independence),會經常聽到類似I'm so proud of you(我為你驕傲)、You deserve it!(這是你應得的)的表達,來增強、放大積極自我。
而東亞文化強調謙遜、自省,倡導依存型自我建構(self-effacing interdependence),即將自我的價值感依托于群體價值里——太為自己感到自豪會被認為「不懂收斂」,必須主動弱化自己的優勢才能在群體中實現和諧。
![]()
圖片來源:《少林足球》
![]()
你不能抱怨,等以后就好了
「等考上大學就好了」「等畢業就好了」「等上岸就好了」「等結婚就好了」……
![]()
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等以后就好了」的態度貫穿了很多人的成長歷程,長大成人后,即使已經沒有了外在的規勸,也早已能夠熟練地給自己「畫餅」:
等有個長假就能好好玩了
等換個工作就不會這么焦慮了
等住上大房子就能好好生活了
總在「等等」的狀態讓人與當下的情緒體驗脫節,況且真的等到了「以后」,不僅不一定能體驗到想象中的幸福,還會有新的「以后」需要繼續等待。
這種延遲滿足的慣性甚至和語言結構有關:不同語言的語法結構,造就了人們不同的時間感知與幸福取向[3]。
- 使用不區分將來時態的語言(如中文、日語)的人們儲蓄率更高,人們會模糊「現在」和「未來」的邊界,覺得現在的付出和未來的快樂是綁定的,所以愿意犧牲當下;
- 而英語、法語等語言里有明確的將來時態,會讓人感知到當下和未來是分開的,就更傾向于及時行樂。
儲蓄、儲備確實可以幫人更好地抵御風險,但若將幸福的期望全部寄托在未來,也會讓人活在一種「懸浮」的狀態中——現在發生的事情都是為了未來的某個目標做準備,因此不對當下做深刻的思考,讓當下進行的事情變得沒有意義。
這本質上不是對未來的追求,而是對當下的逃避與剝奪。
![]()
圖片來源:《我的解放日志》
![]()
你不能搞特殊,你要合群
「怎么就你和別人不一樣?」
「別太扎眼」
「大家都這樣」
「別那么特立獨行」
這些話語傳遞的信號是:與群體保持一致才是穩妥和安全的,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必須為了合群而犧牲、忽略自我的感受與幸福。
這會讓人丟掉內在的判斷力和自我驗證(self-verification)的能力,在生活中越來越說不清自己到底喜歡什么,表現出「選擇困難」;也不敢獨立做決策,總要依賴別人的建議。
為了合群犧牲自我感受、優先滿足他人、社會的期待,正是將外部標準(external standards)當成主要評價系統的結果。
這種「合群」的規訓也造成了人的異化,要求所有人都「一模一樣」,老師喜歡作息、發型、愛好都一樣的學生,方便管理;領導喜歡能力、生產力都一致的員工,便于提高效率。
在磨平所有棱角的過程中,鮮活的生命力、獨特的創造力等等寶貴的東西,也隨之消失了。
![]()
圖片來源:《童話故事下集》
![]()
你不能走彎路,你看看人家
近幾年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這樣的分享:博主在國外上大學,發現同學里有很多四五十、甚至五六十歲的中年人,ta 們在這個年紀想轉換職業方向、或單單因為興趣愛好而重返校園學習。
這些內容的評論區里,大家紛紛表示驚訝和向往。畢竟,我們熟悉的語境里有很多諸如「35 歲危機」的嚴苛的社會時鐘。
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家必須全力以赴才能跟上主流的步伐,如果想走上一條小眾的、分岔的道路,一定會被否定和勸阻「你看看人家和你一樣的年紀,已經 xxx 了,你不能繼續這樣晃蕩下去了」。
「看看別人家的 xxx」是東亞人共同的童年陰影。人都會通過和他人對比評估自己,但東亞文化的高文化緊密度(Cultural tightness)使比較更加頻繁[1]。
深植在文化中的優績主義,也成為了鼓勵向上比較的土壤——當社會過度贊美成功者時,公開贊美也變成了壓力的傳遞。
永遠在和比自己優秀的人比,即會發現自己與理想的生活之間永遠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
圖片來源:《金部長的夢想人生》
![]()
你不能什么都要,吃虧是福
「別太計較,差不多就行了」「忍一忍吧,撕破臉不好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虧是福」「不要太較真」……
這些話總在我們該爭取自己合理的利益時出現,強調即使自己受委屈,也不要輕易發起沖突。看似是教人寬容,其實是在訓練人壓抑合理的攻擊性(aggression)。
東亞文化有著低關系流動性的特點,人們的社交圈相對固定,在這樣的社會結構里,沖突的成本更高,因為一旦把關系搞僵,代價可能不只是失去一個人,而是失去整個社群的和諧。
于是,大家學會了勸自己「忍忍就過去了,別撕破臉」「算了,就當花錢買個教訓」「成熟一點」。
然而合理地釋放攻擊性對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它不僅僅意味著破壞或暴力,更是一種表達自我意志、敢于競爭、捍衛自我邊界的能量。這個過程對女性來說更加有意義:社會文化鼓勵男性們健康的競爭和表現自信,卻將競爭視為女性的不良特質。
被壓抑的攻擊性會轉向內部,成為自我攻擊:焦慮、自責、內耗。為自己發聲(stand up for yourself)、表達憤怒、爭取應得的權利,才是心理成熟的表現。
![]()
圖片來源:《俗女養成記》
![]()
你不能「靠別人」,人要靠自己
「不要麻煩別人」「自己的事自己做」……
這些聽起來禮貌又得體的教導,成為了很多東亞小孩的人際關系第一課。
這些要求看似會讓人變得獨立,但也會削弱人際交往中的健康互動——請朋友幫個小忙,事后請 ta 吃飯;請教同事問題,改天給 ta 帶杯咖啡……這些人際關系中的索取與付出,正是讓關系流動起來的關鍵。
不僅是和熟悉親近的人之間,在社交的弱關系中,「互相麻煩」也能增強社會支持系統的強度、提升歸屬感。當代人常常哀嘆「附近的消失」,其實正是因為人人都在努力活成一個獨立的原子,讓「附近」的情感聯結越來越淡。
不敢「靠別人」,還讓人無法在關系中托付自己脆弱的一面。脆弱是衡量勇氣的重要標準,它可以讓人被生命中重要的人看到和理解,也是培養關系中真實性、歸屬感和愛的重要方式。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無法在互不打擾的距離中產生,而是靠互相「麻煩」建立的。
![]()
圖片來源:《小巷人家》
也許,東亞人的不快樂,不是因為不懂快樂,而是因為太害怕失去它。
我們被教導要克制快樂、隱藏驕傲、延遲享受,也逐漸忘記了——
快樂不是一種獎賞,而是一種存在。
當我們終于學會為自己的高興鼓掌,為自己的需要發聲,為自己的情緒留出空間,那一刻,東亞人就開始重新學會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