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A股里工業母機概念突然爆發,可不是隨便一陣資金瞎炒起來的,核心原因是“十五五規劃建議”里專門提了這事兒,還明確了三個關鍵方向:“完善新型舉國體制、超常規舉措、全鏈條攻關”。
咱先捋捋這幾個詞到底啥意思,“新型舉國體制”從不是把錢和人堆一塊兒就完事兒,而是針對“卡脖子”技術的精準打法。
“超常規”更實在,以前研發要走的流程、投錢的節奏,現在大概率都得提速,甚至產學研合作、審批這些環節都可能開綠色通道。
“全鏈條”最關鍵,從零件研發、造整機到下游企業實際應用,哪個環節有問題都得解決。
![]()
現在全球制造業競爭有多激烈?高端工業母機基本被美德日壟斷,咱們國家此前高端機床進口依賴度長期超70%,直到2025年國產化進程加速后才降至45%。
但航空航天、軍工這些領域要加工高精度零件,根本沒法指望外部供給,萬一遇到技術封鎖,關鍵部件都可能造不出來。
所以這次政策提出“超常規”,本質上是認清了一個現實,工業母機不突破,制造業想往高端走就是空談,這不是選不選的問題,是必須干成的事兒。
行業內判斷政策好不好,關鍵看能不能戳中行業“疼點”,工業母機是“制造業的心臟”,它的技術水平跟不上,下游造發動機葉片、精密軍工部件,甚至新能源汽車核心零件,都會受制于人。
![]()
這次政策沒停留在“鼓勵發展”的口號上,而是明明白白提出“全鏈條攻關”,更有實打實的落地舉措。
比如工信部出臺的《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方案》,明確2026年前要制修訂300項行業標準、牽頭5項國際標準,還會建立“共性技術—標準—應用”的銜接機制。
另外“工業母機+”百行萬企產需對接活動也已啟動,就是要推動國產設備在關鍵領域的實際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工業母機產業早已不是“小打小鬧”,2024年我國工業母機產量達266億歐元,占全球34%,消費量占全球30%,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這為政策落地提供了扎實的產業基礎。
![]()
好多人聊工業母機,總盯著中間造整機的企業,覺得誰的機床賣得多誰就厲害。
但懂行的人都清楚,這行業的核心價值藏在那些“看不見”的環節里,上游零件、下游應用和整機是牢牢綁在一塊兒的,少了哪個都不行。
先看上游,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傳動系統、高精度軸承等核心零部件,這些才是機床的“靈魂”。
就說數控系統,相當于機床的“大腦”,加工精度高不高、速度快不快,全靠它撐著。
![]()
目前國內高端數控系統整體國產化率約25%,但五軸聯動等最核心的高端領域,國產化率還不足15%,此前長期被西門子、發那科壟斷。
國產高端數控系統里,像“華中10型”已經實現AI集成的技術突破,但高精度主軸、絲杠這些關鍵部件,至今仍有部分依賴進口。
要是上游這個“大腦”和“骨架”突破不了,中游就算造出再漂亮的整機,核心部件還是別人的,跟“空殼子”沒多大區別。
結合行業規律來看,未來幾年上游零件的國產化速度,直接決定工業母機能不能真正“突圍”。
![]()
那些在數控系統、高精度導軌絲杠這些領域沉下心做技術的企業,大概率能同時拿到政策支持和市場認可,算是兩頭占優的潛力股。
再說到中游,金屬切削機床、金屬成型機床、特種加工機床,看著是“賣產品”,實則是把上游技術整合到一起的關鍵環節。
不同機床對應不同需求,金屬切削機床是汽車制造、3C電子的“標配”,手機零件、汽車軸承都得靠它加工,特種加工機床更專業,航空航天造機翼結構件、軍工做精密導彈部件,都離不開它。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五軸聯動機床這個“高端標桿”,2020年時國產化率還只有3%,到2025年已經提升至36.84%,預計2027年能突破50%,這種跨越式增長正是全產業鏈協同攻關的成果。
![]()
最后看下游,除了傳統的汽車制造、航空航天、工程機械、軍工、3C電子,新能源汽車、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已經成為工業母機的新增長點。
最近幾年,下游需求明顯變了,不再是“要得多”,而是“要得好”,比如新能源汽車,零件比傳統汽車更精密,2025年國產機床在新能源汽車齒輪加工領域的市占率已經達到60%。
航空航天國產化步子加快,需要的高精度零件越來越多,對機床要求也更高,軍工裝備講究靠譜、穩定,機床加工不能出一點差錯。
所以現在能滿足這些“高端需求”的工業母機企業,將來的增長空間肯定比行業平均水平大,畢竟實打實的需求擺在這兒。
![]()
現在概念一火,華晨裝備、華東數控、青海華鼎這些上市龍頭也跟著受關注,但常看市場的朋友都清楚,別被短期漲幅沖昏頭,工業母機這行,真價值得看長期邏輯。
首先政策紅利不是一陣風,“十五五規劃”是五年周期,“超常規舉措”也不會只提一次,后面除了已經明確的標準體系建設、產需對接活動,大概率還會有研發補貼、稅收優惠,甚至下游企業優先用國產機床的要求,這些政策都會慢慢落地。
所以行業增長不是靠一次政策炒作,得靠真刀真槍的技術突破、實實在在的市場份額提升,這樣的增長才扎實。
![]()
那些舍得投錢搞研發、在核心零件或高端整機上有真技術的企業,才能從政策里吃到真紅利,不會只是曇花一現。
其次全鏈條突破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工業母機行業技術門檻高,研發得花好幾年,就算造出來產品,還得讓下游企業用著放心,這又需要時間驗證。
不是說投錢就能馬上見效的,反而像秦川機床、國盛智科這些老牌子龍頭,有多年積累的技術、客戶資源和產能布局,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比如秦川機床,在工業母機關聯的RV減速器領域,已經突破了1萬小時精度保持性的技術難題,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
![]()
國盛智科的五軸橋式龍門、臥式五軸葉片機等產品,性能已經達到國際水平,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直接增長了32%,將來行業里能活下來、活得好的,大概率還是這些有真技術、硬實力的企業。
對投資者來說,與其追那些短期漲得猛的“概念股”,不如多關注研發投入穩定、下游客戶是航空航天或軍工這種“硬需求”、能把技術變成實際產品的企業。
最后行業里常說:工業母機的價值不只是自己賺錢,更能帶動整個制造業升級。
它就像“工業現代化的基石”,母機技術上去了,下游汽車、航空航天、軍工都能跟著造更好的產品,形成“母機強→高端制造強→經濟結構更優”的正向循環。
![]()
所以說到底,關注工業母機,其實是關注中國制造業往高端走的未來。
從行業發展趨勢看,隨著新型舉國體制的推進、超常規舉措的落地,咱們的工業母機肯定能打破國外壟斷,從“跟在別人后面”變成“領著走”。
而那些沉下心做技術、實打實搞突破的企業,最終也會得到市場的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