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我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孤獨終老。”
在豆瓣「當代獨居者50個生存挑戰」小組,聚集了11萬“預演”衰老的年輕人。他們分享“FIRE計劃”、研究養老地產、探討“閨蜜抱團養老”的可行性……這一切的潛臺詞是:我們這代人,或許將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獨居晚年。
![]()
而在當下的現實世界里,有一群人早已走在我們前面,實踐著這種生活。他們不是未來的想象,而是活生生的樣本。
他們構成了中國當下最龐大、最隱形的生活樣本——獨居老人群體。
或許,我們關于老去的所有疑問,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一些答案。
![]()
在中國,每天清晨五點半,城市還沒完全醒來的時候,總有一些窗戶亮得特別早。
那是屬于獨居老人的時間。
2024年10月,中國老齡協會發布的《第五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基本數據公報》顯示,至2021年,中國空巢老人占比59.7%,較2010年上升10.4%,其中,獨居老人占比14.2%。
對他們來說,老年生活不再是“與兒女同堂”的傳統圖景,而更像是一場漫長的“一個人”的練習。
![]()
和誰同住是養老最重要的決策之一。近期,貝殼公益發出了一份面向全國部分城市55歲及以上人群的問卷訪談(后稱“本次訪談”)。4273位受訪者中,超過一半(51.86%)的人為自己居住或僅與伴侶同住,還有少部分人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
與此同時,獨居老人的身體也在與時間賽跑。調研顯示,65 歲以上人群中,超半數患有慢性病,而 75 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達 63.5%。
這意味著,許多獨居老人不僅要獨自面對孤獨,還要獨自與病痛相處。
![]()
老去之后,我們不得不和更多疾病打交道,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4273位受訪者中,一半人都表示自己患有慢性疾病,年齡更大患病率相對更高,尤其是75至84歲這個年齡段,63.5%的人都表示自己患有慢性疾病。
他們在晨光未散時出門,在人潮退盡后歸家。城市仿佛與他們錯時而行——燈火漸亮時他們已熄燈,街市沸騰時他們已退場。
他們活在同一組數據里,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版本:有人以孤獨為自由,有人被孤獨推著走;有人把獨居活成了選擇,有人把它熬成了現狀。
我們見到了其中三位。
![]()
陳國梁的日子像他曾經維修的機器——精密、準時、從不紊亂。
他每天的日程精密得像鐘表:六點半起床、七點出門鍛煉、九點看新聞、下午線上對弈。
他保留著幾十年前的工程師習慣——所有東西都要“各就各位”。
墻上貼著整齊的便簽,記錄電費、藥量、植物澆水周期。
“一個人住,也得有章法。”
對他來說,孤獨不是問題,失序才是。
![]()
陳國梁喜歡一個人,也習慣一個人。
他說自己年輕時太合群,為了迎合集體的節奏常常犧牲興趣,現在反而覺得,獨居讓他重新擁有了“自我”。
“合群意味著妥協,而我不想再對生活妥協。”
當許多人把獨居等同于“寂寞”,他卻把它變成了“控制感”的延伸。
有人說老去像一條不斷失去控制的路,但陳國梁用日復一日的自律,讓生活重新“回到手上”。
![]()
與陳國梁不同,李佩文的家總是熱鬧的。哪怕只是下午兩點,也總能聽見樓道里敲門聲。
“李老師,Wi-Fi又壞了”
“佩文姐,今晚跳舞嗎?”
她是小區里的“信息樞紐”,誰家水管漏了、誰家老伴住院、誰在賣多余的電飯鍋,她都知道。
72歲的李佩文退休前是小學老師。剛退休那年,她極度不適應,早上沒有鈴聲催促,也沒有學生喊“老師好”。她每天寫教案,好像那樣就能維持“被需要”的感覺。
后來,她發現,獨居并不意味著要與世界脫節。她主動去社區報名做志愿者,漸漸地,她的客廳成了臨時據點,有人來送水果,有人留下笑聲。
她說:“獨居不等于隔絕。我的世界很小,但密度很高。”
![]()
有一次,她的女兒打視頻電話問她:“媽,你不覺得一個人太吵了嗎?”
她笑著說:“我呀,是在熱鬧里獨居。被需要的感覺,讓我覺得這里還是我的主場。”
![]()
王大山的獨居,又是另一種模樣。
他住在城郊的老社區里,屋子不大,書卻堆滿了每個角落,他的退休金幾乎都花在買書和看電影上。每個月,他都給自己訂一份小計劃:讀三本書,看兩場電影,坐一輛沒坐過的公交車。
“我喜歡那種不知道終點在哪的感覺。”他說,“你能看到別人的生活,也能讓自己換個世界。”
![]()
年輕時他是圖書館管理員,幾十年和紙張、編號、目錄為伴。退休后,他延續著那種與文字的親密關系。早上八點,他去街角買咖啡;九點,他坐在書桌前,戴上老花鏡,翻開《追憶似水年華》。
午后,他會到影院,一個人坐在角落。片尾字幕滾動時,他常輕聲說一句:“拍得真好。”
他不太說孤獨,只談自由。“人活到這歲數,不該再被關系定義。”
他的手機通訊錄里沒多少聯系人,但收藏夾里有上百個博主、影評人、詩人。
有時他會在公交車上遇到同齡人,聊上幾句,到了終點站,又各自散開。他說那種感覺很好:“短暫地同路,又不必道別。”
他的鄰居曾問:“老王,你一天不嫌悶?”
他笑著回答:“我腦子里有世界,你說能悶嗎?”
![]()
三個人,三種生活。
陳國梁在秩序里找回掌控,李佩文在連接中重建歸屬,王大山則在精神的漫游中抵達自由。他們的獨居不相同,卻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同一個問題——當陪伴不再唾手可得,生活是否仍然值得被認真過完?
他們的存在,像三種截然不同的光:
一束穩定,一束溫暖,一束遼遠。
照亮的,不只是老去的樣貌,也映出了未來的我們。
![]()
但對獨居老人而言,生活的課題從來不是“一個人怎么過”,而是——當身體在衰退、關系在淡去、城市在提速,他們該怎樣讓自己不被生活拋下。
![]()
某年冬天,陳國梁在擦地時滑倒。那是一種極冷的疼痛,不止是膝蓋,而是心里的某個角落被擊碎。
他倒在地上,聽到冰冷的地磚貼著皮膚的聲響。那一刻,他知道沒有人會發現。
幾分鐘后,他慢慢撐起來,把自己拖到沙發上。膝蓋擦破皮,血不多,但他看著那一灘混著水的血跡,突然覺得自己好像“老得徹底了”。
那天之后,他花了整整一個星期,把家具重新擺放,把浴室的瓷磚換成防滑的,又在門邊釘了扶手。
但他從沒告訴兒子這件事。
“他忙,他還有自己的生活。”
他不想麻煩別人,不想被看見“需要幫助”的樣子。
可有時候,他也會在深夜醒來,看著天花板,想起那次摔倒時的冰冷。
“那種孤獨,是骨頭里的,”他說,“沒人能幫。”
![]()
李佩文的孤獨,則更像一種被切斷的“熱鬧”。
換言之,她并不是一個“注定獨居”的人。
她今年72歲,有一個在外地工作的女兒,也不是缺親少友的人。
相反,曾經,她是那種“永遠在熱鬧里”的人。
可真正退休那年,她第一次感受到一種刺骨的冷靜。
“好像一下子不需要我了。”她這樣形容那種感覺。
她試著給女兒打電話,分享今天買了什么菜、夢見了哪個學生——但很快就發現,對方并不感興趣。她開始收不到聚會邀請,生日也變得安靜,連小區鄰居都換了一批又一批。
那段時間,她一度把電視音量調到最大,把電話鈴聲設置成老式鈴鐺聲,害怕自己“太安靜被世界忘記”。
是一次“誤會”打開了她的新生活。那天,她在樓道遇到鄰居家Wi-Fi出故障,順手幫忙點了兩下手機。對方說:“哎呀李老師你太厲害了!”這句話像是久旱之后的一場雨——
原來,她還是有價值的。
![]()
從那之后,她開始主動幫鄰居各種忙。逐漸地,家門又熱鬧了起來。
她從沒正式說自己是志愿者,也沒領過什么榮譽證書,但小區里的人都知道:“找李老師準沒錯。”
但即使如此,每天晚上收拾完客廳,她都會坐在陽臺上發會兒呆,盯著樓下廣場舞的人群,覺得自己就像一臺永遠開著的熱水壺——滾著,但沒人來倒水。
她的孤獨,并不是沒人來,而是“來得快,走得也快”。
后來,她發起了“鄰里打卡群”,要求群里的十幾位老人每天必須說一聲“早安”或“晚安”,哪怕是一個表情。她說這是她能想到的最低門檻的互相確認。
“你只要早上說話,我就知道你還好好的。”她認真地說。
她不愿跟女兒住,不是因為不想,而是不想變成“麻煩”。
對于李阿姨來說,獨居所帶來的那種“不體面”不是外在的,而是精神上的——當“有用”的身份褪去,她需要重新尋找一個“被需要的理由”。
![]()
在社區當志愿者時,李佩文發現,價值感不需要宏大的敘事,它藏在生活最細小的“我能”里:我還能唱,我能幫人,我能被信任。
在這些“我能”的瞬間里,她找回了與世界的連接,也悄然和獨居帶來的孤獨達成了和解。換言之,當周圍的世界在更新迭代,她用熱情留住了一種屬于自己的“繼續”。
![]()
而王大山的困境,更隱秘。
他今年75歲,十年前老伴去世后,一直一個人住。
最初的幾年,他還堅持每天去公園遛彎,晚上聽評書。后來身體越來越差,走幾步就喘。
這些年,他總覺得自己越活越“費勁”,不只是身體,還有生活。而真正讓他感到“老了”的,是手機屏幕上那一個個他看不懂、點不開、關不掉的彈窗。
那天他去醫院看高血壓,掛號機器前排了長隊,沒人幫他。他掏出手機試著掃碼掛號,卡在“驗證身份證件”那一步足足十分鐘。后來護士小聲提醒他:“大爺,后面好多人。”
他一邊低聲說“抱歉”,一邊把手機揣回兜里。
他沒看成病,直接回了家。
“我就想學會掃碼、掛號、買菜,結果變成啥也干不了。”
他說得輕描淡寫,像是在自嘲。可眼角那一絲別過頭去的沉默,比什么都真實。
他不是個例。數據顯示,2163位老年人表示連最基本的“打電話、清理內存、發短信”都操作困難;2115人卡在掛號、就醫上;2073人用不好導航、網約車。
對年輕人來說幾秒鐘完成的事情,對他們是一個個無法越過的障礙。
![]()
回到家,王大山打開電視,新聞播著年輕人創業的故事,彈幕飄過一串表情符號。
“有時候覺得,這世界越來越快了,我好像成了一個卡在舊信號里的故障。”
他說,自己不是怕死或者怕老,而是怕有一天真的“徹底脫網”——
不只是數字世界的“斷線”,而是和社會的關系、和世界的對話,都一點點消失。
![]()
于是他養成了固定習慣:每天去報亭買份報紙,與老板點頭打招呼;哪天他沒出現,對方就會覺得奇怪。
“人得留個痕跡,”他半開玩笑,“萬一我真哪天不見了,也得有人察覺吧。”
這種看似微小的舉動,其實是他建立“安全感”的方式。心理學上稱為“社會連接微系統”——一套由輕量關系構成的防線。
他用日常的打招呼、問候、對話,悄悄對抗著最深層的恐懼。獨居并沒有讓他遠離人群,反而讓他更懂得“存在感”有多重要。
誠然,他們每個人的難,都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一點點侵蝕的:燈泡壞了沒人換、感冒拖了幾天懶得去醫院、手機更新無法操作、飯越做越簡單、衣服越來越少洗。
好在,這些獨居老人在這些縫隙里還繼續維持秩序、修補尊嚴、尋找價值。
陳國梁靠“自控”維系體面,李佩文靠“熱鬧”抵抗空虛,王大山靠“儀式”維持存在。
他們都在對抗同一種無聲的吞噬:衰老帶來的“被消隱”。
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在回答同一個問題:
當生活的圍墻逐漸收緊,他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繼續伸展?
![]()
而這些個體的智慧,正與貝殼公益過去7年在社區里的持續探索和沉淀不謀而合。
在貝殼公益和《人物》聯合發布的《老去,我們準備好了嗎?社區銀齡生活觀察報告》中(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閱讀報告),這些命題被系統地呈現出來:尊嚴的維護、安全的兜底、價值的確認——構成了當下獨居老人最真實、最普遍的三重需求。
也正因為如此,報告讓我們重新理解了“獨居”的含義:它并不是一種被動的孤立,而是一種需要被社會溫柔托舉的生活方式。
![]()
在現實中,已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開始行動。貝殼公益正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支。它以“社區”為起點,連接空間、鄰里與情感,嘗試為老年人重建一種“可觸達的安全感”。
在“銀發守護計劃”中,貝殼公益與社區合作,為獨居老人提供居家防護支持。那三個看似不起眼的警報器,伴隨著項目人員的前期確認、上門調試、定期回訪——在老人心里筑起了一道“靜默的安全防線”。他們對于獨居的恐懼和擔憂,也能被溫柔地看見。
![]()
而在“我來教您用手機”的課堂里,許多老人第一次學會掃碼、拍照、加好友。有的阿姨甚至成了“助教”,幫助別人操作。
這種教學關系的反轉,讓他們在數字世界重新擁有了話語權。
![]()
除此之外,貝殼公益充分發揮經紀人和門店的優勢,攜手多地社區,推動“銀發課堂”“反詐課堂”“鄰里之家”等多個在地化項目,讓志愿者、門店、物業、社區形成互助網絡。
![]()
而在更大的社會層面,類似的探索與活動也在不斷出現——
社區食堂、鄰里互助、志愿探訪、智能設備監測,都在共同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支持系統”。
它們或由企業發起,或來自公益機構、志愿組織、甚至普通居民的自發行動。
這些多樣的努力,正在讓獨居老人不再是被動的“被照顧者”,而成為一個個能主動生活、主動連接的個體。
最終目標,其實都指向同一個方向:
支持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讓他們活得更好、更有尊嚴。
![]()
誠然,獨居老人們的生活,并不是“另一種人生”,而是年輕人未來的縮影。
現如今,年輕人總愛在豆瓣上討論“如何優雅地變老”。有人算養老金的復利,有人查哪個城市適合養老,有人憧憬“閨蜜抱團”,有人焦慮“不婚不育的終局”。
但這些看似前瞻的問題,在陳國梁、李佩文、王大山們身上,其實都已經被活成了答案。
他們沒有完美的計劃,也沒有周密的財務規劃,卻在最普通的日子里,完成了一件極難的事——與生活達成和解。
![]()
他們早起曬太陽、去市場討價還價、參加社區活動、關心身邊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這種認真生活的姿態,并不是抵抗衰老,而是繼續生活的勇氣。
他們的每一天,都在用行動告訴我們:
老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年輕時,就開始為沒有發生的事情提前陷入焦慮,忘了如何與自己好好相處。
他們教會我們的,不是如何延長生命的長度,而是如何拓寬生命的密度。
![]()
也許有一天,當年輕人不再需要用朋友圈的點贊確認存在,當我們能獨自吃一頓飯、看一場電影、整理一段思緒,我們也能真正理解——孤獨不是懲罰,也不必害怕,而是一種修煉。
他們的現在,其實就是我們的未來。他們身上那些被誤解的“冷清”“沉默”“孤獨”,也正是未來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清醒”“克制”與“自由”。
所以,當我們焦慮“如何一個人變老”時,他們早已在告訴我們答案:
老去不是退場,而是另一種登場。只要你仍然認真地生活,哪怕一個人,也能活得豐盈。
回頭看那些被稱作“獨居”的人,也許,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懂生活。他們早已完成了我們還沒開始的修行:在清醒中與自己和解,在獨立里安放尊嚴。
當我們以為他們在孤獨地老去,其實,他們正示范著一種更高級的活法——
在生命的盡頭,依然保持自由、體面與心的明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