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拍呼瑪的霧凇,我凌晨 4 點爬起來,在黑龍江邊凍到睫毛結霜,手機關機 3 次,結果剛架好相機,一陣風把滿樹冰晶吹得精光 —— 這哪是‘追景’,分明是‘極寒版開盲盒’!” 作為每年冬天追著冰雪跑的 “凍感博主”,太懂這種哭笑不得的崩潰:11 月 5 日呼瑪縣那場霧凇刷爆朋友圈,中俄界江旁的松柏裹上冰晶,風一吹像撒了把碎鉆,連跑冰排都成了絕美背景板,但 “美到犯規” 的代價是 “看景全靠賭”,有網友吐槽 “開車 3 小時,看冰 10 分鐘,凍得像條狗”。這篇結合2025 年大興安嶺文旅最新提示與 5 次追霧凇的教訓,把看霧凇的真相、避坑指南、觀賞技巧、周邊玩法全扒透,不管是攝影黨、家庭游還是懶人游客,都能順順當當拍大片、擼馴鹿,不把時間浪費在寒風里。
![]()
一、先撕 3 個 “呼瑪看霧凇騙局”:90% 人第一次去都栽過
每次在黑龍江邊看到裹成粽子卻沒拍到霧凇的游客,都想把這份避坑指南甩給他們。去呼瑪看霧凇,這 3 個誤區比零下 20 度的寒風還傷人,沒搞懂千萬別出發!
1. 誤區 1:“隨便找個樹林就能看,跟著導航搜‘霧凇’就行”
純純的 “導航式坑人”!呼瑪的霧凇不是遍地都是,核心觀賞點就 3 個:黑龍江呼瑪鎮江段、呼瑪河沿岸、小白山景區,普通導航只會籠統標 “呼瑪霧凇”,70% 的人會被導到城郊的普通樹林,等趕到真正的觀賞點,霧凇早被風吹散了。上次有粉絲跟著導航走,繞了 20 公里雪路,最后只看到光禿禿的樹枝,氣得在社交平臺發 “導航卸載警告”。正確操作是 “精準定位 + 提前看預報”:直接搜 “呼瑪縣黑龍江畔觀景臺”,出發前查 “大興安嶺氣象” 微信公眾號的霧凇預報 —— 如果顯示 “氣溫低于 - 15℃、微風、濕度 80% 以上”,那就是霧凇爆發日,準確率超 90%!更關鍵的是,別去網紅打卡點扎堆,本地漁民都去呼瑪河下游的 “漁點棧橋”,人少景美,還能拍霧凇與冰排同框,這招還是賣凍魚的李大哥偷偷告訴我的 ——導航是 “大眾踩坑路線”,本地私藏點才是出片密碼。
2. 誤區 2:“睡個懶覺再去,反正白天都能看到”
這是拿假期時間當賭注!中國氣象局數據顯示,霧凇多形成于冬季晴朗的清晨,中午氣溫升高或遇大風就會消散。我上周日去,親眼見一群游客 10 點才到觀景臺,只看到滿地冰晶碎屑,導游說他們來晚了 2 小時,前一天的霧凇 7 點最盛,9 點就開始脫落。理性建議是 “能早起絕不賴床”:最佳觀賞時間是早上 6 點到 8 點,這時候的霧凇是晶狀的,結構松散像棉花糖,陽光一照閃著銀光,8 點后氣溫上升,霧凇會慢慢掉落,變成 “雪花雨”。上周二我凌晨 5 點出發,獨占觀景臺拍了半小時,朋友圈評論區全是 “求時間線”——懶覺的溫暖是暫時的,霧凇的絕美是限時的。
3. 誤區 3:“穿件羽絨服就行,其他裝備沒必要”
這是對極寒天氣的 “致命誤解”!呼瑪 11 月的清晨氣溫常低于 - 20℃,我上次沒戴護膝,站了 10 分鐘膝蓋就凍得發疼,還有游客手機凍關機,相機電池半小時就沒電,只能眼睜睜看美景溜走。正確準備邏輯是 “保暖 + 護具 + 應急裝備”:必須穿加絨沖鋒褲、雪地靴(鞋底要防滑,觀景臺全是冰)、加絨手套(選觸屏的,拍照不用脫),再帶個暖手寶和相機保暖套。手機要貼暖寶寶,揣在懷里,別放口袋里。我現在每次去都背個雙肩包,里面塞 3 個暖手寶,相機掛在脖子上貼身穿,反而比在屋里還暖和 ——準備做足,極寒也能變 “舒適追景”。
![]()
二、核心攻略:呼瑪 “霧凇觀賞 + 避坑” 全拆解
去呼瑪看霧凇的精髓是 “精準追景不跑空,保暖出片兩不誤”,按 “交通選擇 - 觀賞技巧 - 拍照攻略” 三步拆解,每步都有 “避坑指南 + 實用技巧”,幫你把看霧凇的成功率提到 90%。
1. 第一步:選對交通方式,直接避開 80% 麻煩
(1)自駕 / 包車黨:別開兩驅 SUV,這條路線藏著本地人智慧
自駕不是不能去,但車型和路線選不對就是 “自找罪受”。錯誤選擇:租兩驅 SUV 或普通轎車,走省道 209 直接扎進觀景臺,雪后路面結冰,兩驅車容易打滑,我上次看到一輛轎車在彎道甩尾,差點撞到護欄。正確選擇:租四驅越野,包車價格在 2500-3000 元 / 天,路線選 “呼瑪縣城 - 呼瑪河大橋 - 漁點棧橋 - 黑龍江觀景臺”,這條路線車少路寬,沿途還有 3 個臨時停車點,能隨時下車拍霧凇。
避坑關鍵技巧
出發時間:凌晨 5 點前出發,趕在旅行團前面,6 點前到達觀景臺,占最佳拍攝位置;
車輛檢查:出發前換雪地胎,帶好防滑鏈,呼瑪的汽修店少,爆胎了很難及時修;
保暖準備:車內備一壺熱水,凍僵了能喝口暖身,還能澆在結冰的車窗上化冰。
(2)跟團黨:選 “早鳥團”,還能蹭導游的避坑經驗
這是懶人首選!選包含 “凌晨出發” 的早鳥團,一般 5 點從縣城出發,導游會帶暖寶寶和熱水,還能告訴你哪個角度拍照最好,比自己瞎跑靠譜 10 倍。我上次跟團,導游特意提醒 “別踩觀景臺邊緣的冰,昨天有人掉下去崴了腳”,還幫我們找了個能拍霧凇和跑冰排的機位,省了我 1 小時找角度。
避坑提醒:別選低價團
有些團喊價 200 元 / 人,卻不帶去核心觀賞點,只在城郊樹林停 10 分鐘,純屬宰客。選團要看行程單,必須包含 “黑龍江呼瑪鎮江段” 和 “呼瑪河沿岸”,最好有導游講解霧凇知識,這樣才值回票價。
2. 第二步:掌握觀賞技巧,看霧凇不跑空
(1)最佳觀賞點:3 個 “人少景美” 的秘密基地
① 黑龍江呼瑪鎮江段觀景臺(推薦指數★★★★★)
這是最經典的觀賞點,中俄界江的水汽充足,霧凇又厚又密,松柏上的冰晶能有 2 厘米厚,風一吹像白色的浪。清晨能看到太陽從江面升起,霧凇被染成金色,還能拍霧凇與跑冰排同框,江面上的冰塊順流而下,像流動的白玉,絕美。觀景臺有木棧道,不用踩雪,缺點是早 7 點后旅行團多,建議早到占位置。
② 呼瑪河下游漁點棧橋(推薦指數★★★★)
本地人的私藏點,離縣城 15 公里,開車 20 分鐘,這里的霧凇是粒狀的,形成于氣溫稍高的時候,結構緊實像珍珠。棧橋旁有幾棵老柳樹,枝條垂下來掛滿冰晶,像白色的簾子,拍照超有氛圍感。關鍵是游客少,我上次去只遇到 3 個攝影愛好者,能獨享美景。
③ 小白山景區(推薦指數★★★☆)
這里的霧凇長在偃松林上,成片的偃松被冰晶覆蓋,像白色的地毯,登上山頂的觀景塔,能看到 “漫山皆白” 的壯觀景象。缺點是離縣城遠,開車要 1 小時,適合時間充裕的游客,景區不用門票,停車免費。
(2)看霧凇的 “3 個信號”:提前判斷能不能看到
前一天天氣:如果前一天是晴天,晚上沒風,第二天大概率有霧凇,因為地面輻射冷卻快,利于水汽凝華;
凌晨濕度:起床后看窗戶,如果玻璃上有厚霜,說明空氣濕度大,霧凇概率高;
江邊霧氣:如果江邊有濃霧,且風速小,霧散后就會形成霧凇,濃霧越厚,霧凇越密。
3. 第三步:拍照攻略,新手也能出大片
(1)手機 / 相機參數:這些設置能拍出水潤感
手機:打開 “專業模式”,ISO 設為 100(減少噪點),快門速度 1/200 秒(避免手抖模糊),白平衡調為 “陰天”,這樣拍出來的霧凇更白,不會偏黃;
相機:用廣角鏡頭拍全景,長焦鏡頭拍特寫,光圈設為 f/8-f/11,焦距 50mm,能拍出霧凇的細節,比如冰晶的紋理。
(2)拍照技巧:3 個 “黃金角度” 秒殺朋友圈
低角度仰拍:蹲在地上,鏡頭朝上,拍 “霧凇 + 天空”,能突出霧凇的高大,陽光從側面照過來,還能拍出光暈;
特寫鏡頭:拍松針上的冰晶,用大光圈虛化背景,聚焦在冰晶上,能看到里面的紋路,像鉆石一樣閃亮;
人文合影:讓同行的人站在霧凇旁,穿紅色或藍色的衣服(對比強烈),別站在正中間,稍微側一點,拍全身照,顯得人在畫里。
避坑提醒:別碰樹枝!
上周有游客為了拍 “霧凇掉落” 的畫面,搖了樹枝,結果整棵樹的霧凇都掉了,被其他游客罵了一頓。霧凇很脆弱,稍微震動就會脫落,拍照可以但別碰樹枝,實在想拍掉落的畫面,等風來就行,自然掉落的 “雪花雨” 更漂亮。
![]()
三、周邊寶藏玩法:別只盯霧凇,這些美景美食別錯過
只看霧凇太虧了!呼瑪周邊藏著一堆 “冬日寶藏”,順道逛逛能值回票價,還能避開觀景臺的人群。
1. 必去景點:2 個 “人少景美” 的秘密基地
(1)呼中馴鹿園:能擼馴鹿的 “童話世界”
離呼瑪縣城 90 公里,開車 1.5 小時,這里有幾十只馴鹿,能喂它們吃苔蘚,摸它們的角,馴鹿很溫順,小朋友超喜歡。園區里還有雪蘑菇和木房子,拍照片像在北歐,關鍵是游客不足 50 人,能獨享清凈。門票 30 元 / 人,喂馴鹿的苔蘚 10 元 / 份,建議上午 10 點去,馴鹿比較活躍。
(2)大白山景區:能看 “興安之巔” 的壯美
大興安嶺的最高峰,離呼瑪縣城 2 小時車程,山頂有 “興安之巔” 的石碑,能看到連綿的雪山和偃松林,冬季的大白山全是雪,像白色的海洋。徒步往返 3 小時,難度中等,路上有木棧道,不用擔心滑。山頂的風很大,要穿防風衣,站在山頂看日出,云海和雪山同框,美到窒息。
2. 必吃美食:3 樣 “本地人私藏” 的特色小吃
(1)東北鐵鍋燉:暖身神器
縣城里的 “老東北鐵鍋燉” 最正宗,用大鐵鍋燉排骨、小雞,加土豆、玉米、豆角,貼一圈玉米餅,燉 40 分鐘,掀開鍋蓋香味撲鼻。人均 60 元,能吃撐,冬天吃一鍋,全身都暖和,老板還會送凍梨,解膩又爽口。
(2)手把肉:草原風味
本地的羊肉特別新鮮,手把肉是清水煮的,蘸上韭菜花,鮮嫩多汁,一點膻味都沒有。“草原手把肉” 餐館最正宗,200 元一大盤,夠 4 人吃,還送羊湯,喝完湯再吃肉,暖到心里。
(3)凍梨 / 凍柿子:冬日限定甜品
縣城的小賣部都有賣,凍梨是黑色的,泡在冷水里解凍,咬一口汁水四濺,甜絲絲的;凍柿子像冰糕,口感綿密,3 元一個,吃起來超爽。別直接啃,會凍壞牙齒,解凍后再吃。
四、人群專屬方案:3 類人 3 種玩法,不浪費一分鐘
不同需求的游客,玩法完全不同,照搬 “通用路線” 只會浪費時間。按 “人群類型” 定制方案,才能玩得舒心又高效。
1. 家庭游客(帶老人小孩):輕松省力,不趕不擠
專屬方案
交通選擇:包車選四驅越野,司機經驗豐富,能避開結冰路段,老人小孩不用遭罪;
行程安排:凌晨 6 點出發,先去黑龍江觀景臺拍霧凇(拍 20 分鐘就走,別凍太久),8 點去吃早餐(推薦豆腐腦 + 油條),10 點去馴鹿園(孩子能玩 1 小時),中午吃鐵鍋燉,下午返程;
必備物品:兒童雪地靴、保暖帽子(遮住耳朵)、保溫杯(裝熱水)、退燒藥和創可貼(應對突發情況);
避坑提醒:別讓孩子踩冰面,觀景臺的冰很滑,最好牽著手;老人走不動可以租輪椅,景區有備用的。
2. 攝影發燒友:精準追景,拍爆內存
專屬方案
交通選擇:自駕走呼瑪河下游路線,凌晨 5 點出發,5 點半到漁點棧橋,占最佳拍攝位置;
行程安排:5 點半到 7 點拍漁點棧橋的霧凇(人少,能拍特寫),7 點到 8 點拍黑龍江觀景臺的日出霧凇(拍全景),8 點到 9 點拍呼瑪河的霧凇與冰排(拍動態),中午吃手把肉,下午去大白山拍雪山;
必備裝備:單反相機(帶廣角和長焦鏡頭)、三腳架(拍慢鏡頭)、備用電池(至少 3 塊)、相機保暖套;
避坑提醒:別用閃光燈拍霧凇,會反光,自然光最好;拍冰排要選順光,能拍出冰塊的透明感。
3. 懶人游客:不趕早,享受冬日慢生活
專屬方案
交通選擇:跟早鳥團,不用自己開車,導游會安排好一切,5 點從縣城出發,不用操心路線;
行程安排:6 點到 8 點拍霧凇,8 點半吃早餐,9 點回酒店補覺,中午吃鐵鍋燉,下午去縣城逛超市,買凍梨、凍柿子當特產,晚上住民宿,烤火聊天;
必備物品:暖手寶、觸屏手套、墨鏡(防雪盲)、舒適的鞋子;
避坑提醒:住民宿提前 3 天預訂,11 月是旺季,房源緊張;別買路邊的 “野生藍莓干”,很多是假的,去超市買正規品牌。
五、總結:呼瑪看霧凇 “3 要 3 不要” 口訣
帶了 4 次呼瑪冰雪團后,我總結出 “霧凇觀賞法則”:要早起追景,不要賴床遲到;要保暖到位,不要裝備不足;要逛遍周邊,不要只盯霧凇。
簡單來說:
想看到絕美霧凇:查準預報、凌晨出發、去核心觀賞點;
想拍爆朋友圈:用低角度仰拍、穿對比色衣服、選順光機位;
想輕松游玩:跟早鳥團、去馴鹿園、吃鐵鍋燉;
所有人都要記住:呼瑪的美不止霧凇,還有跑冰排的壯闊、馴鹿的溫順、鐵鍋燉的香味,別讓懶覺和裝備不足毀了旅途,做好準備才能在極寒的冬日里,看滿樹冰晶的夢幻,擼溫順的馴鹿,把呼瑪的冬天全裝進記憶里。
下次再有人問 “呼瑪值得去嗎”,直接甩給他這篇攻略,告訴他:值得去,但要找對方法 —— 早起追景、保暖到位、逛遍周邊,這樣才能在 - 20℃的清晨,看霧凇在陽光里閃光,吃著熱乎的鐵鍋燉,把呼瑪的冬日限定美好全帶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