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省會、首府城市的角力,早已不是簡單的城市之間的競爭,而是各個省區打造高質量發展引擎的關鍵。
于是,強省會潮起,除了江蘇明確與強省會戰略無緣,包括廣東在內的其他省區,都有自己的考慮,有的猛踩油門,也有的還在猶豫。
其中,山東、四川、甘肅3省區,把“強省會”戰略刻進了自己的發展綱領里,大大方方地表示,自家的省會城市還能再上一層樓。
強省會戰略的領跑者,側重點各有不同。
強省會戰略最先由哪個省提出?湖南、山東還是四川?
但現在由官方正式強調,要把強省會戰略貫徹到底、發揮到極致的,是四川、甘肅和山東。
![]()
作為全國經濟第三省,山東提出強省會戰略,也是有充分的理由,青島GDP長期高于濟南,但兩座城市都不在全國前十,著實說不過去。從2021年開始,山東就把強省會寫進了工作報告,連年加碼。濟南的發展思路非常明確,走科創+產業的路子,提高輻射力,山東縣域經濟不弱,青島、煙臺常年分流資源,只有濟南強力起來,已經確定進入10萬億GDP的山東,才能更好地和粵蘇浙扳手腕。
早就吃到了強省會戰略紅利的四川,如今堅定要把成都推成“超級引擎”,直接發文要求成都在“十五五”末GDP超3.2萬億。成都也確實爭氣,商業活力、文旅魅力都不缺,常年穩居新一線城市首位,就是相對弱一些的制造業近年來也有長足進步。而且,舉全省之力托舉出的“超級成都”,如今也在積極推進產業外溢,德陽、眉山、資陽、綿陽均受益,這也是四川直言“需要一個更強大的成都”的理由,虹吸資源不手軟,但也這能扛事、能帶著周邊發展。
相比之下,甘肅喊出“以省會強帶動全省強”,力推蘭州加速發展,多少帶一點背水一戰的意味。在全國省會、首府城市里排位靠后的蘭州去年以來發力搞項目引進,靠著強力的招商引資搞輸血模式,成效顯著。對底子本來就薄的省份來說,這確實是短期內打開局面的更好辦法。
![]()
搞強省會,誰在猛踩油門,誰還在猶豫?
各省推動強省會戰略,最終目的是省會城市提速后,帶動全省發展,而不是單純把全省的資源虹吸,加大不平衡。
說得直白一些,推行強省會戰略的城市,做到產業強、民生暖、協同發展,才是所在省的“福報”,而且,光靠文件、政策,也堆不出真正的強省會。
強省會戰略是道選擇題,對大多數中西部省區來說,這道題其實沒得選。但也不是所有省區都適合搞強省會,有的省區有更多的考慮。比如,多年來都是均衡發展的江蘇,如果推行強省會,只會打亂現有發展格局,事倍功半。
廣東不搞強省會戰略的原因是,廣州首位度居中,近年來影響力還有所下滑,但有深圳這個強力“副中心”在,廣深雙子星加上東莞和佛山的配合,穩打穩扎就很好,廣東的問題在于如何把非珠三角地區發展提起來。
浙江的情況有些類似,浙江縣域經濟發達,杭州、寧波,加上今年將要成為萬億GDP城市的溫州,已經構成了引領發展的三極。
該上桌卻猶豫的省份,可能是江西、山西和云南。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省內發展失衡,省會城市首位度低,但又沒有第二個能挑大梁的城市,如果真不抓緊扶省會城市一把,真的要被甩開了。
江西的南昌GDP在中部地區省會城市里排名靠后,贛州、九江等有均衡發展的意思,但支撐力暫時還是弱了些。江西想要突破“環江西帶”,做強南昌是較好的選項。
作為能源大省的省會,太原的存在感實在低了一些,隔壁的陜西西安靠著強省會戰略做大做強了電子信息和航空航天產業,太原沒有足夠的科創底蘊,但依托省內煤炭資源發展新能源產業,打造轉型試驗田,也能避免全省經濟跟著資源價格走的尷尬。
云南昆明的首位度不算低,但輻射力較弱,倘若做強文旅產業鏈,帶動全省旅游產業升級,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樞紐城市,意義重大。
![]()
強省會的正確打開方式,別把好事辦砸了。
推動強省會戰略,其實非常考驗省區和城市的實踐智慧。如果只是給省會城市批地、給錢,產業發展循規蹈矩,可能只會得到一個“空心化”的偽強省會。
兼顧協同,不搞“一城獨大”確是說易行難。已經反應過來的成都積極推動成德眉資一體化,讓周邊城市分擔部分產業,就是典型案例。
在區域競爭中,省會強,全省才有話語權。但話語權不是靠GDP數字堆出來的,需要靠產業、人才、民生一起撐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