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6 年前的這一天,共青團中央攜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正式啟動了“希望工程”公益項目。
以救助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為核心使命,這項工程如同一束穿透陰霾的光,照亮了無數孩子通往未來的道路。
其中最令人動容、最具象征意義的畫面,莫過于那幅傳遍全國的《我要讀書》照片——一雙清澈而堅定的大眼睛,深深印在億萬國人心中。
![]()
照片中的小女孩緊握鉛筆,目光如炬,仿佛在無聲吶喊:“我想上學!”那份對知識的渴望直擊靈魂,令無數人潸然淚下。
這張震撼人心的照片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真實故事?三十多年時光流轉,“大眼睛女孩”又走過了怎樣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
一、大山里的苦日子
這位被稱作“大眼睛”的女孩名叫蘇明娟,出生并成長于安徽省金寨縣一個偏遠閉塞的小山村。
她的家庭極度貧困,父母依靠捕魚、養蠶、種植板栗和養豬維持生計,終年辛勤勞作,卻始終難以擺脫拮據的生活狀態。
![]()
1990 年,七歲的蘇明娟到了入學年齡。然而村里的小學是由舊祠堂改造而成,校舍破敗不堪。
教室窗戶沒有玻璃,僅用紙張糊住,風一吹便嘩啦作響;寒冬時節冷風肆意灌入,孩子們的小手凍得通紅,不少人手上還裂開了血口子。
![]()
更讓一家人發愁的是學費問題——每學期六七十元的書雜費,在這個連吃飯都要精打細算的家庭看來,幾乎是一筆無法承受的開支。
父親蘇良友文化程度不高,一生面朝黃土背朝天,他深知沒有文化的艱難與局限,因此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送女兒讀書。
![]()
年幼的蘇明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她早早學會幫家里喂豬、拾柴火,從不在父母面前表達想上學的愿望,可眼神里藏不住對校園生活的向往。
終于,父親起早貪黑攢下了一疊帶著體溫的零鈔,蘇明娟得以跨進教室門檻。那一刻,她將學習視作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
![]()
每天天未亮就出發,翻山越嶺步行十幾里山路前往學校,直到夜幕降臨才拖著疲憊身軀回家,日復一日從未間斷。
課堂上,她總是挺直腰板,雙眼緊緊盯著黑板,生怕遺漏老師講授的任何知識點。
彼時的她并不知曉,一次偶然的相遇,即將徹底改寫她的人生軌跡!
![]()
二、一張照片,讓 山里娃 變成“希望”的代言人
1991 年 4 月,著名攝影師解海龍深入安徽金寨山區,致力于拍攝一組反映農村兒童求學困境的紀實作品,主題正是“我要讀書”。
![]()
在張灣村的一條小路上,他遇見一群結伴上學的孩子。其中一個身穿紅色棉襖的小女孩格外引人注目:她眼睛明亮,神情專注,正是蘇明娟。
仿佛命運牽引,解海龍跟隨這群孩子走進了那所簡陋的學校。
![]()
教室內光線昏暗,蘇明娟正全神貫注地聽講。那一雙充滿求知欲的眼睛,在逆光中顯得尤為動人。
解海龍瞬間被這股力量擊中,迅速蹲守在教室門口,當女孩抬頭望向黑板的一剎那,果斷按下快門,永久定格了這一歷史性的畫面。
![]()
當時的蘇明娟完全不知道,就在那個短暫的瞬間,她的命運已被悄然改寫。
解海龍將這張照片帶回北京,并命名為《我要讀書》。很快,它出現在各大報刊頭版,迅速引發社會強烈反響。
無數讀者看到照片后熱淚盈眶,紛紛伸出援手:主婦省下買菜錢捐款,大學生寄來兼職所得,退休老人掏出畢生積蓄……
![]()
但直到三年后,信息閉塞的蘇明娟才在村里張貼的報紙上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影像,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已成了全國關注的人物。
后來回憶起那段經歷,她常說,當初以為那位拍照的叔叔只是路過的好心人,沒想到這一拍竟影響深遠。
![]()
隨著照片廣泛傳播,蘇明娟陸續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資助,學費難題迎刃而解。更有許多人給她寫信,鼓勵她堅持學業、勇敢追夢。
難能可貴的是,她并未因此迷失自我,而是心懷感恩,逐漸意識到一種新的責任——成為連接愛心與困境兒童的橋梁。
![]()
這份使命感不斷激勵她成長,讓她不僅走出大山,更成長為能夠照亮他人前行之路的光源。
![]()
三、知識改變命運,“希望”仍在傳遞
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蘇明娟一路勤奮求學,2002年成功考入安徽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金融專業。
畢業后順利進入銀行系統工作,這位曾瀕臨輟學邊緣的鄉村女孩,真正用知識扭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
但她始終銘記:自己是被善意托舉起來的人。
初二那年,她收到一筆600元捐款,本可用于添置學習用品,但她想到還有更多孩子渴望讀書,毅然將款項轉捐給一名少數民族女童。
![]()
大學期間,每學期獲得的900元補助金,她一分未留,全部轉贈給更困難的同學,自己則靠課余兼職承擔生活開銷。
參加工作后,拿到第一筆工資時,她第一個念頭不是消費,而是捐贈。
![]()
她毫不猶豫地將整筆收入捐給了希望工程。此后每月發薪,總會優先劃出一部分用于公益捐助,這一習慣持續了十余年。
2018 年,她拿出個人積蓄3萬元,發起設立“蘇明娟助學基金”,號召更多人參與教育扶貧。
![]()
截至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該基金累計籌集善款達490萬元,建成5所希望小學,幫助約500名貧困學子走出大山、實現夢想。
隨著公益實踐的深入,她的社會角色也在不斷升華。
![]()
14 歲時,她穿著樸素衣裳步入人民大會堂,作為最年輕的代表出席共青團十四大。
2017年,當選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雖屬副廳級兼職崗位,但她從未領取報酬,只為借助平臺推動更多人投身公益事業。
![]()
此后又先后成為共青團中央常務委員、黨的二十大代表。每一次身份轉變,她都堅守初心,始終為教育公平發聲。
也曾有人質疑:是否憑借“大眼睛”的知名度才獲得這些職務?
面對爭議,蘇明娟從不爭辯,只用實際行動回應——默默耕耘在公益一線,持續釋放溫暖能量。
今天的蘇明娟,依舊是那個來自金寨的淳樸姑娘,只是肩上多了一份“為他人撐傘”的擔當。
![]()
結語
蘇明娟的人生歷程,從來不只是個體命運的逆襲,更是整個“希望工程”偉大實踐的真實縮影。
![]()
從1989年至2024年,歷經36載春秋,希望工程共接收社會捐款235.59億元,資助貧困學生759.65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1144所。
每一組數字背后,都是無數愛心匯聚的結果,是對“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信念的執著踐行。
![]()
如今,當年照片中的“小紅襖”已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那張《我要讀書》的經典影像也已成為時代的精神印記。
但那份源自初心的善意仍在延續,每一個曾被光照亮的孩子,終將成長為新的光源,把希望之火傳遞到更遠的地方。
![]()
本文信息來源【1】極目新聞,2025-10-30,“你還記得到這雙大眼睛嗎?36前的今天,“希望工程”設立”.
![]()
【2】人民日報,2022-10-19,“那個“大眼睛”女孩,成為黨的二十大代表”.
![]()
【3】四川觀察,2024-10-04,“觀·人物丨感動億萬人的“大眼睛”女孩,現在怎么樣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