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2747期 】
![]()
航天員武飛(王泗江攝)
深秋時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前,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正式亮相,瞬間將億萬國人的目光匯聚于此。在三位航天員中,一張年輕卻堅毅的面龐格外亮眼——他便是剛度過32歲生日的航天員武飛。這位出生于1993年的年輕航天人,不僅是我國執行任務最年輕的航天員,也是我國航天員隊伍中最年輕的航天員。
“這是時代賦予我的最大幸運,我會用百分百的努力去回報!”面對鏡頭,武飛的話語樸實而充滿力量。此刻,他已握緊通往星河的“船票”,即將帶著祖國的期盼與親人的牽掛,在400公里高空的天宮空間站,書寫屬于新一代航天人的青春篇章。
少年逐夢入航天
深秋的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草原褪去了夏日的熱鬧,收割后的草料堆成了小山,牛羊歸圈,耕地靜待來年春播。夕陽西下時,村莊升起的裊裊炊煙。這是武飛記憶深處最溫暖的畫面。多年來,這幅故鄉的圖景,始終在他逐夢的路上給予力量。
武飛的童年,一半是草原的星空與牛羊足跡,一半是父親燈下輔導數學的時光。他的父親曾是民辦學校教師,每當傍晚父親趕著牛羊從山坡回家,吃過晚飯,書桌前的數學輔導便成了固定節目。在武飛眼里,那些數字、定理、公式不像枯燥的符號,反倒像草原夜空的星星,每一顆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當它們排列組合,便能織出神奇的邏輯,幫他跳出眼前的草原,去想象更廣闊的世界。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憑借對數學的癡迷,武飛很快從村中小學嶄露頭角。三年級時,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他開始每天騎一個多小時自行車,沿著起伏彎曲的土路去往更遠的鄉里上學。“那時候和小伙伴比賽騎車,比誰騎得快、騎得好,非常歡樂,又鍛煉了身體。”回憶起這段時光,武飛的語氣里滿是懷念。
父母非常重視兒子的教育,又做了一個重要決定:送他到縣城小學讀書。為此,父親獨自承擔起家中所有農活,讓母親專心陪讀。“我的父母樸素地堅信,讀書改變命運。他們拼盡全力托舉我飛出茫茫草原,才有了今天,我能飛向渺渺星河。”談及父母的付出,武飛始終心懷感恩。
這份感恩化作了學習的動力。從初中到高中,武飛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數學更是他的“王牌”——他總愛在筆記本上列出一道題的多種解法,反復研究不同解法的差異,用數與線搭建起嚴謹的理性思維。
高中時期,武飛迷上了看《世界軍事》《環球軍事》這兩本軍事雜志。看著雜志里的武器裝備圖片,熱血少年的心里燃起了壯志:“什么時候我們國家的武器裝備能站在世界領先的位置?”這份渴望,讓他在2010年盛夏填報高考志愿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646分的高考成績,為他叩開了逐夢航空航天的第一扇門。
大三時,武飛的專業細分至“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這個以熱學、力學為基礎的專業,覆蓋航空、航天兩個方向。“在北航,我擁有了關于航空航天的啟蒙。”武飛說。這些專業知識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能守護“中國造”飛行器的“硬本領”。
本科畢業后,他繼續留校攻讀碩士學位。“有人說,科學家是發現世界上已經存在的道理,工程師是創造世界上沒有的實體。”武飛說,“我想成為一名工程師,用雙手造出守護祖國的‘利器’。”為此,讀研期間,他選擇了戰斗機燃油箱惰化系統研究,做了大量實驗和實操鍛煉。
戰斗機在空中若遭受危險撞擊,將處于易爆狀態。戰機燃油箱惰化系統的核心作用就是盡可能剔除燃油箱中的氧氣,為飛行員筑起一道“安全屏障”。近兩年的時間里,武飛經歷了無數次成功與失敗,實驗涉及的專業并不僅僅限于他所學學科,為此,他還自學了軟件編程、傳感器配置等多種技能,最終搭建起可靠的實驗平臺。
工程師筑夢熱試驗
2017年,武飛從大學畢業后,他心里揣著老師的一段話:“你們將走向各個行業各個崗位,會面臨很多選擇,我不期待你們永遠站在絕對正確的一邊,但希望你們永遠能回想起來,坐在課堂上的初心。”
懷抱著報效祖國的初心,武飛走進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彼時,中國航天正迎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參與了載人航天、月球與深空探測等多類航天器的研發驗證。武飛的工作主要是進行航天器熱試驗,也就是在地面通過專門實驗室模擬太空的真空、極端高低溫環境,檢驗航天器熱控系統能否正常調節溫度,同時排查航天器材料是否因冷熱交替出現開裂、變形等缺陷,確保航天器在太空中能穩定工作的關鍵測試。
為了獲得大批量可靠數據,一次熱試驗往往要持續半個月甚至更久。武飛和同事們常常睡在實驗室里,24小時輪班值守,記錄數據、巡檢設備、把控質量。當試驗成功的那一刻,他覺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那種參與國之重器建設的自豪感,是什么都換不來的。”
在那些頭頂星光、日夜兼程的日子里,他參與驗證過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的熱控系統。那時的他,已悄悄進入第三批航天員選拔的復選階段,心中隱隱期待著:有一天,自己能從“守護空間站的工程師”,變成“入駐空間站的航天員”,親手叩開中國人“太空家園”的大門。
![]()
2025年08月21日 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張洪章(左)、張陸(中)、武飛在檢修設備。(徐部攝)
時間回到2019年,武飛收到了一份關于選拔航天飛行工程師的通知,瞬間振奮不已:“作為地面工程師,要是能到太空親自操作自己參與設計的設備,把地面實驗搬到真正的太空環境中,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初選過后,復選階段的航天特因環境考核成了最大挑戰——轉椅、離心機等項目,對身體耐受度的要求極高。在承受8個G的重力加速度測試時,武飛的面部被壓得變形,眼淚止不住地流,呼吸幾乎難以維持。每一秒都在挑戰極限。“那是意志與熱愛的雙重考驗。只有足夠熱愛這份事業,有足夠堅定的決心,才能扛過這些極限挑戰。”
心之所向,終成正果。憑借這份執著,武飛一路過關斬將,成功突圍。
![]()
2023年7月6日 航天員武飛在進行水上救生訓練。(孔方舟攝)
2020年9月,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選拔結果公布,不到27歲的武飛赫然在列。得知消息時,他正在廠房里調試核心艙的熱試驗設備。看著眼前自己親手呵護的核心艙,未來將成為守護自己的“太空家園”,幸福感與自豪感油然而生。除了圓夢的喜悅,他還有一個更樸素的期待:“終于能在真正的太空環境中做試驗了!”地面試驗終究是模擬環境,他渴望親眼看看,真正失重狀態下的試驗如何運行,與地面又有哪些差異。
航天員礪劍赴星河
心向太空,路在腳下。從一名科研工作者到一名航天員,武飛要跨越的難關遠比想象中多。
剛進入航天員大隊時,體能關給了武飛“下馬威”。他的跑步、力量等項目的成績,與飛行員出身的隊友相比差距明顯。焦急之下,他曾試圖“突擊訓練”,卻險些因運動過量導致損傷。后來他逐步調整心態,把體能訓練當成一門“學科”:反復向體訓教員請教科學方法,根據自身情況制定訓練計劃,從基礎動作練起,逐步提升強度。漸漸地,他的體能成績穩步達標。
![]()
2025年6月24日 航天員武飛在進行手控交會對接訓練。(孔方舟攝)
飛船手動交會對接模擬訓練,曾讓武飛一度犯難。盡管他每天泡在模擬器里練習,可操作精度始終不理想。于是,他向經驗豐富的航天駕駛員請教,才找到問題關鍵:“每次操縱桿的動作幅度太小,導致操作頻繁,手部始終處于不穩定狀態。”找準癥結后,武飛反復練習手感,最終操作變得絲滑精準。
第一次水下訓練中,武飛在安裝“上腳限位器”時,始終無法與厚重的水下訓練服“磨合”。衣服與身體的對抗力讓他汗流浹背,動作卻屢屢失誤。指令長張陸在水槽邊觀察許久,及時指出問題:“要學會借力、卸力,而不是硬抗。”隨后,張陸把自己的訓練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掌握技巧后,武飛終于“馴服”了訓練服,動作一氣呵成。“他很善于學習,總能快速摸準事情的竅門。”張陸這樣評價這位年輕的隊友。
![]()
2023年7月6日 航天員武飛水上救生訓練前進艙。(孔方舟攝)
以前做地面工程師,武飛只需在“航天器熱控”領域深耕;成為航天員后,卻要掌握熱學、力學、空間材料學等多領域知識。“以前是‘學深’,現在還要‘學廣’。”
面對大量理論知識的學習,武飛拿起了備戰高考的勁頭,屏蔽外界一切干擾,把所有時間投入學習,筆記本記了厚厚一摞,遇到難題就向教員、隊友請教。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航天飛行工程師。“假如空間站內出現設備損壞,地面也無法完全判明情況時,在故障排查、維修過程中,航天飛行工程師就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借助自己的知識背景準確定位問題,同時以萬無一失的操作配合地面共同解決問題。”武飛說,“我一直在爭分奪秒補短板,就是期望能自己能保護空間站安全穩定運行。”
角色的變化也帶來了責任意識的轉變。作為地面工程師時,武飛只需要把他所屬分系統的工作完成好。如果把載人航天工程比作一棵大樹,他的工作只是其中的一個枝丫。但成為航天員后,他的責任更重了。他在太空的每一個操作,連接的是一個個分系統的工作,是一個個科研團隊的心血,關系著一項項任務的成敗。
肩上的擔子更沉了,武飛也拼盡全力地面對日復一日的緊張訓練,一輪又一輪的嚴苛選拔。在大大小小、競爭激烈的考核中,第一次落選,讓武飛的內心壓力達到了頂峰。他沉下心復盤:“哪些知識點沒掌握?哪些操作不夠熟練?”他主動找教員分析問題,和隊友交流經驗,逐步補齊短板。重整行裝再出發時,武飛變得穩重從容。
![]()
2023年7月6日 武飛(中)在進行水上救生訓練。(孔方舟攝)
接到入選通知的那一刻,武飛既激動又清醒:“圓夢的幸福背后,是更重的責任。”從專業技術訓練轉入任務強化訓練后,他對自己的要求愈發嚴格。他深知,只有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才能無愧于為國出征太空的崇高使命。每次訓練結束,都會認真記錄筆記,總結知識點、注意事項與心得體會;下次訓練前,再逐一溫習,確保每個細節都爛熟于心。
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的職責主要是對空間站組合體的平臺照料與站務管理,以及設備的維護、維修和升級等等。“太空實驗室承載著無數科研人員的智慧和期待,我的工作是要確保其中每個環節都處于最佳工作狀態。”
![]()
2025年8月21日 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張洪章(左)、張陸(中)、武飛進行機柜設備操作訓練(徐部攝)
在一次艙內失壓應急演練中,指令長張陸要求武飛脫離手冊完成任務。“流程很復雜,第一次實戰演練很容易緊張混亂,但他思路特別清晰,語言表達也很流暢,沒有絲毫卡頓。”正是這份從容與專業,讓張陸堅信他能勝任崗位。
如今,武飛的心中裝滿了對太空的期待:他想親手完成和熱學相關的燃燒實驗、流體動力學實驗,用專業知識探索太空的奧秘;想透過舷窗眺望故鄉,在星河間尋找草原成長的軌跡;想體驗太空漫步,與宇宙實現“零距離”接觸;還想和隊友在太空過新年,把中國航天人的祝福送往宇宙。
小時候,武飛總愛躺在內蒙古草原上仰望星空,那時的他總覺得星星仿佛觸手可及,將他溫柔地包裹著;如今,他即將飛向太空,以全新的視角凝望浩瀚星河。那片曾經令他心馳神往的星空,終將成為他追逐航天夢想的新舞臺。
![]()
來源 |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占康
編輯 | 樊瀚文、楊晨源
校對 | 孫志偉、董鑫磊
主編 | 張文軍
郵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