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雯鮫 編輯:阿若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睡前,躺在床上,腦袋一片空白,眼睛卻不由自主地盯著手機屏幕。
像是無意識地開始了一個循環:幾個app來回切換。
無數條信息刷過,刷新后又刷新,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只是不停地滑動。
一不留神已經是凌晨,看完屏幕里別人分享旅行、事業、戀愛,以及精致自律的生活,你的心情總會不自覺地變得沉重,空虛感、焦慮感、挫敗感充斥其中。
這并非個別現象。
研究者認為,越刷屏越消極的主要原因在于「錯失恐懼」(FOMO)
它讓我們總是好奇別人的生活,總在擔心自己錯過了什么熱門話題或者流行梗......
這一切的背后,究竟折射出我們怎樣的心理特點?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心理現象。
![]()
來源:pexels
01
焦慮的變異形態:
錯失恐懼
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 FoMO),又稱為錯失焦慮。
它是我們因擔心錯過他人經歷、事件或重要信息,而產生的一種彌散性焦慮感。
這種焦慮不僅僅來自錯過某個社交活動或某個好機會,而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讓我們對“其他人正在做的事”產生了過度的關注。
比如我們雙眼無神地上下滑動手機屏幕,對往后幾十年人生都可能毫無交集的“陌生人”了如指掌:
畢業后就沒聯系的小學同學換新車了、前同事把前老板告了、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出去旅游了、關注的UP主更新了、喜歡的明星塌房后又反轉了……
錯失恐懼的核心,其實是害怕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中,被拋下。
這種焦慮讓我們無休止地刷新,不停地查看別人的生活,它讓我們不再專注于搭建自己的生活,而是把注意力轉向別人、轉向外界的評價。
每次刷屏,內心的不安又深一層,直到我們失去對生活的控制感。
![]()
來源:pexels
02
為什么你總是
停不下來?
那么,為什么我們總是難以停止這種刷屏的行為?
錯失恐懼(FOMO)并非偶然,它根植于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和對不確定性的恐懼。
以下是幾個關鍵原因:
1、避免孤獨,渴望連接他人很多人會說:“放下手機就沒人陪著自己了。” 盡管我們清楚地知道,這種隔空的連接無法解決內心的孤獨感, 但為了給心理依賴找一個出口,我們總是繼續刷屏,這種習慣的惡性循環是:
好孤獨啊——刷會手機打發時間吧——還是好無聊——再看點別的——都沒什么意思……
不斷地“刷”,讓我們感到暫時的連接,獲得一點點來自他人生活的反饋,但內心的空虛并沒有真正被填補。
2、在意他人評價,尋求正面反饋
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提出了“鏡像自我”的概念,即我們通過他人的反饋和評價來塑造自己的自我感知。
這一理論揭示了社交媒體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通過觀看他人的社會表現,來評判自己的位置。
對于喜歡社交媒體的人來說,錯失恐懼的表現往往是在信息的海洋中尋找“能帶給我正面反饋的內容”。
生怕自己因為“不知道某個流行話題”或“不關注某個熱門新聞”而被認為是掉隊者。
比如:
“大家都在談這個新聞,我也得參與進來”; “這個話題好熱,我也要發表看法”; “別人都去了那個地方,我也得有個同樣的旅行計劃”。
這種持續的信息攝取,表面上似乎讓我們感到充實,實則是在通過他人的評價來“定義”自我,內心始終無法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
來源:pexels
3、通過社會比較,形成自我概念
你有沒有發現,每次看別人動態時,總是會對比一下自己?
《社會心理學》就提到:我們通過和他人比較來了解自己。
錯失恐懼激活了我們不斷尋找“對比數據”的心理:
我們需要更多的信息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對比,從而幫助我們不斷修正自己的選擇和認知。
為了獲得更多的對比樣本,我們不停刷屏,從而加劇了焦慮與對未來的恐懼。
4、選擇超載,信息越多越怕錯過
一項有關“選擇悖論”的實驗證實:
對比從24款不同口味的果醬中做選擇,被試表示從6款中做出的選擇滿意度更高。
就像購物網頁上推送的同質性商品越多,我們就越難選定下單,最后被無休止的“同類比價”和“找相似”弄得疲憊不堪。
刷手機時也一樣。
越怕遺漏可能有用的信息,就越持續地搜索,這種顧此失彼的焦慮心態逐漸累積成錯失恐懼。
03
讓錯失不再恐懼:
4個策略
錯失恐懼背后的深層原因,不僅是信息的海量涌入,更是我們對虛擬社交快感的依賴。
想要走出這種不適的心理,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并采取一些實際的措施。
這里有四個簡單有效的步驟,幫助你擺脫錯失恐懼的困擾,重拾生活的真實感。
1、走出家門,遇見真實的人現代社會的工作流動性高,家庭和社會關系卻在逐漸疏遠,這使得我們在孤獨中更加容易迷失。想要破除這種孤獨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重新建立現實生活中的聯系約朋友出去喝杯咖啡、拉爸媽去公園走一圈,或者給自己安排一場說走就走的小旅行......
當你真正走出去,看到身邊的人和世界時,錯失恐懼就會在這種真實連接中漸漸消散。
2、斷開無效社交,放下虛擬焦慮
社交媒體的無止境更新,常常讓我們有這樣的念頭:
“我要不要給沒怎么聯系的同事點贊?” “別人發了朋友圈,我要不要評論一下?”
這種無意義的思考讓我們焦慮不已,甚至開始擔心“別人怎么看我”。
如果你能嘗試擺擺爛,放下這些虛擬社交的負擔,你會發現:
不點贊、不評論,不僅不會影響你的人際關系,反而能給自己更多的心靈自由。
![]()
來源:pexels
3、重新定義自我,關注真正的成長
當我們把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評價和社交比較上時,錯失恐懼就更容易滋生。
但真正的自我認同,應該來自于我們對自己生活的全面理解。
你可以從自己扮演的多重角色出發——
比如家庭中的父母/兒女,職場中的老板/員工,在不同的群體中,你展現出不同的面貌和特質。
你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才是評估自己價值和能力的真正標準。
通過這些實際體驗,你會發現,錯失的并不是他人的生活,而是你從自己身上找到的成長和滿足。
4、限制選擇,保護自己的注意力
無數條消息、視頻、推送,讓你不停切換注意力,看似掌控一切,實則被“信息洪流”裹挾得筋疲力盡。
想要找回掌控感,你可以從最簡單的幾件事開始——
睡前一小時不碰手機,只是讓大腦放空; 把最容易刷的App圖標藏進文件夾,增加一點點打開的阻力; 在早晨的十分鐘里,先看看窗外的光,而不是別人的動態。
這些小動作會讓你發現,當你不再被信息推著走,心也開始慢慢安靜下來。
注意力,是你最寶貴的能量。
當你學會收回它,生活才會重新屬于你。
![]()
來源:pexels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曾說:
“真正的經驗,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變得真實。”
你是否曾經收藏了數十個關于如何“快速提升自我”的在線課程?
但你真正去執行過這些課程中的內容了嗎?
“繪畫全套教程”帶你畫出了第一幅作品嗎?
“看美劇學英語”是否讓你能夠自如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這些網絡信息和教程,并沒有真正塑造出你理想中的自我。
比起過度擔心錯過網絡上的碎片信息,我們更應該思考:
如何去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活?
當你再一次被社交媒體的光鮮內容吸引時,
請記住,最值得追尋的不是別人展示的生活,而是你內心的聲音。
最該堅定的路,是你自己的路。
放下那些讓你焦慮的“標準答案”,
去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嘗試、去體驗屬于你自己的一手人生。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 5000 萬客戶咨詢,嚴選 2% 頂尖咨詢師服務,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