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歐洲智庫突然拋出一記狠招,建議歐盟對中國實施懲罰性DUV光刻設備出口禁令,理由是中國剛收緊了稀土管制。
可就在同一時間,荷蘭ASML公司公布的財報顯示,第三季度來自中國的訂單占比高達42%,單季營收就賺了24億歐元,占總營收的四分之一還多。
這事兒透著股荒誕勁兒:一邊是政客們喊著要徹底封死中國芯片路,一邊是企業攥著中國市場的錢袋子不敢撒手。
![]()
說白了,荷蘭政府配合美國搞的半導體管制,看似是卡中國的脖子,實則把ASML架在了火上烤,外媒那句“這是要逼死ASML”,還真不是危言聳聽。
全面封鎖
這出戲得從2023年說起,那年6月30日,荷蘭政府突然公布出口管制新規,9月1日就正式執行,直接把ASML最先進的浸沒式DUV系統納入管控。
在此之前,美國僅針對EUV高端光刻機實施出口限制,中國企業仍可通過DUV設備實現14nm和28nm芯片的生產。
![]()
28nm芯片節點承載著關鍵的產業價值,除高端手機處理器外,汽車芯片、工業控制芯片等民生與工業領域的剛需產品,基本都能依托這一節點實現自給自足,半導體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荷蘭政府在公告中強調這是“獨立決定”,但在半導體產業格局中,華盛頓的指揮棒從未停止揮舞,其背后的推動作用顯而易見。ASML隨即發布聲明,明確表示此后DUV設備出口需先通過荷蘭政府審批,這家全球光刻機巨頭就此被綁上了政治戰車。
2024年,管制措施進一步升級,1月1日剛過,荷蘭政府便撤回了一批已批準的對華出口許可證,重點針對分辨率90nm及更精細的DUV設備,這一舉措與美國的管制導向高度吻合。
![]()
ASML被迫停掉部分設備發貨,導致不少中國客戶的產能擴張計劃直接擱置。面對這一局面,中國半導體協會迅速表態將加快替代方案研發,政府層面也設立專項基金,重點扶持光刻膠、離子注入機等關鍵材料與設備的技術攻關。到2024年年中,28nm設備的國產化研發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在封鎖壁壘中撕開了一道缺口。
荷蘭政府并未放緩管制步伐,反而將限制范圍擴大到設備維修服務領域,2024年10月23日,在美國的推動下,ASML被要求停止對中國已安裝設備的維修服務。光刻機作為精密制造設備,日常維護與故障維修直接關系到產能穩定性,失去官方維修支持后,中國企業只能緊急啟用本土維修團隊。盡管本土團隊在技術熟練度上與ASML官方存在差距,但仍實現了設備的基本運轉維護。
2025年1月15日,荷蘭政府再次發布公告,宣布自4月1日起將更多半導體設備納入管控清單,連老型號DUV設備也未能幸免,顯然意在堵死所有技術突圍的可能。
![]()
股價承壓
層層加碼的管制措施,讓ASML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2024年12月,ASML發布聲明預警,稱2025年的管制措施將導致公司損失30-35億歐元的銷售額,中國市場在全球營收中的占比預計將從高位降至20%左右。
這一預期并非空穴來風,2024年ASML年報顯示,中國大陸首次取代中國臺灣成為其最大市場,銷售額達101.95億歐元,占全球總營收的36.1%,其中系統設備銷售收入中中國大陸采購占比更是高達41%,超過美國與韓國的總和。
管制政策對ASML的沖擊直接體現在股價上,2024年1月管制升級消息傳出后,ASML股價單日跌幅超10%,市場對其業績穩定性的擔憂可見一斑。
![]()
荷蘭國內企業界也因此出現分歧,多個商會公開呼吁政府重視管制帶來的經濟損失,畢竟中國市場長期占ASML全球營收的15%以上,持續收緊限制無異于自斷臂膀。
ASML管理層早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任首席執行官彼得·溫寧克多次在投資者會議上發出警告,強調過度管制只會倒逼中國加大自主研發投入,最終導致ASML失去這一關鍵市場,長期全球競爭地位將受到根本性影響。
即便如此,ASML仍試圖維系中國市場存在,2025年3月披露的計劃顯示,公司擬對北京現有維修中心進行升級擴建,這被外界解讀為在設備銷售受限背景下,通過服務業務穩固中國市場的努力。但這一舉措未能改變整體經營態勢,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中42%的中國訂單占比,更凸顯出公司對中國市場的深度依賴與潛在風險。
![]()
反制與突圍
2025年10月,中國亮出反制底牌,宣布加強稀土出口管制,精準擊中了ASML的供應鏈軟肋。稀土是光刻機核心組件的關鍵材料,ASML的EUV光刻機不僅需要中國超高純度鈰基材料用于鏡頭拋光,單臺設備的稀土磁體用量就超過10公斤,占電機成本的30%以上。
此次稀土管制新規作出明確界定:含中國來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機類貨物,無論產地與中轉路徑均需申請出口許可,并詳細報備用途、用量及終端客戶信息;同時對14納米邏輯芯片、14納米或256層以上存儲芯片的生產設備及相關材料實施逐案審批。
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中占據絕對優勢,掌控著69.2%的稀土存量和90%以上的加工產能,2025年稀土永磁產量占全球91.6%,而荷蘭2025年上半年稀土進口量占全球出口的26.4%,ASML的稀土庫存僅能維持8周生產,一旦許可審批延遲,其月產能將下滑15-20臺,年損失可能超32億歐元。
![]()
面對這一局面,ASML首席財務官在10月15日的回應中雖稱“準備好短期中斷”,但言語間難掩焦慮,承認2026年中國市場需求將大幅下降。此時歐洲智庫拋出的懲罰性DUV出口禁令建議,顯然未充分考量ASML的實際經營狀況——在42%的季度訂單依賴度下,全面禁運或許會先拖垮這家荷蘭巨頭。
在反制的同時,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突圍從未停歇,過去三年,本土產業鏈在封鎖壓力下加速技術迭代,光刻膠和離子注入機已達到28nm量產水平,國產光刻機進入驗證階段。
2025年數據顯示,半導體設備自給率預計提升至35%以上,盡管核心光刻技術仍需時間突破,但外圍組件已能實現有效支撐。產能擴張計劃同樣穩步推進,中國擬新建37家晶圓廠,目標實現產能翻倍,龐大的市場需求為技術突破提供了堅實支撐。
![]()
小結
正如《人民日報》所言,“強權買不了和平”,試圖通過技術封鎖遏制發展的做法,反而激發了更強的創新動力。當前格局清晰顯示,荷蘭政府的強硬立場實則將ASML推至懸崖邊緣——中國市場占據其近半訂單,一旦本土技術實現全面突圍,ASML的全球壟斷地位將發生動搖。
中國則完成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反制的角色轉變,28nm芯片國產化突破、稀土管制精準施策、晶圓廠產能儲備三大舉措,持續拆解著封鎖枷鎖。歐洲智庫的激進建議更像是困局中的掙扎,忽視了全球化產業鏈的雙向依存屬性:設備管制與稀土管控形成的制衡關系,印證了產業分工的深度綁定。
科技領域的博弈從來沒有贏家。荷蘭持續加碼的管制措施,既未達到遏制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的目的,反而可能將ASML推向經營深淵,同時打亂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運行。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封鎖非但擋不住產業升級的步伐,反而會成為自主創新的催化劑。
![]()
這場科技博弈的牌局才剛進入中局,霸權思維主導的管制政策終究難以抗衡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半導體自給率的持續攀升,與ASML財報中顯露的經營焦慮,共同指向一個結論:時間站在堅持自主創新的一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