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是一座美麗的山水城市,具有其獨特的水資源與地貌特征:水資源豐富;武漢擁有166個規模以上的湖泊、262座水庫及165條主要河流,水域面積占到了全市面積的1/4(2117.6平方千米)。長江與漢江在城中交匯,形成“兩江交匯、三鎮鼎立”的獨特城市格局,并造就了武漢的“江城”美譽。 ?武漢地勢以平原(江漢平原)為主,平原面積占到了全市總面積的57.8%,丘陵僅占18.9%,但低山丘陵分布集中于武昌區、漢陽區、洪山區等核心區域,與城中的江、湖共同形成武漢“山水相依”的自然格局。例如東湖、南湖等湖泊與周邊山脈共同構成城市主要生態屏障。 ?
近些年,武漢還通過退耕還林、污水處理等措施,使其市域水質持續改善:2020年106個湖泊水質達Ⅲ類以上標準,劣V類湖泊從30個減少至6個。東湖綠道、長江漢江江灘公園等建設進一步強化了這些山水資源的景觀價值。武漢的濕地資源豐富,其濕地資源的總面積為?1620平方千米,占到了全市國土面積的18.9%,是全球唯一人口超千萬的國際濕地城市,這一稱號源于其獨特的濕地資源稟賦、生態修復成效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截至2024年末,武漢市常住人口達1380.91萬,城鎮化率為85%,其城市人口規模持續增長體現了該市持續吸引人口聚集的能力。
![]()
武漢市的水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大城市第一,水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達到了2217.6平方千米。 ?水資源豐富與濕地資源豐富是武漢市的一個亮點,高樓眾多是武漢市的另一個亮點。截至2025年10月,武漢市擁有150米以上的高樓數量為?277棟?,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二。 ?武漢的高樓主要集中在江漢區、江岸區、武昌區等核心濱江鬧市區域,這些區域依托長江和漢江的地理優勢,形成了以商務區、金融中心、步行街等為主的建筑群落。例如漢口濱江國際商務區聚集了世界500強企業總部,天際線從長江岸線逐漸抬升,與東湖、月湖、漢江形成多維的生態呼應。 ?
武漢的高樓數量目前雖不及深圳、廣州與上海,但作為中部核心城市,其超高層建筑密度和集群效應顯著,尤其是在國家存儲器基地等重大項目的推動下,城市的垂直空間利用效率持續提升。武漢的城建水平在全國排名第三?,在住建部聯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市建設水平綜合評估報告》里,武漢以407.13分的總成績列為全國第三,僅次于上海(455.87分)和深圳(437.67分),超越北京、廣州等傳統強市。??該排名具有很強的權威性,評估指標包括基礎設施、生態建設、交通網絡及城市治理等維度,覆蓋全國主要城市,具有高權威性和時效性。??
![]()
武漢城市上的其他表現亮點?包括地鐵里程超過了深圳;生態公園較以前翻倍,長江主軸綠道建設累計達102千米,體現了武漢“九省通衢”的樞紐升級和古今融合的城市山水生態大格局。??為什么可以說武漢市是一座生態宜居城市呢?武漢市的生態環境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這些方面:濕地資源與生態保護;武漢市蔡甸區的沉湖濕地自2013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以來,鳥類種數從169種增至301種,候鳥數量高峰期超10萬只,水質于2025年1月達到Ⅲ類標準。綠色基礎設施與公園體系;截至2024年底,武漢建成1024座公園,形成“千園之城”格局,綠道總長度達2426公里。
綠色基礎設施與公園體系;截至2024年底,武漢建成1024座公園,形成“千園之城”格局,綠道總長度達2426公里。東湖綠道三期(105公里)等工程提升了城市綠色通行能力。水質與空氣質量;長江、漢江武漢段水質持續保持Ⅱ類,斧頭湖等湖泊水質提升明顯。2025年生態環境保護計劃目標顯示,PM2.5年均濃度力爭降至35微克/立方米,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武漢市還通過濕地生態補償制度、智慧監測系統等創新舉措,將生態資源轉化為文旅產業,如沉湖國際小鎮項目(2025年啟動)、江灘體育公園等多個相關項目,推動綠色生態發展。 ?
![]()
武漢市為提升生態宜居水平采取了多項措施,涵蓋生態修復、空間優化和制度建設等領域:生態廊道建設;武漢市的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建設累計貫通80公里的岸線,通過連通斷點、提升景觀亮點、補足服務設施,形成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濱水空間。2025年建成武昌江灘6000平方米粉黛花海等景觀節點,年接待游客超5000萬人次。在綠色空間改造方面;靈山礦區通過生態修復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生態產品總值達2.58億元。北湖、武鋼老工業區等片區通過“以湖為單元”的統籌改造實現功能升級,漢陽碧道項目打造出原生態江灘空間體驗。 ?
在污染治理與空氣質量方面;2025年上半年長江、漢江武漢段水質保持優良比例達90.9%(力爭100%),PM2.5年均濃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以下。通過“無廢城市”建設等國家級試點推進綠色發展,建立跨市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保障共治合力。在城中村與工業用地優化方面;完成了111個城中村的改造項目,騰退了94.35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引入優質產業項目提升閑置用地價值。推進“工業上樓”模式,通過政策引導實現低效工業用地提質增效,雙百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建設加速產業升級。通過融媒體平臺和主題宣傳活動來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多個新媒體產品單篇閱讀量超5萬人次。
![]()
武漢市高樓林立的城市中間分布著百山百湖,這種城市在全國多嗎?武漢“百湖之城”的生態特征在全國并不多見。武漢的山地與湖泊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百山百湖”,而是通過科學規劃和生態保護實現“人水共生”的百山百湖。目前的武漢市在百山百湖的基礎上,以建設“千園之城”為目標,截至2025年9月,武漢市已經建成了1115座公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2011年的9.5平方米增至2024年的15平方米以上。這種發展模式體現了城市與生態的和諧共生,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具有示范意義。武漢市在建設山水園林城市方面主要從生態修復、綠化提升、景觀打造三方面持續發力的。
目前的武漢生態宜居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武漢通過“生態資源‘一張圖’”實現全市森林、濕地、綠地等資源的智慧化管理,建成東湖綠道等城市綠道網絡,形成覆蓋全城的綠色生活空間。武漢已經連續五年保持長江水質Ⅱ類標準,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市已經擁有300余處公園綠地免費開放,包括東湖風景區、中山公園等。2025年新增和美鄉村重點街道(鄉鎮)15個,提檔升級精品村灣30個,覆蓋50%以上行政村。 ?武漢的地鐵覆蓋全市各區域,其總里程長達518.2千米。 ?一座生態宜居城市在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與千萬武漢市民及全世界游客共享其湖光山色之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