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特朗普二度會晤之際,韓國總統李在明突然邁出了危險一步。
![]()
Z
在與特朗普的二度會晤中,韓國總統李在明公開提出建造核潛艇的計劃,理由直白地指向“現有常規潛艇難以應對中國、朝鮮潛艇活動”。故而希望美國能夠提供關鍵的核燃料,隨后特朗普通過社交媒體表態支持。
在美國推動“印太戰略”、試圖制衡中國的背景下,韓國主動將核潛艇計劃與“追蹤中國潛艇”綁定,其險惡用心可謂是昭然若揭。
李在明剛拋出計劃,韓國就迅速拿出籌碼:承諾擴大對美油氣采購,并推動本土企業對美巨額投資,這完全貼合特朗普“交易優先”的外交邏輯,但美國并未徹底松綁,反而留足了后手。
![]()
就在今年9月的韓美第九輪核能談判中,雙方在核濃縮、乏燃料處理等核心問題上仍分歧巨大。
新版《韓美原子能協定》雖刪掉了“禁止鈾濃縮”的明文規定,給了韓國“開口子”的錯覺,卻始終沒放開“軍事用途”的限制——這意味著,即便韓國能造核潛艇,核燃料供應、后續廢料處理仍被美國牢牢控制,本質上還是沒跳出“美國主導”的框架,所謂“支持”不過是有條件的授權。
可即便有美國的“半開綠燈”,韓國宣稱的“技術自主”也一戳就破。韓國軍方說“艇體、水聲系統已自主,只剩核燃料坎”,但軍事專家早有定論:核潛艇的核心是小型集成化核反應堆,韓國根本沒有成熟技術儲備。
![]()
此前韓國號稱掌握95%相關技術,實際是民用小型反應堆的經驗,放到軍用領域完全不適用——民用反應堆體積大、功率調節慢,根本滿足不了核潛艇的隱蔽性和機動性需求。更別說韓國造常規潛艇時還出過岔子:3000噸級潛艇曾暴露甲板開裂、關鍵螺絲松動的問題,核心技術近三成依賴引進。
如今想從常規潛艇直接跨越到核潛艇,技術斷層絕非靠“口頭宣稱”就能填補。更矛盾的是,韓國前不久剛因“成本過高”放棄采購F-35B戰斗機,轉頭卻執意要造更昂貴的核潛艇,這種戰略搖擺恰恰說明,它的目標不是“應對威脅”,而是借核潛艇突破長期的軍事限制。
![]()
韓國真正的算盤,其實是借核潛艇計劃撬動《韓美原子能協定》的修訂。這個協定長期限制韓國的鈾濃縮豐度(不得超過20%)和乏燃料處理權,而乏燃料后處理技術正是提取武器級核材料的關鍵。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韓國就曾秘密進行鈾濃縮實驗,將鈾-235濃度提至77%,接近武器級標準(90%),其核潛力早被國際社會關注。如今借著造核潛艇的由頭要求松綁,本質上是“借船出海”——先以“民用核能”為借口突破濃縮限制,再逐步試探軍事用途的邊界,為未來的“核能力”埋下伏筆。
![]()
但這條路注定走不通:美國即便想借韓國制衡地區力量,也絕不會允許朝鮮半島出現第二個核相關國家——畢竟奧巴馬政府時期就明確反對韓國擴大“和平利用核能”的解釋,現在更不會放任其觸碰核武門檻。
這種冒進舉動,已經開始攪動東北亞的安全格局。朝鮮此前就在推進可搭載多枚潛射導彈的大型潛艇,若韓國真造出核潛艇,必然會被朝鮮視為“核威脅升級”,進而加速自身武器研發,形成“你追我趕”的惡性循環。
韓國刻意將中國納入“威脅清單”,試圖靠綁定美國換取突破,不僅與地區和平共識背道而馳,更會引發周邊國家的警惕,讓本就復雜的東北亞局勢雪上加霜。
![]()
更尷尬的是韓國的國內現實:一邊是政府高調喊出核潛艇計劃,另一邊連3000噸級常規潛艇都沒完全實現自主,國產裝備還常因技術缺陷出問題。
韓媒自己也承認,即便美國松口,韓國要造出能用的核潛艇至少得等十幾年——而這期間,東北亞的安全格局、美韓同盟的走向都可能發生變化。
李在明政府想靠“反華牌”綁定美國、突破限制,最終可能既拿不到真正的技術自主,又搞僵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落得“兩頭不討好”的結局。
反倒是美國穩坐釣魚臺:既收了經濟好處,又用“核潛艇”把韓國綁得更緊,順帶攪動了地區局勢,這才是這場博弈最值得警惕的本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