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屆全國師范大學美術教育論壇相關事項安排
01會議主題
聚焦大灣區創新實踐
重塑美術教育新生態
02主要議題
1.本源:藝術作為教育基礎的理論與實踐路徑
(探討內容:STEAM美育課程、AI藝術創作教學、非遺活化與文創設計、博物館資源轉化、社區藝術實踐等)
2.重構:美術教育的系統生態
(探討內容:跨學科課程體系構建、“政-企-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美術教育“教-學-評”一體化改革、智慧美育資源平臺建設等)
3.未來:新生態下的教師角色與師范使命
(探討內容:未來美術教師核心素養、師范教育課程創新、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師范大學在區域美育生態中的引領作用等)
03會議時間及地點
2025年11月4日報到,5日全天會議,6日參觀考察
報到及主會場地點:廣州東站城際酒店
04會議特色活動
1.古棕教授繪畫展及學術研討會(11月4日下午3點開幕式)
2.國家級美術教學成果獎的凝練與撰寫
3.大灣區美育特色學校考察
4.灣區藝術科技之旅/人文地標考察
古棕油畫的詩與行
數智圖像時代繪畫何為是當下美術界常議的話題,網上也常刷屏到數智生成的油畫、國畫和版畫。許多人認為畫家可以下崗了,美術學院也可以關門了。這些誤解的產生都和對繪畫價值認知的迷失密切相關。
繪畫是眼、手與心建立的對外在現實的感悟與表達,這種表達所形成的藝術機制是畫家生命的某種審美延續或審美物存。因而即便數智模擬的人類繪畫樣式再好,它都不是某個具體藝術家生命呼吸的痕跡,與藝術沾不上邊。繪畫的價值不只是藝術家個體生命的審美呈現,更是一種歷史久遠的承傳,或者說,美術學院的教育就是一種繪畫歷史經驗的培養與訓練,畫家的專業性并不完全是個體的審美經驗表達,而是建立在人類繪畫審美經驗基礎之上的個性重建。在某種意義上,缺乏繪畫審美歷史經驗的作品都很難在藝術創作上站得住腳,也很難成為藝術史中的作品。應當說,并非掌握了繪畫歷史審美經驗的繪畫都能夠成為藝術作品,但如果失缺了這種歷史審美經驗的積累或這種歷史審美經驗的基礎,也一定不會成為一個有水準和高度的藝術之作。
![]()
筆者相信,曾經70年代北京景山少年宮繪畫學習的古棕,在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油畫專業學習之后,還像飛蛾赴火那樣毅然選擇去圣彼得堡完成4年油畫專業的再研習,其最大的動力就是去獲取油畫專業的歷史審美經驗,或者說,這個引進中國的油畫的原傳統并非是中國一兩代人就能夠完全掌握了的藝術經驗與創作方法。不論在少年宮還是在軍藝,他接觸的幾乎都是新中國第一代接受過蘇俄油畫藝術教育的油畫大家,但他仍不滿足,一心要奔赴俄羅斯接受列賓美術學最純粹的油畫訓練與研究。他有幸進入梅爾尼科夫教授工作室,也學得梅式具有壁畫特點的簡括造型方法,尤其是在色彩方面得益最多,抓調子,找色彩關系,這些幾乎和數智圖像差異甚遠的色彩關系的掌握,其實很不容易。從這個角度說,這就是油畫歷史審美經驗的豐厚積淀,而且形與色都被賦予梅式創作與教學的獨到特征。
![]()
古棕的《女人體坐像》(1997)、《烏克蘭姑娘》(2011)和《同學》(2011)等課堂寫生創作,不僅形抓得準,而且畫得松。這個特定畫室的背景有深綠色、橙黃色以及模特兒衣著的灰藍與少許的黑色,而這些畫作卻能在這些色彩之間找到與人物膚色相融的調性,使畫面顯得柔和而又富有色彩的跳動感。許多地方,畫筆也只是點到為止,但畫出了畫家對色彩關系的理解與再創造。他的靜物體現了學院派訓練的藝術水準,如《文明在身邊》(2009)、《文化的載體》(2009)和《平常的生活》(2015)等,取材于畫室一角,卻顯得構圖的飽滿、空間的深度和色彩的巧思。畫中的石膏像最能體現畫家抓色的能力與修養,環境色的冷暖變化都會敏銳地反應在白色石膏上,但石膏本身又呈現出一種微妙的色相整體性。在這些靜物的四周充斥著各種質地的布幔,布紋是畫面結構的一部分,而色彩用得巧才是這些作品的藝術魅力所在。如《文明在身邊》用中黃色畫出的蘋果作為比白色石膏還要亮的色彩,背景中內紫外帶藍的帷幔和畫桌上深灰藍的毛毯以及陶罐反射的灰色亮光等,都共同構成了溫暖的色調變幻。
![]()
筆者相信,癡迷于油畫寫生創作的畫家并不是對如何畫出對象的真實為目的,而是作畫過程的藝術家的生命呼吸所攝取到的那些彼時彼刻的物象色彩,那些色彩所形成的調性不完全是技術上的關系,而是在某個瞬間讓畫家在內心重建的生命感知,它的微妙、短暫像神秘的光突然在畫家的眼前點亮。這個過程本身就體現了人與物形成的獨特通感關系。當然,這一點亮的瞬間都必須是歷史審美經驗與駕馭能力的積累,或者說,學院訓練就是讓你獲得這種歷史久遠的傳統認知,也只有你掌握了這種認知,才能在某個瞬間化為你個體生命的再度喚醒與再度創造。
![]()
古棕并未刻意追求所謂油畫本土性特色,但當他40歲回到故里泰興而站立在運河邊岸時,卻對運河上遠行帆船的景色怦然心動。這固然夾雜著游子歸里的時光感慨,但運河千年不息而沉靜的流淌也讓他產生了與涅瓦河完全不同的審美感受。那一刻,他的油畫悄然發生了一種改變,他也更多地畫江南枕河而居的粉墻黛瓦、漓江倒映的碧巖舟影、西北戈壁荒灘上的寺院古塔。從《向遠方》(2002)到《無望蘆村》(2010)、《農忙時節》(2011),再至《龍江漁船》(2013)、《塔什庫爾干的白云》(2013)等,他從自己的故里江南畫到中南和西北,他畫得很暢快,也很自由,筆觸的率性、色調的灰而透等,都顯現了油畫高級色彩對中國風景的敘述。在這些作品里,他沒有故作“寫意”,卻隨處見寫意。其寫意大自然顯現了藝術家的率性而為,但這種率性卻仍以油畫傳統的歷史審美經驗為基礎而發揮了油畫語言的藝術表現力。或者說,學院油畫的素質與修養讓他眼里的日常風景得以藝術創造層面的升華。
![]()
這個展覽以“詩與行”作為主題,其主旨在于表達古棕的油畫雖較多地以油畫教學的示范來呈現油畫藝術傳統的重要價值,但這些油畫教學示范并不只是停留于課堂習作的訓練性,而是倡導習作即創作,或者說,真正掌握與駕馭這些油畫歷史審美經驗的方法仍依賴于畫家的藝術修養,也包括他豐富而波折的生活閱歷,尤其是人生的遠行卻始終不曾在庸俗中迷失,藝術創造從來都離不開對純真詩意的追求。
(文/尚輝,中國美協理論與策展委員會主任、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博導,9月24日于北京22院街藝術區)
賀信
尊敬的各位同仁:
我謹向由中國全國師范大學美術教育聯盟和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九屆中國師范類高校美術教育國家論壇的隆重開幕,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祝賀。
本次論壇以“聚焦大灣區創新實踐,重塑美術教育新生態”為主題,對推動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青年人才的培養以及國際合作的深化具有重要意義。
我還要特別祝賀北京師范大學古棕教授個人繪畫展的開幕。
這一展覽不僅體現了他高超的藝術造詣,也充分展現了藝術創作與教育使命的結合。我深信,這次展覽必將成為論壇的重要亮點,并為青年藝術家與教育者帶來新的啟發。
我高度評價古棕教授在中國美術與藝術教育領域的貢獻。他的創作與科研工作促進了中俄兩國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文化對話。
衷心祝愿各位論壇代表與展覽觀眾工作順利、靈感充沛、思維活躍,并在推動中俄美術教育與文化交流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此致 敬禮!
(文/伊戈爾·弗拉基米羅維奇,莫斯科國立蘇里科夫美術學院副校長,10月27日)
![]()
古棕作品欣賞
![]()
![]()
![]()
![]()
![]()
![]()
![]()
![]()
![]()
![]()
![]()
藝術家簡介
![]()
古棕,1958年出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原美術與設計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俄羅斯研究中心成員。歐美同學會美術家聯誼會副會長,留蘇分會副秘書長,中俄友協理事,北京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油畫學會理事,日照油畫院藝術顧問。
1992年至1996年在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學習并獲碩士學位,藝術家稱號。2006年調入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工作。2009年10月被母校列賓美術學院授予榮譽教授和俄羅斯藝術家創作聯盟名譽會員。2010年7月被烏茲別克斯坦藝術科學院授予創作金質獎章。2014年6月在法國圣愛美隆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郝平主席頒發“東方騎士勛章”。2015年出版第三本個人作品集《21世紀藝術家個案研究——古棕》。2016年11月在塔吉克共和國杜尚別總統拉赫蒙頒發絲綢之路和平藝術家銀質獎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