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一聲驚雷,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蘇、英之后第四個擁有核彈的國家,消息一出,舉世皆驚。
時任美核情報分析員阿倫·阿什克羅夫特在軍情局會議上充滿驚訝地說道:“我們已經阻止了所有技術出口,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
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時的于敏仍在隱姓埋名,繼續攻堅。
于敏,于1926年8月出生在河北寧河縣蘆臺鎮,自幼在淪陷區長大的他目睹了日寇的暴行,他從小就立誓要振興中華。
1944年,于敏考入北大工學院機電系就讀,兩年后就轉向了更加感興趣的理論物理系。
![]()
于敏一開始研究的主要基礎理論物理,這在方面他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如果不出意外,以他的成績很可能成為物理學界又一理論大師。
但就在1960年,我國物理研究所所長錢三強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加入到氫彈的研究當中來。
當時,美國已經成功試爆氫彈,如果我們沒研制出來,就又要遭受美國的核訛詐,形勢已經刻不容緩。
對于于敏而言,如果此時突然轉行研究氫彈,那意味著之前的努力白費,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一切都要推倒重來,難度是超乎想象的。
但于敏直接就答應了,他說:“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就這樣,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的隱姓埋名。
當時,我國在氫彈研發領域基本是一片空白,既沒有理論基礎,又沒有實驗裝備,連超級計算機就只有一個,還得主要給原子彈研發團隊使用。
擺在于敏面前的只有算盤、計算尺、圓珠筆和草稿紙這些原始的運算工具。
但于敏從未叫苦,他說“這不太符合我的興趣,但愛國主義壓過興趣。”
![]()
那段時間,于敏每天睡眠都不超過4個小時,到了緊要關頭,更是整宿整宿地不合眼,有時需要靠服用安眠藥才能勉強入睡。
在他的超強計算下,很多數據都是從無到有計算出來的,獨特的于敏構型更是全球獨一份。
可以說,有這樣一個超級天才實在是中華民族的幸運。
氫彈爆炸之后,于敏又領導了核武器升級迭代計劃,又組織了中子彈等新一代核武器的研發,為我國核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直到他本人出現在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名單上時,他的家人才知道原來他做出了如此巨大的成績。
相信看到這里,大家都可以解答美國人的疑惑,于敏雖然沒留過洋,但他憑借對祖國的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還是完成了氫彈的研發,這份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人曾不止一次發出過這樣的感慨,他們明明封鎖了所有技術出口,但中國總是能夠迎來突破。
中華民族這種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是美國人很難理解,也理解不了的,無數事實證明,美西方對我們的遏制只會激發我們更大的創造動力,只要我們想做的,就沒有干不成的。
![]()
而擁有了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的我們,再也不用怕美國的核訛詐,國防安全有了最堅實的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