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暗示降稅、中國購18萬噸美豆:釜山會晤前的信號博弈
10月30日,中美領導人將在韓國釜山會晤。
然而就在前一晚,兩個信息卻突然被曝出——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暗示,將會對華降低關稅;另一則新聞緊隨其后,路透社披露,中國企業已經購入了三船美國大豆。
在這個關鍵節點上,這兩則信息又釋放了什么信號呢?
![]()
會晤前夜的“信號密集期”
10月29日清晨,官方通告的“中美元首將于30日釜山會晤”消息,像一顆石子投入國際輿論池。
幾乎同一時間,從東京起飛的空軍一號上,特朗普對記者拋出“預計下調對華關稅”的表述——沒有時間表、沒有降稅幅度,只有一個模糊的“預計”,卻迅速登上全球財經頭條。
飛越日本海時,他又補充提及芬太尼問題,稱“相信中國會協助,期待建立合作機制”,平靜語氣里藏著明顯的暗示。
華盛頓對降稅表態保持沉默,發言人只說“適當時機公布更多信息”,被媒體解讀為“會前外交節奏”;北京則以“將就中美關系及共同關心問題交換意見”的簡短回應,維持著一貫的克制。
當天下午,釜山新聞中心的屏幕上,芝加哥大豆主力合約價格小幅上揚,美元指數走低,美農們盯著行情軟件,試圖從微小波動里捕捉希望——畢竟十天前,路透剛報道中國9月零進口美豆,創七年首次,美國中西部農場的倉儲早已堆得滿滿當當。
夜幕降臨時,路透社的一條快訊又打破平靜:“中糧集團本周購入三船美國大豆,約18萬噸,12月至明年1月從太平洋西北港口裝運。”
![]()
消息來自兩名貿易人士,沒有評論、沒有推測,只陳述事實,卻讓芝加哥期貨市場在兩小時內出現近1%的漲幅。
有趣的是,次日美國農業部出口銷售日報里,并未找到這筆超過10萬噸應披露的交易記錄,消息仍停留在業內層面——有人說這是“巧合”,有人說這是“信號”,但沒人能給出確切答案,就像釜山港口的燈塔,只照見海面的波動,卻看不清水下的暗流。
兩大議題的“真相與策略”
特朗普反復提及的芬太尼問題,其實早有清晰的事實邊界。
中國自2019年起就推行芬太尼類物質整類列管,從生產源頭到跨境出口,每個環節都有嚴密監管,甚至積極參與全球禁毒合作,此前也和美國有過務實配合。
真正的問題藏在美國國內:阿片類處方藥管理松散,非法衍生物多來自本土或周邊地下工廠,社會成癮問題積重難返。
把這一問題“甩鍋”給中國,本質是混淆了議題屬性——關稅是中美雙邊貿易問題,該按互利共贏調整;芬太尼是全球共治議題,中國已盡到責任,兩者不該被捆綁成“交易籌碼”。
![]()
而18萬噸美國大豆的采購,更像一步“投石問路”的策略棋。
對比貿易戰前中國每年超3000萬噸的美豆進口量,18萬噸連零頭都算不上,卻有著特殊的時間意義——此前中方暫停采購,直接導火索就是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并非不愿合作,而是拒絕在不公平環境下被動協作。
如今重啟采購,一方面是回應特朗普的降稅暗示,釋放談判誠意;另一方面也是向外界證明,中國的大豆進口早已多元化,歐盟、東盟都是重要來源,采購主動權始終握在自己手里。
就像貿易商們說的:“三船大豆不是恢復,只是個‘善意提醒’,真要重啟合作,得看美方能不能取消那些不合理限制。”
特朗普的降稅表態背后,其實藏著現實壓力。美國通脹居高不下,日常商品、汽車零部件價格飆升,民眾不滿情緒漸長;
農業和商業團體更是持續施壓,豆農作為他的重要票倉,早已因出口停滯損失慘重。
可他的政策向來反復——2025年初還威脅“全面加征關稅”,談判后又改口“降低部分關稅”,所以這次“預計降稅”究竟是真心調整,還是會前試探?
沒人敢打包票,只能等后續細則:降稅范圍有多大?何時執行?這些細節才是真正的“試金石”。
![]()
從亞洲股市到歐美期貨
中美之間的每一個小動作,都能在全球市場掀起漣漪。
10月26日中美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經貿磋商達成基本共識,消息一出,樂觀情緒迅速蔓延。
10月27日,亞洲股市率先“飄紅”:韓國綜合指數首次突破4000點,開盤一小時漲超90點;
日本日經指數更是站上5萬點,創下歷史新高;中國香港恒生指數漲335點,滬深300、上證綜指漲幅均超1.1%,印度、泰國股指也同步走高。
這股“暖風”還吹到了歐美市場。
美東時間10月26日傍晚,道指期貨漲0.65%,標普500期貨漲0.74%,納斯達克期貨漲0.92%,歐洲股指期貨也漲了0.5%。作為全球經濟風向標的美國銅期貨大幅上揚,原油期貨走強,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價格也跟著回暖。
清華大學孫成昊副研究員的觀點很中肯:“原油、銅、大豆這些大宗商品價格,就是中美合作的‘晴雨表’,兩國貿易額占全球近五分之一,產業鏈聯系緊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
貿易摩擦會推高供應鏈成本、加劇通脹,而合作信號能直接改善投資者情緒。”
可市場的樂觀里,也藏著謹慎。畢竟18萬噸大豆只是“象征”,特朗普的降稅仍停留在“口頭”,沒人敢確定這波“行情”能持續多久。
就像釜山媒體中心里,有記者在筆記本上寫:“今天的漲,可能是因為明天的會;但明天的會,能不能帶來真合作?還得看雙方能不能放下博弈思維。”
中美關系的長期邏輯
透過“降稅暗示”和“大豆采購”的表象,不難看出中美關系的復雜底色:雙方都有試探的意愿,也都想避免徹底對抗,但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分歧,絕不可能靠一次會晤解決。
中國的態度很明確:歡迎真誠合作,大門始終敞開,但絕不接受“小動作”和“陷阱”,更不會替美國的內部問題“背鍋”。
就像這次大豆采購,既釋放了善意,又守住了底線——采購量多少、何時采購,都基于國內市場需求,而非外部壓力。
而美國的“變數”,始終是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特朗普的政策反復只是表象,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美方能否真正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中國,能否摒棄“甩鍋”思維和不對等博弈邏輯。
![]()
如果只是把“降稅”當籌碼,把“會晤”當表演,那么即使達成短期共識,也難以維持長久。
就像分析人士說的:“中美需要的不是‘一次性的信號釋放’,而是穩定的溝通機制。
這次釜山會晤,與其說看能談成多少事,不如說看雙方能不能學會‘好好說話’。”
10月30日清晨,釜山的海風依舊帶著涼意,中美雙方車隊幾乎同時抵達會場,車窗緊閉,閃光燈在晨光里連成一片。
這場會晤的結果還未可知,但此前的“信號博弈”已經告訴我們:中美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沒有對抗的資本,只有合作的選擇。
18萬噸大豆、一句“預計降稅”,或許只是博弈的開始,但也可能是改善的起點——關鍵在于,美方能否抓住機會,用實際行動代替口頭承諾,用平等尊重代替單邊施壓。
畢竟,全球市場在等答案,兩國民眾也在等答案。
參考信息:
參考信源:
《外交部:中美元首將于10月30日在韓國釜山舉行會晤》——中國外交部官網新聞稿,2025年10月29日
《特朗普稱預計將下調對華關稅》——新華社國際頻道,2025年10月29日
《路透社:消息稱中國國有企業購入三船美國大豆》——路透社,2025年10月29日
喜歡本期節目,請您點擊“關注”,不錯過下期分享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此文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