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成都剛過桂花季,一場全球能源圈的大會把整個業界攪得熱氣騰騰。世界聚變能源集團第2次部長級會議期間,《成都聲明》落地,展現中國在聚變產業領域的鮮明態度的同時,也讓大眾知曉,中國聚變產業早已不是“永遠差20年”的傳說,而是已經真刀真槍摸到了商業化的門檻。
中國給聚變能源定下三個規矩
于10月14日發布的《成都聲明》,其實也是中國給全球聚變產業劃下了“游戲規則”,從三個維度把合作落到了實處,每一條都戳中產業痛點。
“設施共享”方面,聚變試驗裝置動輒數十億的造價,中國直接提議搞“全球共享機制”,不管是合肥的BEST裝置,還是未來的聚變堆,都對外開放數據和測試平臺。這既顯了大國擔當,也能通過共享攤薄研發成本,中國現在擁有的聚變裝置數量,已占全球三分之一。
“技術抱團”方面,聲明明確要構建聯合研發網,瞄準等離子體、超導材料等“卡脖子”領域攻堅。特別提及“給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這等于把中國的技術標準以國際標準輸出。如今,全球50余家聚變企業里,49%都在用磁約束路線,中國在這條路線上的專利數量已超過美國。
“和平底線”方面,聲明強調全鏈條民用,既回應了國際社會對核技術擴散的擔憂,也給自己的產業松了綁。就在聲明發布的前半年,生態環境部出臺聚變裝置監管新規,將不同風險等級的裝置分類管理,相當于給產業發展上了“安全保險”,資本自然開始進場搶位。
這三個規矩等于告訴全世界,“中國不僅要搞聚變,還要帶著大家一起搞,但得按我的章法來。”敏銳的資本市場立刻讀懂了相關信號,聚變領域的發展將進一步跳出實驗室場景,真金白銀的加速推動產業化。
![]()
11家漲幅翻倍企業解析,沒有一家是“蹭概念”的花瓶
來看11家今年漲幅翻番的聚變產業領域相關企業的發展現況與特色、優勢,它們要么手握大筆訂單,要么壟斷核心材料,在聚變產業鏈上都占據著關鍵位置。
中洲特材,
以高溫合金材料聞名,提供了BEST裝置的真空室支撐部件。其生產的第一壁材料,耐溫性突破2000℃,是聚變堆內部“防火墻”的上佳材料,以前主要靠進口,如今國產化率達100%。
合鍛智能,其攻克的Inconel718超級螺栓,以前被歐美企業壟斷,現在已能自主量產,交付了BEST真空室的重力支撐部件。公司還在偏濾器制造工藝上實現突破,該部件負責把聚變堆的廢熱導出,沒有它反應堆無法持續運行。
永鼎股份,其生產的高溫超導帶材,已能給國內頭部聚變裝置廠商穩定供貨,性能方面比傳統材料的導電效率高出10倍,成本卻降了三成。目前全球超導帶材缺口達40%,中國企業終于能夠進場瓜分這塊蛋糕。
哈焊華通
其生產的特種焊接材料專門解決聚變裝置的焊縫問題,BEST裝置的杜瓦底座拼接即采用哈焊華通
的焊絲。這種材料以前只有德國蒂森克虜伯能夠生產,如今不僅實現國產化,還通過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認證,將成為出口的又一拳頭產品。
應流股份,專攻聚變堆的精密鑄件,比如中子屏蔽罩、冷卻管道等。該公司的3D打印技術能夠把部件誤差控制在0.1毫米以內,比傳統工藝效率高5倍。2025年上半年拿到上海聚變所的3個大單,合計金額超過2億元。
豫光金鉛,聚變燃料氘的提取,需要高純度的鉛合金作為電解電極。豫光金鉛的99.999%高純鉛,是國內唯一能滿足聚變級氘提取要求的產品。隨著BEST裝置進入燃料調試階段,其訂單已經排到2026年。
紐威股份,聚變堆里的閥門要同時抗高溫、高壓和輻射,紐威股份的超耐蝕閥門通過1000次循環測試,零故障。公司積極跟進核聚變產業鏈的中下游閥門需求,部分產品已經配套裝機,雖然目前占比不高,但勝在卡位較早。
常輔股份,其核電級電動執行機構,專門給聚變堆閥門“掌舵”,耐輻射劑量達1000kGy(相當于核反應堆核心區域輻射強度的3倍),在-40℃至150℃的高低溫循環中零故障,還通過了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專項認證。
東方鉭業,聚變裝置的真空室內壁需要經受等離子體沖刷,鉭材是最佳“防護衣”。東方鉭業的超高純鉭純度達99.9995%,是國內唯一能造出聚變級鉭靶材的企業,2025年Q3拿到了BEST裝置2000萬元的鉭靶材訂單。
西部超導,其低溫超導材料是托卡馬克裝置的核心,全球市場份額占比達28%,僅次于美國ATI公司。
東南網架,聚變裝置的支架要扛住上千噸的重量,還得有效防輻射。東南網架2024年中標的聚變新能預埋件項目,采用的裝配式+防腐涂層技術,比傳統鋼結構壽命長20年。
從上述11家企業的硬核實力可知,我國已構建起完整的聚變產業生態,核心環節的國產化率不斷提升。
![]()
面向未來的聚變產業,中國處于有利位置
這一波聚變領域重點企業的集體大幅上漲,明顯是受益于政策扶持、技術突破、資本涌入的疊加效應。
在政策端,生態環境部主導的分類監管政策,給不同階段的聚變項目量身定制了合規路徑。
地方政策更顯激進一些,上海將聚變劃為前沿產業,四川用重大工程帶動技術突破,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技術端,合肥BEST裝置于10月1日完成杜瓦底座交付,將于2027年建成運行,作為全球第一個緊湊型聚變實驗堆,其建設進度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快了5年。
在資本端,全球聚變產業的投資從五年前的19億飆升到近百億,中國企業更是成為其中的熱門目標。如今,中國聚變專利數量全球第一,產業鏈最完整,政策支持最持續,這11家公司的上漲,本質上也是全球資本對“中國聚變率先商業化”的看好。
![]()
中國已經跳出了聚變領域“只搞理論研究”的老路子,在材料、部件、設備等關鍵環節實現了全鏈條突破。當然,風險依然存在,聚變商業化的真正落地,可能還要15年左右的時間,期間的技術路線也可能再發生變化,企業的業績也可能暫時不及預期。
未來10年,全球聚變產業將進入中國主導、全球參與的新階段,這11家漲幅翻倍的企業里,會跑出像寧德時代一樣的巨頭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