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峰會結束,兩國傳出雜音,馬科斯發現不妙,菲律賓爆發沖突。
這屆東盟峰會會場里氣氛本來是合作那種穩穩的調子,大家看文件看項目,菲律賓總統馬科斯話題起手就拉到黃巖島和南海主權,把中國點出來,聲音不小,鏡頭都過去了,人群里有人低頭記要點,有人繼續看議程,場面看起來還是那種會議的秩序感。
安瓦爾那句東盟的事務由東盟自己處理,外部勢力不該插手,傳到媒體區,記者把話抄得很干凈,翻譯也不費勁,這話像是給所有在場的人設一道邊線,誰愿意在里邊做事誰就進來,誰抱著外面的力量在這兒推門,門后是會議桌,不是舞臺。
會后走廊里沒有太多呼應馬科斯的聲音,代表團各自回房間準備雙邊,日程表上寫著產業鏈對接、互聯互通、數字合作,南海議題還是有,但擺的位置靠后,更多是在技術層面怎么管控風險怎么溝通的那個框里。
馬科斯說得這么高調,動機不難猜,國內新聞這段時間經濟復蘇速度慢,物價壓力壓著民生,財政數據不好看,媒體在看通脹曲線,在看就業指標,鏡頭往南,巴西蘭省傳出家族武裝沖突的消息,官方通報有兩千五百戶撤離,鎮上的工廠學校臨時停擺,地方政府協調安置,人手緊張。
消息源里專門寫了家族武裝沖突,不是叛亂,不是恐怖襲擊,這種類型往往說明中央對基層的治理抓手松了,治安是靠關系網和地方力量維持,一出事牽動面大,到現場先是分辨身份,再是勸停,再是清點傷亡,再是后續賠付。
菲律賓南部的基本面,黨派多,宗教多,產業薄,青年就業渠道少,毒品問題時不時冒頭,地方領頭人有自己的武裝和財源,這些都不是新寫出來的詞條,是長期治理結構里堆積的那部分,現在有點往外漏。
首都里講大國議題,外面縣市里講治安和糧食和路,對比擺在那,一頭是話筒,一頭是民政系統的工作單,這兩頭要接起來,靠的是具體項目,不是一兩句口號。
這次會場上愿意回應馬科斯的,日本那邊高市早苗也發聲,她說南海、說東海、說印太自由開放,說國際法和法治,話術熟悉,東盟代表們點點頭記下術語,心里有自己的賬本,歷史上的戰爭在這片地區留下痕跡,馬尼拉當年的照片掛在博物館里,城市被炸過,數字寫在牌子上,對安全議題的說法大家并不回避,只是更在意誰能帶來可落地的合作。
印尼代表看的是鏈條怎么穩,馬來西亞看的是平衡怎么拿捏,越南近年的產業升級路線走得比較直,幾家國家彼此之間在會期里安排工作午餐,不太愿意把會議變成對抗場,他們坐下來的重點是訂單、港口、能源和人才。
峰會的基調落在團結、自主、不被外部干涉,文件里寫的是區域供應鏈、跨境通道、RCEP里的規則怎么用好,怎么讓中小企業能上車,誰帶話題往意識形態上的那個方向帶,現場還是把大框扣住,流程往前推,談判桌上的人繼續對著附件把細節過一遍。
中方代表團的表態很清楚,分歧通過協商談,資源共同開發,海上合作利用,姿態平穩,不拉群,不對抗,不把場面推向緊張,東盟內部那句外部不插手的線,和這個做法氣質相近,其他國家的沉默更像是一種態度,知道誰在場景背后加力,知道這件事要按區域節奏來處理。
臺下排座吃飯這件事每屆都有,誰愿意往合作型靠過去,名單里有中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最近的表述也更務實,誰更像投機型,菲律賓、日本,還有個別在這段時間里頻繁把安全敘事往前推的力量,大家心里有分類。
菲律賓的路還是要回到國內,通脹得管,南部安全要穩,基礎設施要補課,財政要按計劃做收支,印尼那套基礎建設的節奏可以學,馬來西亞的平衡外交是個參照,越南把制造業做了層級躍遷,案例擺在那,真正能帶動民生的,是這些樸素的工程和政策,不是會場上的高分貝。
外交場上把議題抬高同時又希望吸引注意,這個組合不太有效率,安瓦爾那句情況仍在掌控之中,是給東盟內部打氣,讓大家穩住節奏,按自己的路走,誰如果把自己放在圍欄外側,話筒會給,但時間會更短,實際工作還是要在文件和項目里完成,下一次會期,有成果的團隊更容易被安排在靠前的位置。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