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月,山西大學舊圖書館的天窗透下斑駁日光,17歲的陳春梅正埋頭研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釋義》。翻到農業條款時,她忽然放慢速度——文字里,那抹關于“發展集體經濟、自力更生”的表述,與記憶深處的一張黑白照片重合:頭戴白毛巾的老人,眉眼堅毅。那是她的爺爺陳永貴。自此,她第一次明確自己的學術方向——用法律框架探尋農村道路。
![]()
回想童年,大寨窯洞前的紅土地塵土飛揚。爺爺常把鋤頭立在腳邊,半蹲著對她說一句土得掉渣的俚語:“娃娃,莊稼靠人侍弄!”語氣質樸,卻敲在心坎。1986年3月26日,北京八寶山的哀樂里,十二歲的她緊握遺像,尚未理解那份重量。六年后,在這片安靜的書香氣里,她才讀懂背后的時代邏輯。
溯源還得從1963年那場暴雨說起。七月洪水毀掉了大寨半數窯洞,梯田垮塌,谷倉漂浮。村民以門板作舟搶糧,陳永貴腰系麻繩站在激流中央,不斷嘶喊調度。三天三夜,嗓子沙啞。洪水退去,大寨卻在秋收時創造了畝產七百余斤的驚人數字。這條“自己扛、不伸手”的路子,很快被省里寫成報告。
1964年冬,他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會議散場,一個溫和卻堅定的聲音在身后響起——周恩來請他留下用晚餐。餐桌并不豪華,幾道家常菜。話題卻關乎國策。“想請你到國務院分管農業。”總理語調平緩,卻不容推脫。陳永貴愣住,忙擺手:“文化淺,當不了高官!”總理只回了一句:“黨員就聽組織。”短短一句,將農民拉進國家決策核心。
擔任副總理后,他仍住小招待所,農忙時悄悄回大寨插秧。工資沒領,戶口沒遷。那股倔勁,與其說是節儉,不如說是身份認同——“我是地里長出來的人”。然而風向在1978年驟變,“大寨經驗”被冷靜審視,他選擇主動辭職。暮色中離開中南海,他只帶走一只舊提包,一件布大衣。
角色轉換讓家庭短暫混亂。搬到北京的幾年里,陳春梅每天上學必先擠公交,再步行兩公里。鄰居后來才知道,她竟是“副總理的孫女”。那層樸素外殼,來自陳家祖訓:不在人前抬身份,要靠真本事吃飯。正因如此,她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拒絕“走關系”,硬是以裸分進入山西大學法學院。
![]()
憲法、公法、司法解釋,一門門課程鋪開。她常把課堂問題同大寨故事對照: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合作社、粗放式水利、集體分配模式——每個概念,在爺爺的年代都曾被試驗。1999年,她走進最高人民法院實習。初入案卷室,農地糾紛材料摞得比人還高。她看得牙關緊,“紙面上的每個丈量數據,都關乎一家人的口糧。”
2008年,博士論文《當代中國鄉村治理的憲法學審視》完成。文中提出:大寨的探索是一種“基層自我賦權”,雖受時代語境限制,卻留下了可供今天鄉村振興借鑒的社會資本。討論會上,有學者質疑她“美化過往”,她淡淡回應:“記錄與評判可以并存,目的是找到值得保留的元素。”一句話,讓會場安靜下來。
進入實務后,她主持起草多份涉農司法解釋,尤其關注土地流轉。2015年,在山西昔陽調研,她被一位老支書攔住:“當年修梯田流的汗,不能白費。”老人的手粗糙、帶泥。那一握,像從歷史里伸出。隨后發布的《關于農村土地流轉糾紛案件的指導意見》中,她特意添加“尊重歷史形成的土地利用習慣”條款,把情感化為法規語言。
![]()
陳家第三代依舊維持簡樸。堂弟陳瑞華本科畢業后回鄉研究有機農業;大伯陳明珠在縣宣傳部一干二十年仍是副科;二伯陳明善退伍后進工廠,輪班領計件工資。家族聚餐時,父親常提醒:“別學‘官二代’,咱沒那個命,也不稀罕。”這種口頭規勸,看似市井,卻是家風。
有意思的是,陳春梅身上融合了爺爺的“土”與法學的“新”。她審案時總帶一本舊筆記,上面記錄著村民慣用的方言、田畝換算方式。有同事笑她“太接地氣”,她擺擺手:“規則落地才能服人。”一句話,道出了基層法治的難點。
2018年,她掛職北京市東城區法院副院長,接手的第一案便是農村承包地糾紛。開庭那天,原告是七旬老太,哽咽說:“這塊地跟我過了一輩子。”陳春梅只說了13個字:“老人家的根,我們會給一個交代。”短短一句,既是承諾也是方法論。最終通過調解,雙方握手言和。
學術之外,她每年抽空回大寨。村口已豎起“國家4A級景區”牌子,當年的“海綿田”改成觀光帶。她不做導覽,只在祖墳前停留幾分鐘,然后去看新建的現代農業示范園。風吹過梯田,稻浪起伏。她默念爺爺常掛嘴邊的一句話:“鋤頭底下出黃金。”只不過,如今黃金的形態從糧食變成知識、技術與規則。
2021年,《我的爺爺陳永貴》再版,增補了12篇口述訪談。有讀者寫信說,讀完才明白“大寨并不完美,但那個年代需要自力更生”。陳春梅將這封信壓在書桌玻璃板下,上面另一張紙是最新《農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訂要點。兩張紙一舊一新,疊放得嚴絲合縫。
![]()
至今,人們仍習慣將陳永貴式的傳奇與今日法學博士放在對比框架里。事實上,這對祖孫并無刻意傳承的宏大敘事:一個用鋤頭翻山壘田,一個用法槌厘清權責。工具不同,勁頭相通。正是這種釘子般的倔勁,讓昔日的大寨與今日的法庭,在時間長廊里遙遙呼應。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