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一只恐龍在史前森林中悠然踱步時,它大概率不會想到,6700萬年后,一群兩腳獸通過查看它的骨骼,發現它的個頭大小和長得快慢沒有關系,而更多取決于它在一生中保持快速生長的時間[1];
當阿拉斯加北部山脈的猛犸象來回遷徙時,它也不會想到,自己的生平經歷會在17000年后,通過分析象牙中的同位素被還原[2];
而在最近,橫跨9000年時空的人類骨骼樣本再次點亮了線索,遞來了人類骨骼衰老的寶貴信息。原來,古人和今人的骨骼衰老模式如此相似,女性更易骨質疏松實則淵源已久[3]……
![]()
![]()
上了年紀,老年人們似乎不約而同的有著一種集體的“自覺”——關注補鈣,小到各式各樣的鈣片,大到去診所打針,以期這樣能預防骨質疏松,好讓自己七八十歲后的骨頭仍能不掉隊。
但這顯然還不夠,了解自己的骨頭,特別是當它變老時內部的變化同樣重要:
拿長骨來說,長骨最外面是外骨膜,中間是堅硬的密質骨,兩端是松質骨,最里面則是裝著紅骨髓或黃骨髓的骨髓腔,在髓腔表面又有內骨膜。通常,骨膜是負責“造骨頭”的成骨細胞和“拆骨頭”的破骨細胞的重要活動區域。
![]()
圖注:長骨解剖結構圖示
衰老時的長骨會發生一個明顯變化:里面的骨髓腔逐漸擴大,伴隨著骨質加速流失。當然這并不被動,我們的骨頭會嘗試在最外面的外骨膜長出一些新骨頭(外骨膜骨沉積),來補償這種損害,從而繼續維持骨頭的整體強度。
![]()
![]()
圖注:外骨膜骨沉積機制有點像時間久了木梁內部會慢慢被蟲子掏空
在很多時候,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有的人存在骨質流失,但他的骨頭依舊保持強勁的原因。不過,讓人比較好奇的是,這種補償效應有多大作用?是不是每個人都能靠此來維持骨骼的強度呢?
下面這份橫跨9000年歷史的人類骨骼樣本研究,將給出其中答案。
![]()
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員分析了將近2000具歐洲全新世成人的骨骼,包括他們的肱骨(上臂骨)、股骨(大腿骨)和脛骨(小腿骨),這些人的生存年代從新石器時代(約7300年前)一直覆蓋到了20世紀中葉(約1950年),無論從樣本量還是時間跨度上都堪稱史無前例。
![]()
圖注:我們的星球現在正處于全新世,它始于大約12000年前[4]
研究重點聚焦于衰老時,人類皮質骨(即骨頭外層堅硬的密致骨)流失和骨干強度的具體變化。為此,他們圍繞相關指標(詳見下表)進行了細致的觀察。
![]()
圖注:研究主要觀察指標
話不多說,接下來,直接上結果:
全新世骨骼樣本顯示,隨著年齡增長,人類普遍存在皮質骨流失情況。女性情況更嚴重,手臂骨(肱骨)比腿骨(股骨、脛骨)更嚴重。大約在45歲后,女性開始出現顯著的皮質骨流失,男性則在55歲后才明顯下降,但他們的手臂骨可能會提前到45歲左右。
![]()
圖注:男女各部位骨頭的皮質骨流失情況及不同年齡組間的比較
研究人員指出,皮質骨流失很可能受到了骨內膜吸收活動的驅動。因為骨髓腔面積也隨著年齡逐漸變大,而女性“再勝一籌”,特別是40歲后,女性上臂骨和小腿骨的骨髓腔面積增大十分顯著,提示此時內骨膜中破骨細胞可能過度活躍,從而導致了骨吸收活動的增強。
![]()
圖注:男女各骨頭的骨髓腔面積隨年齡變大,女性更加明顯
當骨頭在變“脆”的路上一去不返時,按理說,外骨膜骨沉積的補償效應應該已經啟動(相對總截面積指標變大)在進行補償了。
但實際觀察顯示,這些人的手臂骨和小腿骨的相對總截面積隨年齡的變化并不顯著(外骨膜幾乎沒有新骨生長),大腿骨的相對總截面積僅表現出輕微、有限的增大。也就是說,當衰老時,外骨膜骨沉積的補償作用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有限得多。
![]()
圖注:男女各骨頭的外骨膜骨沉積情況和相對骨強度情況
在全局不利的情況下,整體骨強度卻并沒有隨年齡增長而出現顯著的變化:女性上臂骨和小腿骨的強度隨年齡下降,但大腿骨強度保持的還不錯,男性骨頭的強度則幾乎沒怎么變。
研究人員指出:除了個體差異和環境的影響(如斯堪的納維亞石器時代的男性,他們的股骨補償能力比較強),骨強度可能更依賴于人類早期骨骼發育的基礎,如果個體在青春期或少年期形成了較大的骨骼橫截面積,成年后即使骨質在減少,他們骨骼強度仍能較好的維持。
![]()
圖注:難怪青春期是骨骼發育的關鍵期
![]()
對于一群生于公元前7300年至公元20世紀初、普遍經歷著農耕、狩獵等體力勞動的先民來說,因為在青年時期就擁有著較大的骨量和截面積,所以才在老年時能保持上面結果中較穩定的骨強度。但對現代人來說,結果還真不好說。
![]()
圖注:生活在更遠時期的尼安德特人的骨架與現代人類的比較
所以,讓人比較擔憂的是,這項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成年后外骨膜骨沉積的代償作用,那如果成年后骨骼強度更多與青年時期骨骼發育的“底子”有關,是不是意味著成年后,我們再怎么想辦法去提高骨骼強度其實都是一種“亡羊補牢”?
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中指出,即使是少量的外骨膜沉積也會產生比較大的生物力學影響。這是因為外骨膜沉積的位置離骨骼生物力學中性軸更遠,杠桿效應顯著,微小增加便可顯著提升骨骼抗彎曲或扭轉的能力。所以,盡管外骨膜補償效應有限,其作用卻仍不容忽視。
整體來看,不同時期人類骨骼衰老具有相似的模式。在青春期、骨骼生長的黃金期全力“開源”(如注重營養、運動來增加骨量)很重要,在骨骼衰老后期,激發有限的外骨膜補償效應、努力“節流”(如減緩骨質流失)同樣重要。
目前,針對骨骼代謝中特定信號通路的靶向治療藥物正成為新的研究趨勢。這些藥物旨在通過促進骨形成或抑制骨吸收來增加骨密度。如硬骨抑素(一種骨細胞分泌的、抑制骨形成的蛋白)抑制劑Apc001,它能激活被阻斷的Wnt信號通路,有效促進骨骼形成[5]。
![]()
圖注:香港浸會大學開發Apc001,以治療骨質疏松癥和成骨不全癥
此外,北歐健走運動在研究中被特別推薦。
通常我們的骨骼遵循著“用進廢退”的沃爾夫定律。即當骨骼長期受到機械刺激時,會改變自己的形態和強度[6],如格斗運動員,長期的拳擊、踢擊、摔投等高沖擊訓練,使他們的骨密度更大,骨頭也更加結實。類似地,長跑對男性脛骨外骨膜骨沉積也表現出促進作用[7]。
而北歐健走,在行走的同時能通過手杖推撐動作顯著增加個體上肢骨骼的受力,從而延緩其上臂骨等更容易隨年齡衰退部位的骨質流失,比日常的步行(手臂缺少負荷刺激)能更加全面、更大規模地促進骨骼健康。
![]()
圖注:任何年齡、性別或身體狀況都可以嘗試進行北歐式健走
當然,各式各樣的骨骼健康監測設備[8,9]和間充質干細胞移植[10]等新技術也在不斷涌現。盡管人類骨骼的衰老遵循著穿越萬古的固有節律,但生于當世的我們,的確是有幸站在了一個有望更早洞察、精準干預的好時候!
參考文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