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視頻號:丘腦大叔
早上好,我是腦叔,一個愛聊腦的家伙。
每天,數億人都會在社交媒體上記錄和分享他們的經歷,從熱鬧的派對到最親密的家庭時光。社交平臺讓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與朋友保持聯系,并建立新的關系,但這種交流和社交聯系的增加也可能是有代價的。在《實驗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表明,那些在社交媒體上記錄和分享經歷的人對這些事件的記憶不那么精確。
在由普林斯頓大學的戴安娜·塔米爾領導的一系列三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探索了為社交媒體拍攝照片和視頻如何影響人們對這些經歷的享受、參與度和記憶。參與者觀看了引人入勝的TED演講,或在斯坦福大學校園內的一座教堂進行了自助參觀。他們被要求以幾種不同的方式記錄他們的經歷:拍攝事件的照片或筆記、記錄事件但不保存、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事件或進行內心反思。隨后,研究人員詢問他們有多享受這次體驗,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程度如何,以及他們是否走神,并進行了一項測試來測試他們的記憶力。
![]()
塔米爾和她的團隊發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體驗似乎并不會影響人們對體驗的享受程度或參與度。然而,在所有實驗中,那些寫下、記錄或分享體驗的人在記憶力測試中的表現要差約10%。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記憶力下降的罪魁禍首并非純粹的社交媒體,因為即使拍照或寫下體驗筆記而不發表,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僅僅打斷體驗似乎并沒有什么壞處,因為那些被要求在內心反思TED演講而不寫作的人,保留的信息量與正常觀看的人一樣多。相反,將體驗外化——即以任何形式重現體驗——似乎會讓他們失去一些原始體驗。
這些發現源于對交互記憶的研究,即我們如何將信息在內部存儲(我們決定記住的內容)和外部存儲(我們存儲在其他地方的內容)之間進行分配。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信息直觀地分布在個人大腦和外部存儲(專家和書籍)之間。人們認為,以這種方式劃分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群體的可用知識,同時使專家能夠對其領域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在較小范圍內,研究表明,情侶之間會自發地分配記憶。雙方各自負責一部分需要記住的信息,從而增加了夫妻能夠回憶起的內容。
過去,外部信息需要花費精力才能檢索到,但隨著便攜式互聯網的出現,幾乎任何信息都可以在幾秒鐘內獲取。這種便捷性產生了研究人員所說的“谷歌效應”,即當信息在其他地方如此容易獲取時,我們不太需要將信息存儲在內部。外部信息的這種可用性使我們忽略了信息本身,而是記住在哪里可以找到它。例如,一項研究發現,如果玩問答游戲的人認為電腦會存儲每個問答題以供他們日后學習,他們就不會形成對所需信息的記憶。相反,他們會形成如何在電腦上檢索這些信息的記憶。
當前的研究表明,同樣的過程可能也發生在體驗記憶中,而體驗記憶在過去無法輕易地被外部捕捉和存儲。隨著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出現,我們不僅可以將知識外化,還可以將最有趣的經歷的記憶外化。雖然這些經歷可能保存在我們的設備上,但留在我們記憶中的內容可能會減少。此外,這些研究并沒有讓人們像在自然環境中那樣自由地使用社交媒體,這可能會加劇這些影響,并增加多任務處理、瀏覽好友帖子或嗡嗡作響的通知等干擾。
這種效應與社交媒體的另一個擔憂有關:FOMO,即害怕錯過。隨著共享內容的興起,你在任何特定時刻可以進行的令人興奮的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顯,這可能會導致一種擔憂感,即擔心別人在沒有你的情況下也能獲得有益的體驗。毫不奇怪,FOMO 與對生活的滿意度降低、情緒惡化和情感上的不滿足有關。但正如目前的研究表明,作為分享內容的人也可能會讓你以不同的方式錯過。雖然研究中的人表示對每項活動的滿足感和參與度是一樣的,但那些將其外化到手機或紙上的人似乎錯過了一些原始體驗——這是社交媒體帖子無法捕捉到的方面。
about the author:ANDREW GREGORY
https://time.com/5267710/social-media-hurts-memory/
腦叔創建了一個名為“丘腦大叔·大腦管家”的知識星球,我把它定位為一本不斷更新的大腦進化訓練指南,旨在分享大腦認知行為和健康知識、陪伴并幫助腦友們解答大腦認知、情緒健康問題,提升大腦認知,幫助大腦進化,尋找幸福的人生!
聲明:本文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交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