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管結合,才能管出公平、管出效率。”這句對市場治理的判斷,在網約房行業尤為貼切。
2024年中國民宿市場規模達422.7億元,國內旅游56.2億人次的流量里,不少人選擇了網約房。
但杭州西湖邊的居民樓里,吳女士要靠敲鐵盆對抗網約房噪音;臨平區檢察院的案卷中,多起未成年人案件與未登記的網約房相關。
便捷與隱患的撕裂,成了這個行業的鮮明標簽。
網約房的吸引力,本質是供需兩端的收益雙贏。杭州拱墅區一間月租2500元的住房,做網約房十多天就能回本。
房東要么自己運營賺差價,要么租給二房東穩拿10%溢價,空置風險還能轉移。
對消費者而言,150-250元的主流價格帶,比酒店便宜近半,自然成了18-24歲群體的首選。
但收益鏈條的背后,是層層監管漏洞。
最突出的是實名制“形同虛設”。西湖邊某網約房工作人員直言:“朋友來住直接進,沒人管。”
更荒唐的是,隨意編寫姓名身份證號,竟能在平臺付款入住。這直接給違法犯罪開了方便之門,舟山曾靠系統預警抓過藏身網約房的在逃人員。
噪聲擾民則成了居民的“日常折磨”。警察來了安靜兩小時,走后噪音依舊,逼得住戶用播放恐怖聲音反擊。
更致命的是消防隱患。不少“青年旅舍”實為群租房,上下鋪擠滿人,消防通道常被雜物堵塞。
![]()
亂象的根源,是監管跟不上行業的腳步。首要難題是性質模糊,網約房既非出租房也非旅館,處在監管灰色地帶。
浙江2018年的試行管理辦法已廢止,目前公安只能靠治安管理處罰法“湊合用”。
部門權責更是不清,公安管不了消防,市場監管難查擾民,投訴流轉一圈問題仍在。
平臺的“甩手掌柜”心態更添堵,外地平臺下架違規房源要反復協調,換個馬甲又能上線。
但治理并非無計可施,舟山和重慶的實踐給出了答案。
舟山搞出“網約房治安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一房一碼”。業主申報后多部門核驗,沒有碼就上不了平臺。
智能門鎖聯動公安系統,住客刷電子身份證即完成登記,2024年涉網約房警情降了66.7%。
重慶渝中區更細化,出臺專門試行辦法,給房源碼設“綠藍黃紅”四色積分。
積分低于6分強制下架,智能門鎖普及率達74.83%,警情同比下降33.8%。
行業自治同樣見效。舟山成立網約房管理分會,2100余家商戶自查整改220余處問題。
重慶海客瀛洲小區的自治聯盟,直接協調出一部電梯專供游客使用,化解了居民矛盾。
這些案例證明,治理不需要“一刀切”,關鍵在精準發力。
眼下,浙江省正在起草網約房監管規范,渝中的辦法也成了參考樣本。但要全國推廣,還需邁過幾道坎。
首先得明確法律屬性,給網約房一個清晰的“身份”,讓監管有法可依。
其次要打通部門數據,像舟山那樣實現公安、消防、市監的信息互通。
最后得壓實平臺責任,把房源碼核驗作為上架硬性要求,違規就重罰。
網約房本身不是問題,無序生長才是。2906家網約房能帶動舟山居民營收3.2億元,說明合規經營能實現多方共贏。
當每間房都有“身份證”,每次入住都有“安全鎖”,這個行業才能真正配得上“便捷”的口碑。
畢竟,沒人愿意在吵雜與隱患中過夜,再便宜的價格,也抵不過一份安心。
![]()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