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攝影”是一個國際通用但不具備共同定義的概念。有的西方美術館以歷史事件(如二戰結束)作為“當代”的時間底線以建立收藏和策劃展覽,有些研究者則以攝影技術和攝影觀念的發展為基礎思考這門藝術的當代性。
對中國來說,當代攝影有著一個相當明確的起點,即40年前的1976/1977年。但同樣清晰的是:中國當代攝影的概念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國內和國際上社會、經濟、文化的大潮以及攝影本身的發展,在以往40余年中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
根據這些變化,這個展覽把中國當代攝影的進程大體分為四個階段,即“民間攝影社團和展覽的浮起”(1976-1979)、“攝影新潮”(1980-1989)、“實驗攝影”(1990-2006),和從2007年至今的實驗性攝影機構的發展。
—— 巫鴻(策展人)
民間攝影社團和展覽的浮起(1976-1979)
發生于1976至1979年的三起事件構成了中國攝影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首先,一些業余攝影家組成了一個民間網絡,系統地拍攝周恩來總理逝世后群眾自發舉行的悼念活動,并將這些照片編輯成冊在社會上傳布。
這批被稱為“四·五運動攝影”的歷史圖像保存了人們對這個事件的記憶,在當代中國的一個關鍵歷史時刻起到了重要作用。
![]()
羅小韻 把花圈放到最高處,1976 明膠銀鹽 29.7×41.9cm
![]()
羅小韻 抄詩的老者,1976 明膠銀鹽 29.7×41.9cm
![]()
吳鵬 團結起來到明天,1976 明膠銀鹽40.3×30.3cm
第二個富于意義的現象是獨立攝影社團的出現。成員達30余人的“星期五沙龍”是其中較早的一個,于1976年冬已在北京開始活動。另個團體的成員大多參與過“四·五運動攝影”,1977年以后定期聚會。
這些自發形成的社團把有志于攝影的年輕人聯系在一起。在文革以后的開放氣氛中,這些人開始系統了解攝影史的信息和材料,也開始探索攝影作為一門藝術的特質。
![]()
張炬 佛腳,1976-1986 明膠銀鹽42×28cm
![]()
凌飛 只有思想在流動,1980 明膠銀鹽 15×11.5cm
![]()
魯忠民 晨妝,1976-1986 明膠銀鹽 29×19cm
此期的第三個事件——即1979年初成立的“四月影會”以及該會在當年四月舉行的《自然·社會·人》首展——有著更明確的里程碑性質。這個展覽包括了由45位藝術家創作的170件作品,其中不少出于非專業攝影師之手。
展覽前言清楚地表明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宗旨,將攝影從政治宣傳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展出作品反映了重返人本、回歸自然和表現社會三個基本傾向。
一些圖像引導觀眾思考自然世界的優美和寧靜,另一些作品則發掘人的情感世界和捕捉生動的日常情節。它們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意識在文革后的中國可說是耳目一新,解釋了該展覽對公眾所產生的巨大吸引力。
![]()
王享 凝視 1976-1986 明膠銀鹽 18×12.5cm
![]()
黃渝生 天上宮闕,1976-1986 明膠銀鹽 43×29cm
攝影新潮(1980-1989)
從上世紀80年代早中期開始,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影會和影展,較早者有西安的“四方影會”和吸引了大批觀眾的廣州《人人影展》。其它具有影響力的地方影會包括“陜西群體”、上海的“北河盟”和廈門的“五個一”等待。
上百個攝影團體在這段時間內出現于北京,“裂變群體”和“現代攝影沙龍”是其中較重要的兩個。后者通過在1985-1988年間組織三次頗有影響的展覽而成為攝影新潮的牽頭者之一。
![]()
胡武功 爬城墻的孩子, 1996/2017 數字微噴 30×20.16cm
![]()
安哥 每天早上推著單車走上海珠橋的人流 1986 明膠銀鹽 51×34.5cm
![]()
顧錚 1980s 之 01,1980 數字微噴50.8×61cm
![]()
顧錚 1980s 之 02,1980 數字微噴50.8×61cm
這一新潮運動的出現與80年代的 “文化熱”、“85美術新潮”,以及文學藝術中的“信息爆炸”密切相關。文革期間被禁止的各類西方藝術通過復制和展覽在這一時期內被大量介紹入中國,數百種理論著作在短期內得到翻譯出版。
新型攝影期刊和雜志也出現了,如創刊于1984年的《現代攝影》激起了年輕藝術家的極大興趣。這個“信息爆炸”在攝影創作中的結果是:二十世紀初以來的主要西方攝影風格都在80年代的中國得到重現。
![]()
侯登科 麥客, 1982-2000/2016 數字微噴60.7×50.3cm
![]()
周躍東 廣場記憶 2,1984/2017 數 字 微 噴 50.8×33.84cm
![]()
劉香成 1980,云南省,思茅,1980 明膠銀鹽 55.6×36.4cm
經過這個學習和吸收西方攝影風格的“多樣化時期”,紀實攝影于80年代后期成為新潮運動的主流。與美國上世紀30年代的紀實攝影運動類似,80-90年的中國紀實攝影作品也與當時的社會和政治環境密切相關;它們的內容、形式和手法服務于攝影家們為之獻身的社會改革潮流。
總的說來這些作品沿循兩個主要方向,或與當時流行的“鄉土美術”平行發展,表現普通人民和中國文明的永恒精神;或與“傷痕美術”息息相關,以社會中“人”的悲劇命運作為表現主題。
前者往往呈現帶有浪漫氣息和象征意味的影像,反映了強烈的民族志興趣;后者則具有歷史批判性的本質,把剛剛過去的一段中國歷史看成是一個需要修補的巨大斷裂。
![]()
解海龍 明膠銀鹽 34.6×50.6cm
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周七家小學 一場春雨過后,教室一片泥濘,可孩子們仍然在這“湖心”小學上課, 1991
![]()
解海龍 明膠銀鹽34.6×50.6cm
安徽省金寨縣雙河鄉張灣小學 不管生活多么艱苦,蘇明娟同學仍在刻苦地學習,1991
大約同時,由于中國城市的爆破性發展,越來越多的紀實攝影家將鏡頭聚焦于劇烈變化中的都市景觀。拆遷場地的廢墟、市場經濟和西方文化的涌入、變動中的城市人口和都市生活等等,都成為紀實攝影的常見題材。
![]()
呂楠 一個孩子的葬禮 云南,1993 數字微噴 95.5×142cm
![]()
王福春 火車上的中國人,1995 明膠銀鹽 35×50.8cm
![]()
張海兒 有攝影師左手的夜景,1987 明膠銀鹽 37.5×55cm
![]()
汪蕪生 黃山北海賓館 , 1984 數字微噴150×89cm
實驗攝影(1990-2006)
至80年代末,新潮攝影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完成了在中國重建攝影藝術的歷史使命。更有當代氣息的新一代“實驗攝影”開始取而代之,與方興未艾的前衛藝術聯手共進。
從時間上看雖然實驗攝影于80年代末已經出現,但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實驗藝術領域中的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潮流。實驗攝影家通常和實驗藝術家一起生活和工作,在同樣的獨立藝術展中展出他們的作品。
隨著實驗藝術的迅速國際化,實驗攝影也得到參加國際大展的機會并開始為全球藝術市場提供商品。在這個新的環境中,實驗攝影家一方面在國內具有另類地位,另一方面也與國外美術館、策展人以及畫廊發展了合作關系。
![]()
榮榮“北京東村”系列,1994 明膠銀鹽 60.9×50.8cm
![]()
左小祖咒 為無名山增高一米(
原圖為清晰),1995 明膠銀鹽170.8×114.75cm
(參與藝術家:王世華,蒼鑫,孔布,張洹,左小祖咒,高煬,張彬彬,馬六明,段英梅,朱冥; 攝影:呂楠)
三個事件對實驗攝影運動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一是東村藝術群體在北京出現,聚集了行為藝術家、實驗攝影家和實驗性畫家。他們大多數來自地方省份,在共同興趣的促動下施行了富有沖擊力的實驗藝術項目。
這種合作也預示了實驗藝術在此時期的一個雙向發展:當實驗攝影家日趨將自己的作品設計成行為表演,實驗藝術家也越來越被攝影吸引,不但從攝影中獲取靈感并且開始自己拍攝和制作攝影圖片。
![]()
洪浩“我的東西”系列之一,2001 數字微噴 210×120cm
![]()
熊文韻 川藏線 二郎山 12 號/15 號,1998 彩色合劑沖印 90×90cm
![]()
海波 三姐妹,2000/2017 數 字 微 噴 29×10cm
![]()
海波“他們”系列之三,2000/2017 數字微噴 29×10cm
第二個事件是新型的實驗攝影出版物的出現,其中最重要的是1996年以復印技術出版的《新攝影》。此外,稱作“黑皮書”、“白皮書”和“灰皮書”的一套無標題獨立出版物把攝影作為實驗藝術的重要媒介進行介紹,提供了最早出版的東村行為藝術照片和許多代表性實驗藝術家的觀念攝影作品。
![]()
楊福東 情氏物語之四季青,1999/2017 數字微噴 110×78cm
![]()
何云昌 抱柱之信,2003/2017 數 字 微 噴 100×144cm
![]()
洪磊 紫禁城的秋天(太和殿東回廊)1997彩色合劑沖印102.7×85cm
第三件大事是觀念攝影的流行。《新攝影》第三期的前言只有一句話:“觀念進入中國攝影時,就好像塵封多年的屋子里突然開啟的一扇窗戶,我們可以舒服地呼吸,可以獲得‘新攝影’的新義”。
在這個潮流中,攝影家把概念和話語置于表現之上,通過藝術實驗解構現實。他們不再致力于捕捉生活中的瞬間,而是更多地關注藝術表現的方式并努力掌控對作品的觀看,導致“人為組構”影像的流行。
![]()
張大力 拆- 故宮 1998125B,1998 明膠銀鹽100×150cm
實驗性攝影機構的發展(2007-至今)
2000年的《第三屆上海雙年展》和2002年的《首屆廣州三年展》標志了中國實驗藝術——包括實驗攝影——的合法化和國際化。隨后展開的是當代攝影在中國大地上的新的一章:這門藝術開始從實驗攝影家及批評家的小圈子中走出來,參與到全社會的文化生活和藝術教育之中。
與這個變化同步,新的攝影展示場地、研究中心、批評研究、商業渠道陸續出現,表明中國當代攝影進入了一個新的、機構化的階段。當代攝影作品不但在大型雙年展、三年展中占有顯著地位,而且與大眾文化混合,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型攝影節。
開放空間中舉行的個展和群展迅速增多,一些仍堅守著實驗攝影的初衷。有關攝影的寫作也更為頻繁的出現,預示著這一藝術史和藝術批評領域的建立。
![]()
阿斗 / Adou
男人、羊
2006
![]()
陳哲 / Chen Zhe
身體/傷 ,“可承受的”系列
2007-2010
![]()
張晉 / Zhang Jin
無字碑
2011
![]()
駱丹 / Luo Dan
《素歌》之二十五,敲鐘的約翰,老姆登村
2010
![]()
![]()
林博彥& 黃承聰
帶有五個針孔的相機, 2015 裝置(左)/ 玻璃球負片, 2015 裝置
![]()
蔡東東 脫靶, 2016 明膠銀鹽,箭54×54×80cm
![]()
良秀 生旦凈丑 , 2016/2017 數字微噴22.8×15.2cm
![]()
![]()
魏璧 “夢溪 II”系列, 2007-2017 無酸宣紙,藝術微噴 40×40c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