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在番禺,真正的美味往往不顯山露水。它們深藏在街角巷陌,依靠口耳相傳,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成長;它們或許門面樸素、菜單簡單,卻憑借著對味道的較真、對街坊的實在,撐起了番禺最鮮活的市井煙火。今天起,“番禺路食記”系列報道正式啟程,我們將一同走進番禺的條條街巷,尋訪扎根市井的平價美味,記錄那些構成番禺獨特煙火氣、平凡卻閃光的名字。

“番禺路食記”第一站
我們走進市橋街三堂路
從一碗燒鵝瀨粉
一盅瓦罐湯
一份童年炸雞里
探尋經營者的堅守與街坊的生活溫度
百花園:一碗燒鵝瀨粉,藏著不將就的講究
三堂路上的百花園,是街坊口中“去晚了就吃不上”的人氣店鋪。淺藍色琉璃瓦搭著獨棟小屋,玻璃窗上的菜品大圖透著老廣的親切,推門而入,锃亮的圓桌與簡潔的裝修溫馨舒適,讓人瞬間卸下疲憊。老板娘何姐一家守了這家店12年,其中最招牌的燒鵝瀨粉,藏著不將就的講究。
![]()
![]()
店里的燒鵝從何姐自家工廠每日現做,師傅需先給鵝身抹上秘制醬料腌制入味,再掛進烤爐用果木炭慢烤,烤到外皮金黃酥脆、肉質鮮嫩多汁,才會分上午9點、11點,下午4點、5點四次送到店里。“我們做的都是老街坊的生意,講的就是一個新鮮不隔夜,所以燒鵝每日就做幾十只,晚來一步就只能等明天了。”何姐說。
![]()
進店點一份燒鵝腿瀨粉,老板會從掛著的燒鵝上利落斬下整只的鵝腿。鵝腿外皮泛著琥珀色的油光,帶著焦香的紋路,皮下腿肉飽滿緊實,吸飽了奶白的骨湯,咬一口,外皮“咔嚓”脆響,肉質嫩而不柴,滿足感從口腔蔓延到全身。搭配燒鵝的瀨粉也不尋常,比普通的米粉粗一圈,咬著彈牙爽滑,能牢牢吸住熬得濃郁的骨湯,一口粉一口燒鵝,是老熟客的固定吃法。“我在附近寫字樓上班,幾乎每周來三次,就好這口燒鵝!”剛坐下點單的陳先生笑著說,“之前試過1點才來,燒鵝賣完了,從此以后都是趕早來,百花園的燒鵝皮脆肉嫩,已經成為我的上班飯堂了。”
![]()
除了燒鵝瀨粉,百花園的老火靚湯同樣讓人牽掛。“五指毛桃、霸王花、瘦肉、龍骨,一盅盅碼好,凌晨五六點就入罐慢燉,得讓蒸汽把食材的鮮香熬進湯里。”何姐說,6個小時的等待是關鍵,直到瓦盅縫隙里飄出食材的本香,湯面浮著一層透亮的油花,才算燉得夠味。“我最愛喝她家的五指毛桃龍骨湯,每周都會打包兩盅回去。食材新鮮,燉得又夠火候,價格也實惠,比自己在家燉還省心。”街坊李姐說。
![]()
![]()
食材的每日限量
擋不住周邊上班族趕早解饞
街坊鄰里常來光顧
何姐一家十幾年的匠心堅守
百花園飯點滿座的熱鬧
藏著三堂路最踏實的煙火氣
發仔記:一盅瓦罐湯,暖了街坊兩代人
三堂路發仔記湯吧美食坊,始創于2002年,開店23年來,樸實的招牌下,始終藏著一份街坊溫情。“我們店里從幫工到掌勺都是家族成員,做的就是平價家常味。”老板錢叔說。這家家族經營的小店看起來很是簡單,卻用日復一日的堅持,陪伴了三堂路的街坊兩代人。
![]()
發仔記主打的是民間瓦罐湯,門口放置的大瓦罐就是他們家的標志。為了讓街坊每天都能喝上正宗的瓦罐湯,凌晨5點,錢叔就會起床備料——洗干凈的瘦肉、泡軟的麥冬、削好的雪梨、焯水的豬肺……每樣食材處理妥當后,分裝進小瓦罐,再放進大瓦罐里用炭火慢煨,直到湯香飄滿整條街。“每天只做100盅左右,上午10點開門,晚上8點收攤,往往不到天黑,燉湯就賣得七七八八了。”錢叔笑著說。
![]()
店里墻壁上用木質的牌子掛著每日現煨的湯品,顧客進門看牌子點餐,非常方便。“夏天街坊愛點清熱祛濕的湯,冬天偏愛溫胃散寒的,最近天氣干燥,麥冬雪梨瘦肉湯、霸王花豬肺湯最受歡迎。”錢叔說。店里的瓦罐湯平均13塊左右一盅,街坊喝著實在,自然樂意光顧。“發仔記的湯用料足,燉得夠火候,我們全家都愛喝。”街坊張女士說。
![]()
![]()
除了瓦罐湯,無火煲仔飯也是常客的必點。食材都是錢叔當日采購的新鮮貨,就連菜單上沒有的菜,只要街坊提要求,他也會盡量滿足。飯點店員忙得團團轉,上菜慢了些,街坊們也從不催促。此外,店里還常常有社區的老人來用餐,錢叔則會按照老人的口味調整出品。“比如有些老人想要米飯軟一點,菜的口味清淡一點,我們都會根據要求滿足,像是店里的清蒸魚,就是特別針對老年人推出的,美味又營養。”正是這份體貼,讓發仔記成為了社區許多老人的“暖心食堂”,一盅熱湯、一碟菜飯里,藏著家人般的照料。
![]()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發仔記始終堅守著三堂路這一方天地
也守候著幾十年的街坊情
凌宵園:一份童年炸雞,成就“青春打卡地”
位于市橋三堂路南陽里小學旁的凌宵園,沒有華麗門面,幾張簡單的桌子、一個小櫥窗廚房,卻開了近20年,成為一屆又一屆學生放學后心照不宣的“秘密基地”。
![]()
![]()
“做學生生意,就得實惠。”這是店主凌阿姨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她開店這么多年來一直堅守的原則。在凌宵園,人均10元就能點上一份小吃配飲品,而且,店里的每一份小吃都是阿姨手工制作。炸雞塊要先把雞胸肉切小塊,用調料腌上半天,裹粉時要拿捏好厚度,下鍋炸到外皮金黃,咬開肉嫩多汁;炸薯條要選新鮮土豆,切條后先煮再炸,外脆里綿;香芋卷則要把香芋蒸軟壓泥,裹上面皮炸,甜香撲鼻……這些,都是孩子們最愛的味道。
![]()
每天放學鈴響起,就是凌宵園最熱鬧的時刻,穿著校服的孩子們三三兩兩圍在店前,櫥窗里的暖光映著他們亮晶晶的眼睛。“阿姨,我要一塊錢的雞塊”“阿姨,來杯原味奶茶”……此起彼伏的聲音,讓小店滿是朝氣。
![]()
如今,凌宵園已經開了近20年,當年常來買雞塊、奶茶的小學生有的已為人父母,卻還會帶著孩子來尋味。“我小時候每天放學都來買雞塊,現在帶著兒子來,他跟我當年一樣,也愛蘸番茄醬吃。”剛下單的王先生笑著回憶。
在許多人眼里,凌宵園早已不再是一家普通的小吃店,而是三堂路上一個特殊的“青春打卡點”。在這里,老顧客能找回兒時的味道,新顧客能嘗到童年的甜,而凌阿姨依舊在櫥窗后忙碌,用一份份熱氣騰騰的小吃,繼續溫暖著更多孩子的學生時代。

來源 | 番禺融媒
策劃:陳海生、孫軼英
文字、圖片:翁杏嵐
編輯 | 賴 勝
審核 | 孫軼英
校對丨胡普甜
簽發 | 葉平生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