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2025年5月,在紀念納粹德國戰敗80周年的余波尚未散去之際,德國總理默茨于聯邦議院發表了一場震動歐洲政壇的講話,宣布將在2029年前將聯邦國防軍建設為“歐洲最具實力的常規武裝力量”。
此言一出,莫斯科迅速作出反應,稱這一目標純屬空談,并指出德國正以所謂“安全威脅”為名,推動西方陣營整體軍費上漲,刻意制造地區對立氛圍,實則是為自身軍事擴張披上合理外衣。
那么問題隨之而來:為何德國選擇在此時啟動如此宏大的軍備升級?高達4400億美元的資金將如何配置?更關鍵的是,在當前經濟已陷入技術性衰退的背景下,這項龐大支出是否具備可持續性?
![]()
要理解此次擴軍的財政邏輯,必須追溯資金的來源。根據德國聯邦政府在2025年10月28日公開的一份內部文件,該計劃總預算設定為3770億歐元,按當時匯率換算正好接近4400億美元。
這筆巨額撥款并未動用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設立的千億元專項國防基金,而是通過調整財政規則實現獨立列支,規避了常規預算框架的約束。
早在2025年9月,財政部便向議會提交《國防開支長期保障修正案》,經預算委員會初步審議后正式確立“跨周期國防發展預算”機制,使軍費支出不再受年度財政限額限制,從而為未來多年連續投入掃清制度障礙。
![]()
資金渠道明確之后,其具體投向也逐漸清晰。整個擴軍項目涵蓋320個子項,呈現出“對內強化軍工基礎、對外提升戰略能力”的雙重布局。
約半數資金將注入本國國防工業體系,其中萊茵金屬公司與迪爾防務公司成為最大受益者。
萊茵金屬在2025年10月通過官網披露,已獲得德軍多項重大合同,涉及豹2A7V主戰坦克改進型號、IRIS-TSLM防空系統及多種彈藥供應,累計訂單價值達數百億歐元級別。
![]()
迪爾防務則承擔IRIS-T防空導彈的大規模生產任務。這款武器并非理論構想,而是在烏克蘭戰場上經過實戰檢驗的產品——據前線數據顯示,其對低空飛行目標的攔截成功率超過85%,尤其在應對無人機群和巡航導彈方面表現優異,此次采購無疑是對其實戰效能的高度認可。
除本土裝備投資外,另一大重點方向是構建“跨域作戰能力”,尤其是在太空與海上領域的戰略布局。
在太空領域,德國計劃投入約140億歐元,并非獨自行動,而是聯合歐洲航天局(ESA)協同推進。
![]()
2025年10月,德國聯邦國防軍與ESA簽署合作協議,約定于2028年前部署24顆低軌道軍事通信衛星,建成專屬戰術通信網絡。
現代戰爭高度依賴實時信息傳輸,這套系統的建成將極大增強德軍戰場指揮效率與情報響應速度,相當于為全軍配備一套高效運轉的“天基神經網絡”。
與此同時,部分資金還將用于開發新型無人偵察平臺和海上巡邏系統,包括具備長時間滯空能力的高空長航時無人機,以及集成反潛模塊的輕型護衛艦。
![]()
這些裝備的核心功能在于強化態勢感知與邊境監控能力,旨在提升德軍在波羅的海、北海乃至東歐接壤區域的戰略存在感與快速反應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制造的武器系統同樣出現在采購清單中,反映出美德之間深層次的軍事協作關系。
根據美國國防部2025年10月更新的對外軍售數據庫(FMS),德國將引進35架F-35A常規起降型隱形戰斗機,合同總額約為87億歐元。
![]()
這批戰機針對德國空軍基地基礎設施進行了適配性優化,未來將逐步取代服役多年的“臺風”戰斗機,成為下一代空中主力。
此外,雷神技術公司也成功中標,將向德國提供BlockV版本的“戰斧”巡航導彈,合約金額約32億歐元。
相較于早期型號,該導彈在射程精度與突防能力上均有顯著提升,有助于增強德軍遠程精確打擊力量。
![]()
不過,所有金額超過10億歐元的國防采購項目仍需經過聯邦議院預算委員會最終審批,目前尚未完成全部流程。
在2025年10月25日舉行的聽證會上,社民黨代表明確提出質疑,認為外購裝備比例過高,可能削弱本土產業鏈發展動力;而執政聯盟中的基民盟則強調,借助成熟平臺可加速戰斗力生成,屬于必要之舉。
雙方立場分歧明顯,導致相關合同難以立即生效,部分項目的落地時間可能推遲至2026年1月以后。
![]()
盡管德國官方反復強調擴軍是為了“應對俄羅斯安全挑戰”,但從其在俄烏沖突中的實際行為來看,這一說辭更像是為其軍事轉型尋找合法性支撐。
德國聯邦政府2025年9月發布的《對外軍售年度報告》顯示,截至當年9月,對烏克蘭的武器出口總額已達178億歐元,僅次于美國(452億歐元),位居全球第二。
最具代表性事件發生在2025年6月,當烏軍發動對俄庫爾斯克地區的跨境攻勢時,德國直接交付了24輛豹2A6主戰坦克支援前線作戰。
![]()
俄羅斯國防部隨后在其《關于境外武裝力量干預情況通報》中特別指出,上述坦克中有12輛已在戰斗中被摧毀。
由此可見,德國早已超越“間接支持”范疇,通過實打實的裝備輸出深度介入地區沖突,實質上是在借戰爭經驗反哺自身軍事現代化進程。
![]()
面對德國不斷加碼的軍備動作及其在俄烏局勢中的鮮明站隊,俄羅斯的反對態度始終強硬。
2025年10月28日,俄羅斯外交部官網發布正式聲明,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嚴厲譴責柏林當前的軍事政策。
他指出,默茨領導下的德國正試圖重塑自身為“歐洲首要軍事引擎”,并通過持續援烏與自我擴軍的方式,事實上參與了一場針對俄羅斯的代理戰爭。
拉夫羅夫進一步警告,隨著德國等國推動歐盟走向軍事一體化,整個聯盟正在滑向所謂的“第四帝國”模式。
盡管措辭激烈,但這番表態真實反映了莫斯科對歐洲安全格局演變的深切憂慮。
從歷史經驗看,一旦歐洲大陸出現某一國家軍事實力急劇膨脹,往往容易引發周邊國家連鎖反應,甚至打破地區平衡,這正是俄羅斯對德國擴軍始終保持高度戒備的根本原因。
然而,這場雄心勃勃的軍力建設計劃,卻恰逢德國經濟步入下行通道,給其執行前景蒙上了濃厚陰影。
德國聯邦統計局(Destatis)2025年10月發布的《季度經濟報告》顯示,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1.2%,已是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標志著該國正式進入技術性衰退階段。
工業部門的表現尤為低迷,10月份制造業PMI指數僅為48.2,已連續六個月低于50的榮枯分界線,表明企業訂單萎縮、產能利用率下降的趨勢仍在延續。
德國工商總會(DIHK)同期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62%的工業企業擔憂,政府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將擠占原本用于技術創新與設備升級的研發資金。
許多企業坦言,原定的技術改造和市場拓展計劃可能被迫擱置,這將進一步延緩經濟復蘇步伐。
一邊是打造“歐洲最強常規軍”的戰略抱負,另一邊是經濟疲軟帶來的現實壓力,德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抉擇關口。
它希望通過軍事崛起鞏固在歐盟與北約內部的話語權,同時借軍備投資拉動本土高端制造業發展,形成“國防促經濟”的良性循環。
但現實情況是,民眾對教育、醫療、能源補貼等民生議題的關注遠高于軍事建設。
當越來越多家庭面臨電費上漲、企業承受裁員風險時,動輒數千億美元的軍費投入自然會引發關于“政策優先級錯位”的廣泛爭議。
來自俄羅斯的強烈反對、議會內部的政治博弈、以及嚴峻的經濟形勢,都將成為擴軍計劃推進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
或許只有等到2029年那個預定的“全面戰備完成節點”真正到來之時,人們才能確切判斷:德國這場豪賭究竟是實現了戰略自主,還是陷入了軍備與經濟失衡的泥潭。
而屆時,整個歐洲的安全架構,也可能因此發生深刻重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