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高度依賴土地收入,失去這筆錢,一些部門也開始傳出可能裁員消息。搞得不少人心里沒底,睡不好覺。
有人問:如果真要精簡人員,教師、醫生和公務員,誰最該先動?
我覺得,精簡機構、優化隊伍不是壞事,就像咱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給家來個大掃除,該丟的丟,該留的留,這樣一個家才能清爽,住的更舒服。
體制內也一樣,進行一番精簡,也能提高效率,讓大家更專注做事,這就好比一臺機器,零件多了反而轉的慢容易壞,該修的修,該換的換,早點調整才能更好的運轉。
但精簡不能“一刀切”,得弄清楚哪些崗位人浮于事,哪些崗位必不可少,哪些還得加強——心里有數,調整才有效果。
![]()
.01
各地土地收入
從格隆匯勾股大數據顯示,2020年高于100%的“高土地財政依賴”城市有20個;其中,依賴度最高的是佛山180%。
即使是2021年——那一年還是土地出讓收入的“頂峰年”,全國賣地收入87051億元——可除了上海有財政盈余,其余城市全體入不敷出。
到了2024年,全國土地收入降到48699億元,比2021年少了44%。這么大的缺口,也難怪去年要增發12萬億特別國債來幫忙,也難怪各地開始討論“精簡人員”了。
![]()
.02
你覺得誰應該被精簡?
①教師精簡嗎?
隨著出生率持續下降,教師何去何從成了大家關心的話題,
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研究團隊做出的模型預測:到2035年,全國將有約150萬小學教師、37萬初中教師過剩。
像我老家一個親戚在鄉下教書,一個班才十幾個學生。這種情況,是不是可以考慮調整教師配置?
不是說直接讓老師下崗,可能內部消化:比如年紀大、快退休的,可以調到輕松點的崗位或提前退休,回家含飴弄孫,安享晚年。
水平一般的可以安排去進修,提升教學能力,或調到其他合適崗位,發揮特長。
![]()
②醫生會精簡嗎?
近些年來,國家投了很多資源在醫療上,醫院規模大了,醫生數量也多了。
據數據統計,2014年以來的十年間,中國醫療機構床位數明顯增加。從2013年底的618.2萬張,增長到了1017.4萬張,與2013年底相比增長了64%。
但一個現實問題是,醫生分布很不均衡:大城市的醫院人滿為患,醫生忙得腳不沾地;基層醫院、偏遠地區卻非常缺人,有的科室甚至只有一個醫生,連輪班的都沒有。
比如我朋友在北京三甲醫院,每天人山人海,醫生每天忙得團團轉;而老家縣醫院,有的科室就一個醫生撐著,他要是請假,整個科室就得停擺。
所以,是不是該鼓勵大城市的醫生流向基層?當然不能硬趕,得提高基層待遇、解決后顧之憂,才能留住人。
![]()
③公務員精簡,會是大勢所趨嗎?
前幾日,《國家治理》雜志刊發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署名文章《穩步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效》。
在文章中,仇保興建議,探索公務人員與常住人口比例式削減的安排,將財政資源更多用于民生保障。
雖然仇保興沒有深入詳細闡述這個建議的具體細節和實施方案,但意思很明確:公務員人數要和人口數量匹配。人口多的地方可以適當增加,人口流出的地方,人員和機構就該適當精簡。
![]()
畢竟有些地方公務員隊伍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不高等等,甚至有些單位的人占著位置不干活,喝茶看報混日子,浪費納稅人的錢。
我有個同學在機關工作,他說有些人每天無所事事,就等著下班——這種情況,是不是該優化一下,提高效率?
當然,精簡也要講方法,不能簡單“一刀切”。正如仇保興說的——與常住人口比例式削減。
這樣才能提高辦事效率,才讓老百姓辦事更便捷。
![]()
總之,精簡機構、優化隊伍是個復雜的工程,得一步步來、持續優化,才能最終實現高效運轉,更好地支持發展。你覺得呢?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