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羅的海沿岸,德國獵雷艦“佩格尼茨”號的甲板上,17歲的馬蒂斯·克萊默正高聲傳達指令。
隨著“左舷20度”的口令,艦艇劃破波浪轉向亮橙色浮標,那是今日演練的落水人員模擬目標。少年們俯身撈起浮標,飛濺的海水浸濕了他們的作戰服。
這群青少年正參與德國海軍組織的“體驗周”計劃,這是政府提升征兵效率的重要舉措。按照規劃,到2031年德軍每年需招募4萬名新兵,力爭十年內將現役部隊從18.2萬擴充至26萬。
與大多數同齡人不同,這些年輕人對軍旅生活展現出真切向往。18歲的阿文·克林茨曼受祖母影響,童年參觀海軍基地的經歷讓他憧憬潛艇兵生涯。
![]()
在一次晨訓中,他率先發現海面掠過的無人機,臉上難掩自豪:“不得不說,這種感覺很酷。”
德國聯邦議院將于11月審議新兵役法案,草案要求所有18歲男性填寫服役意愿問卷,女性則可自愿選擇。
俄烏沖突的持續為北約國家敲響警鐘,這個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正加速強化防務體系。
今年德國通過十年內投入萬億歐元加強國防的計劃,總理弗里德里希·默茨承諾到2035年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
![]()
然而在素有和平主義傳統的德國,兵役制度引發激烈爭論。執政聯盟本月初險些就“抽簽服役制”達成共識,卻在最后關頭因社民黨反對而擱淺。
《斯特恩》雜志民調顯示,54%民眾支持義務兵役,但18-29歲青年群體中反對比例高達63%。有抗議者諷刺抽簽制度堪比《饑餓游戲》場景,今年前八個月已有3000余人提前提交良心拒服兵役聲明。
對“佩格尼茨”號上的青年而言,2011年德國暫停兵役時他們尚在幼年。當時73%適齡男性選擇民事服務而非軍營。
如今激勵年輕人穿上軍裝的因素各不相同:家族傳統、職業探索或責任意識。
![]()
克萊默坦言,童年對軍事動漫的熱情已轉化為對戰友情誼的真切體會,“短期服役能讓我們這代人獲得更開闊的視野”。
隨著艦艇結束八小時巡航,廣播響起克里登斯清水復興樂隊1969年的金曲《壞月亮升起》。船員們照例用音樂標記每次歸航,而歌詞中的隱喻仿佛與甲板上年輕面孔的憧憬形成微妙映照。
在柏林街頭,聯邦國防軍的招募廣告占據公交站臺,“做真正重要的事”的標語與議會外抗議者撕毀法案復印件的場景,共同勾勒出這個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國家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