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錢到底去了哪里?明明乘客付出了百元車費,司機卻只收到一小部分,平臺也聲稱利潤微薄。這筆看似清晰的資金流向,實則像一團迷霧,籠罩在整個出行生態之上。
3
近期,各大網約車企業紛紛表態,將抽成比例上限控制在27%以內。可當人們翻閱某主流平臺的財務報表時卻發現,其年度凈利潤率竟不足1%,數字之低令人震驚。
4
一邊是司機群體對收入低迷的持續控訴,另一邊是財報上赤裸呈現的微利甚至虧損狀態,公眾不禁發問:那筆龐大的打車費用,究竟被誰悄悄拿走了?
5
錢去哪了
6
如今的打車體驗,越來越像一場難以解開的謎題。乘客打開手機應用,看著比幾年前高出不少的計價金額,心中滿是疑惑:“怎么又漲價了?”
7
![]()
8
與此同時,司機師傅每天連續駕駛十幾個小時,盯著賬戶里緩慢增長的流水,無奈感嘆“根本賺不到錢”。而處于中間環節的網約車平臺,則攤開賬本,展示出凈利潤率低于1%的事實,仿佛也在訴說著自己的困境。
9
這100元車費,究竟在途中被誰層層截留?這個問題遠非一句“平臺抽成太高”就能概括。它背后隱藏的,是一場由多方成本共同推動的“系統性風暴”,牽動著整個行業的神經。
10
很多人一提起網約車,第一反應就是平臺從中抽取高額傭金。但真實情況可能超出想象——盡管官方公布的最高抽成比例為27%,聽起來確實不低,然而行業調研數據顯示,實際月均抽成普遍維持在18%至20%之間。
11
![]()
12
更有意思的是,某頭部企業在今年的訂單中,平均抽成僅為14%。這一數據與大眾感知為何存在如此巨大落差?原因在于,平臺的抽成機制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如同靈活的調節器,隨時間、區域、天氣等因素動態調整。
13
例如,在早晚高峰交通擁堵時段,為了吸引更多司機上線接單,平臺會適當提高抽成比例;而到了上午十點這類訂單稀少的平峰期,抽成就可能下調至12%左右。
14
![]()
15
更極端的情況出現在長途訂單中。若乘客從市區前往機場或偏遠郊區,平臺給予司機的抽成有時甚至低至10%或8%。這是為了補償司機返程空駛的成本壓力,否則無人愿意承接此類行程。
16
由此可見,抽成機制更多是一種平衡供需關系的調控工具,而非單純的盈利手段。那么,即便按18%計算,平臺所收取的這部分資金又流向了何處?它們并未直接轉化為公司利潤。
17
![]()
18
這筆資金首先需承擔用戶端的營銷支出。每一張優惠券、新客紅包、折扣補貼,平均每一單約消耗5到6元,這些費用均來自平臺抽成。這是維系用戶活躍度和市場競爭地位的必要投入,無法省略。
19
其次,是大量看不見但至關重要的運營開支。每一次行程的背后,都有龐大的服務器集群實時處理數據,有全天候值守的安全響應團隊,還有車輛資質審核與行程監控系統。
20
![]()
21
此外還包括客服人員的人力成本、司機背景審查、合規性管理等支出,綜合測算下來,每單還需額外投入5至7元用于保障安全與合規運行。
22
經過層層分攤后,平臺最終能留存的凈收益極其有限,凈利潤率長期徘徊在1%以下。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平臺至今仍在虧損運營。
23
![]()
24
數據顯示,第二梯隊的兩家主要平臺在2021年至2023年三年間,累計虧損分別高達70億元和20億元。可見,網約車平臺絕非人們印象中的“輕資產中介”,更像是一個背負沉重基礎設施負擔的服務運營商。
25
司機的支出賬本
26
說完平臺的難處,再來看看司機的真實收支狀況,又是另一番景象。許多新人入行時,往往被表面可觀的流水數字吸引。
27
![]()
28
根據研究統計,全國網約車司機的月均總收入約為7623元。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一名全職司機若每日工作8小時,實現月流水破萬并非難事。
29
聽上去尚可,但必須清醒認識到:流水≠實際收入。以珠海為例,一名司機租賃普通新能源汽車,每月租金就在三四千元之間。
30
![]()
31
這還不包括能源成本——即充電費用。若日均行駛300公里,一個月電費支出約為1350元。一旦進入冬夏季節,空調頻繁啟用導致續航下降,充電頻率增加,額外支出又要多出約270元。
32
除此之外,車輛保險按月分攤約兩三百至四百元;路上難免出現違章行為,罰款金額雖不確定,但每月預留幾百元作為風險準備金也是常態。
33
![]()
34
粗略核算下來,一位司機尚未開始計算盈利,每月固定支出已逼近5000元大關。這意味著,即便月流水達到8000元,扣除所有開銷后,真正到手的收入僅剩約4000元。
35
倘若市場行情不佳,月流水僅為6000元,則實際收入可能僅余2000元左右。這還未計入日常飲食與車輛維護等隱性成本。
36
![]()
37
例如,路邊解決三餐,每月餐飲支出約650元;洗車、保養等雜項每月再添近兩百元。更重要的是時間成本——全職司機每月總工時(含等單)通常超過208小時。
38
雖然名義上每天工作8小時,但真正載客運營的時間往往只有6至7小時,其余時間都在等待系統派單,充滿不確定性。
39
![]()
40
折算下來,司機的實際時薪普遍低于20元,已接近部分城市的最低工資標準。這種高強度勞動與低回報之間的反差,令人心酸。
41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高昂的運營成本外,更深層的是市場供需結構的根本變化。過去兩年,全國持證網約車司機數量激增超50%,而同期訂單總量增長率僅為20%左右。
42
![]()
43
車輛供給遠超需求,“車多單少”已成為行業普遍難題。杭州、成都等多個城市已發布官方預警,提示網約車市場趨于飽和。
44
這種失衡直接導致接單效率下滑。以往可能十分鐘內接到新單,如今等待二三十分鐘已成常態。原本一天可完成25單,現在連20單都難以達成。
45
![]()
46
為了維持收入,司機不得不接受特惠單、一口價訂單等低價服務類型,導致整體收入再被壓縮約10%。乘客覺得價格偏高,司機卻感覺難以謀生,僵局由此形成。
47
開源節流才是硬道理
48
面對司機收入困境,平臺并非毫無動作。近期,已有平臺主動將平均抽成從14%微調至13%。別小看這1個百分點的變化,意味著司機每完成100元訂單,便可多獲得1元收入。
49
![]()
50
這是一種積極的姿態,體現了平臺對司機群體的體恤。但從本質上看,這種做法屬于短期讓利,并不能破解“車多單少”的核心矛盾。
51
若平臺持續壓降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長遠來看勢必影響其在安全保障、客戶服務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一旦服務質量滑坡,最終損害的仍是乘客體驗與司機接單環境,陷入惡性循環。
52
![]()
53
當前乘客、司機、平臺三方皆感艱難的局面,實質上是一種成本在各主體間不斷轉移的零和博弈。真正的突破口,不應局限于爭論誰多拿了三五塊錢,而應聚焦于如何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升級,共同創造增量價值,重塑行業成本結構。
54
具體路徑可從“節流”與“開源”兩個維度推進。“節流”旨在降低無效損耗,提升運營效率。在這方面,平臺的技術能力具有顯著優勢。
55
![]()
56
例如,借助更智能的調度算法,在司機完成送客任務后,系統可精準推薦順路返程訂單,最大限度減少空駛里程。空駛率下降,單位時間內有效收入自然上升。
57
又如,開發“智能充電導航”功能,實時推送附近電價最低、排隊最少的充電樁信息。別忽視這幾毛錢的差價,積少成多,一個月可為司機節省數百元電費。
58
![]()
59
當然,司機自身也在探索節支之道,比如主動避開擁堵路段、利用充電站休息區用餐等,都是在為個人收支平衡努力減負。
60
“節流”是從內部挖掘潛力,而“開源”則是向外拓展邊界,尋找新增長點。當存量市場競爭趨于白熱化,就必須開辟新的出行場景。
61
![]()
62
例如,針對上班族通勤需求,可推出從大型住宅區直達商務辦公區的固定線路拼車服務。對乘客而言,價格低于常規打車;對司機來說,一趟搭載多名乘客,收入更穩定且更高。
63
還可關注家庭出行痛點,如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難題。若能推出按月訂閱的專屬接送服務,由經過嚴格篩選的固定司機執行,既能滿足家長對安全與可靠性的要求,也為司機帶來長期穩定的訂單來源。
64
![]()
65
進一步地,平臺還可開展跨界合作,聯合大型商場、旅游景區推出“消費+出行”聯動套餐。例如,在指定商場消費滿一定額度,即可獲贈打車優惠券。
66
此舉不僅為商戶引流,也為平臺創造了新的出行需求,同時讓消費者享受實惠,實現三方共贏的良好生態。
67
![]()
68
結語
69
歸根結底,網約車行業的困局,并非簡單的利益分配之爭,而是一個深層次的結構性成本問題。平臺承擔著巨大的隱形運維成本,司機面臨沉重的顯性支出壓力,而這些最終都以價格上漲的形式轉嫁給消費者。
70
未來的破局之道,或許需要我們跳出“追問錢去哪兒了”的固有思維,轉向“如何協同創造價值、優化整體成本”的新視角。
71
![]()
72
這需要平臺發揮技術引領作用,司機提升服務效率,政策制定者加強科學引導,三方合力推動行業從相互擠壓的“成本轉嫁”模式,邁向共生共榮的“價值共創”新時代。
73
唯有當整個出行生態的運行效率得以提升,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新的價值被持續創造出來,這個行業中的每一位參與者,才能真正迎來喘息與發展的空間。
74
![]()
75
信息來源:
76
1.《日單3700萬卻虧25億,滴滴的錢到底被誰“順”走了?》新浪財經2025-09-21 16:00
77
![]()
78
2.《果然財經|低價漩渦里的網約車:司機抱怨乘客受氣,誰也沒贏》齊魯壹點2025-08-29 05:42
79
![]()
80
3.《網約車訂單層層轉賣 司機收入莫名縮水》光明網2024-08-09 08:30
81
![]()
82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