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俄羅斯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口危機!
這并非該國首次遭遇生育低谷,但當前的形勢遠比過往更加嚴峻。一年之內,全國人口銳減60萬,年輕群體普遍推遲甚至放棄生育,而老年人口比例卻持續攀升。
![]()
整個社會仿佛一列失去動力的列車,正緩緩駛向一個無人接續的未來。
為扭轉頹勢,克里姆林宮將目光鎖定在高校女學生身上,推出新政——普京簽署命令,向在校期間生育的女大學生發放高額孕產津貼。然而,這項舉措真能撬動深陷泥潭的人口困局嗎?
![]()
普京簽署女學生孕產補貼命令
克里姆林宮最新發布的政令,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冰封湖面,激起的波瀾遠超其本身分量。
這項政策明確為全日制高校中的懷孕及分娩女學生提供一次性10萬盧布的經濟補助。表面看是一記奇招,實則暴露了政府在人口動員中日益窘迫的處境,幾乎已至手段耗盡的地步。
![]()
此舉絕非憑空而來。俄羅斯的人口警報早已拉響最高級別。據預測,2025年全國新生兒數量將首次跌破123萬大關,創下過去二十五年來最低紀錄。
更令人憂心的是,在短短十二個月內,國家總人口從1.47億驟降至1.43億,整整“蒸發”60萬人。與此同時,老齡化趨勢加速推進,預計不久之后,每四位居民中就有一位年齡超過65歲。
![]()
在此背景下,這筆專為青年學子設立的生育激勵金,與其說是財政上的慷慨解囊,不如說是一種焦慮情緒的外化表達。
它試圖撼動當代年輕人根深蒂固的生育回避心理,但區區十萬盧布,能否真正抗衡背后復雜的社會現實?
![]()
事實上,以金錢刺激生育的做法,俄羅斯早已嘗試多年。早在2007年,“母親資本”計劃便應運而生。
當時,政府對生育第二個或更多子女的家庭給予可觀現金支持。到2020年,該金額已提升至逾61萬盧布,可用于償還住房貸款、支付高等教育費用等用途,吸引力不可謂不足。
![]()
初期成效顯著,生育率一度出現回升跡象。然而熱潮轉瞬即逝,最終穩定在1.58的水平線上,距離維持人口自然更替所需的2.1仍存在難以跨越的差距。
金錢的力量終究有限。深入計算便可知:在俄羅斯撫養一名兒童,每月平均支出高達三至四萬盧布。
![]()
相比之下,政府針對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兒童津貼每月僅為5500盧布。這筆資金面對龐大的育兒成本,無異于杯水車薪。
更為殘酷的是,全國約三分之一的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對他們而言,多添一名嬰兒并非增添希望,而是加重生存負擔,讓本就脆弱的家庭經濟雪上加霜。
![]()
在如此沉重的結構性壓力面前,任何補貼措施都顯得力不從心。
思想的陣地守不住
當“用盧布催生”的策略被證明收效甚微后,執政層開始轉向意識形態領域,發起一場重塑價值觀的“文化戰役”。
![]()
國家機器全面啟動,意圖將生育行為重新定義為公民責任與愛國義務。然而,這種由上而下的價值灌輸,卻遭遇了個體意識覺醒所構筑的堅固壁壘。
官方立場堅定明確,普京親自發聲,倡導“多子女家庭”應成為新時代的社會標桿,鼓勵民眾生育三個及以上孩子。
![]()
隨后立法機構迅速跟進,出臺禁令,嚴禁影視作品、媒體平臺乃至教材內容傳播“無子女生活理念”,違者將面臨最高達40萬盧布的罰款。
一些更具爭議性的提案也相繼浮出水面,雖未落地實施,卻折射出決策層的深切焦慮。有議員建議恢復蘇聯時代的“無子女稅”,每月向未婚未育者征收數百盧布。
![]()
更有極端觀點提出限制青少年夜間上網時間,或主張女性“先完成生育再接受高等教育”。這些構想一經披露,立即引發輿論嘩然。
因為當代民眾的思想早已不再是任人書寫的空白紙張。民調數據清晰顯示:僅有三成俄羅斯人愿意生育兩個孩子,近四分之一的人明確表示只打算養育一個。
![]()
“少子化”不再是一個抽象術語,而是深深嵌入社會肌理的集體共識。
如今,俄羅斯女性首次生育的平均年齡已推遲至28歲左右。育齡女性總數也從2006年的近4000萬,下降至去年的3420萬,并預計在未來二十年內還將減少700萬。
![]()
當生育被視為一項基本個人權利時,任何形式的強制引導或道德施壓,只會激起更強的心理抗拒。
無法解決的根源
無論是金錢誘惑,還是觀念規訓,這些政策始終懸浮于表層,未能觸及問題的核心癥結。
![]()
真正扼殺生育意愿的,是正在逐步瓦解的社會基礎結構。這些深層次的系統性困境,遠非單一政策所能化解。
這是一個正經歷“空心化”的國度所面臨的現實:全國勞動力缺口高達一千萬人。從工廠流水線到醫院急診室,從鄉村學校講臺到廣袤農田,人力短缺無處不在。
![]()
這種人口流失在地理空間上尤為刺目。在遼闊的西伯利亞地區,過去十余年已有超過一萬一千個村莊和二百九十座城鎮被正式“除名”,淪為荒蕪之地。
而在北極圈內,十年間人口流失幅度超過百分之四十。其背后,是極端氣候加劇、基礎設施老化以及公共服務體系幾近崩潰的綜合結果。
![]()
即便一位年輕人鼓起勇氣決定生育,后續挑戰依然接踵而至。全國缺乏普惠且可負擔的托育服務體系,僵化的職場制度使得職業女性難以平衡工作與育兒責任。
盡管部分高校已試點建設母嬰室和校內托幼班,以支持學生母親,但這不過是龐大需求面前的一塊微型補丁,遠遠無法填補系統性缺失。
![]()
遲來的反思終于顯現。新近通過的《2036年前家庭與人口發展綱要》首次直面深層矛盾,明確提出構建彈性工作模式、擴建婦幼保健中心與幼兒園網絡、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服務等多項長期規劃。
然而,這艘承載沉重歷史包袱的巨輪若要轉向,仍需突破財政資源緊張、傳統觀念固化和社會支撐薄弱三大障礙。
![]()
結語
回望那份針對女大學生的孕產津貼政策,其象征意義顯然已超越實際作用。它更像是對現實困境的一種妥協,無聲承認了以往經濟激勵與文化宣傳手段的全面失效。
但即便如此,它仍未真正觸碰到問題最堅硬的內核。
![]()
俄羅斯這場曠日持久的“人口保衛戰”,真正的突破口或許并不在于如何變著花樣催促國民生育,而在于能否從根本上重建一個讓年輕人敢于組建家庭、也有能力養育后代的社會生態。
這涉及教育機會的公平分配、醫療資源的便捷獲取、就業崗位的穩定性保障以及住房條件的切實改善。
![]()
否則,即便今日在校園中迎來新生命,二十年后,當這些孩子成長為新一代青年,面對的仍是結構性失衡的國家圖景,他們仍可能選擇“用腳投票”——離開凋敝的故鄉,甚至永久遷離這片土地。
歸根結底,人口問題從來不是孤立現象,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整體發展質量的終極標尺。
![]()
信息來源:
1.《生育率降至2000年以來低點,普京宣布:提高在校學生孕產津貼》觀察者網2025-10-24 19:37
![]()
2.《普京宣布提高全日制女學生孕產津貼》生活幫2025-10-24 20:39山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