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車的每一項技術革新似乎都會引發爭論,尤其是職業車手的抵觸更為明顯。從1930年代的變速器到如今的無鉤輪圈,大多數變革最終都在漫長的抱怨與抗議后才被勉強接受。
外媒bikeradar整理了公路車史上最具爭議的技術變革,雖然側重職業領域,但許多變革也深刻影響著普通騎行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碟剎
![]()
碟剎系統應用于山地車領域行之有年,不過公路車卻是近十幾年的事,這要回溯到2012年,當時Colnago與Formula合作推出Colnago C59 Disc后,為此展開碟剎公路車的篇章,隨后Sram、SHIMANO和Campagnolo等三大變速系統相繼加入戰局,接著將技術下放到各個級別,時至今日,各家系統已有全系列的碟剎產品。
碟剎系統之所以能夠在公路車領域大鳴大放,除了獲得三大變速系統的鼎力支持以外,UCI更是扮演關鍵角色,原本在2016年公告允許試用碟剎一年,希望藉此搜集相關的使用經驗,以便決定2017年是否可正式導入使用,結果當年4月因故緊急暫停,而后在2017年重新開放使用碟剎,隨著明星車手選擇碟剎公路車為戰駒,并且陸續拿下冠軍,碟剎系統也逐漸在市場上站穩腳步。如今,很難找到配備圈剎的公路車,盡管Colnago在2024年推出了C68 Rim,算是“開倒車”。
桶軸
![]()
伴隨碟剎的普及桶軸設計也曾讓職業車手怨聲載道。他們聲稱這會使比賽中換輪比快拆慢得多,且各品牌桶軸規格不統一,中立服務需配備大量不同輪組。爭論點還包括桶軸本身及車架的重量問題。
后來人們發現桶軸實際屬于車架而非輪組配件,且當前公路車已基本統一為前12x100mm后12x142mm規格,實現了輪組通用性。職業車手也掌握了快速自己拆卸通軸,換輪效率大幅提升。
變速器
![]()
“變速器只適合45歲以上的人。靠肌肉力量取勝難道不比機械伎倆強嗎?”——Henri Desgrange(環法創始人)
既然車手們可以用30踏頻艱難騎上圖爾馬萊山或直接推車時,何必讓他們選擇更輕松的齒比?
在變速器出現前(20世紀初),若想換低齒比爬坡,車手需停車松開蝶形螺母、翻轉車輪換到另一側更大飛輪再重新緊固,登頂后重復反向操作。直到1940年代,Campagnolo推出Cambio Corsa變速器,提供四個齒比,需用座管上的兩個杠桿解鎖后輪、倒踩踏板松鏈、再換齒比、最后重新鎖緊車輪。操作流程雖然復雜,但比翻轉輪組或單速爬坡輕松得多。
頭盔
![]()
1989年環法最后一站計時賽,萊蒙德(Greg LeMond)戴著頭盔以8秒優勢擊敗費尼翁(Laurent Fignon)——盡管頭盔已是他的 “制勝裝備” 之一,但UCI直到2003年環意賽才強制要求比賽中佩戴。許多職業車手仍抱怨佩戴頭盔讓頭部過熱,UCI甚至允許他們在5公里以上山頂終點爬坡起點摘下頭盔交給隊車,防止過熱。
功率計
![]()
2018年環法賽事總監普呂多姆(Christian Prudhomme)曾提議在比賽中禁止使用功率計。當時觀點認為功率計導致車手按閾值功率爬坡,避免超出閾值功率導致比賽沉悶。弗魯姆盯著功率計的經典畫面更被認為是“證據”。
后來證實弗魯姆低頭是為了放松頸部肌肉改善呼吸,職業車手通過大量訓練與教練分析清楚自身能力,常在賽前預騎關鍵爬坡段確定可持續節奏,因此比賽中并不依賴功率數據。
比賽無線電
![]()
這是UCI一直密切關注的技術,UCI多次嘗試禁止比賽無線電,認為車隊經理通過無線電指揮戰術削弱了車手的自主性,還可能因指令(如加速搶位)增加撞車風險。
無線電在奧運會和世錦賽中被禁,但在其他賽事中仍被允許。支持者認為無線電能及時通報事故或機械故障,提升安全性。這場持續十余年的爭論短期內難有定論。
壓入式中軸
![]()
2006年Cannondale推出壓入式中軸(BB)旨在減輕五通重量、增強剛性,并使曲柄組能采用更粗壁薄的中軸,同時降低車架制造成本。但這衍生出多種中軸標準,替換困難,且易出現異響和磨損。
如今幾乎所有新車架都改用T47螺紋中軸,或如 Cannondale最新車架回歸BSA標準。
內走線
![]()
這大概又是一個 “車手可能喜歡,機械師絕對討厭” 的設計。如今高端車型幾乎都采用內走線,甚至專為外走線設計的Specialized Aethos也在第二代改為內走線。過去簡單調節把立高度可能需要拆卸整個前叉,現在多數車型采用剖分式墊圈使調整更便捷。
但內走線需彎折線管,更易出現變速失靈和斷裂問題。檢修時往往需要大范圍拆解車架。當然對現代高端車型,“線管”已屬用詞不當——變速基本采用電子無線控制,剎車使用液壓傳動不受管線走向影響。
一體把
![]()
一體式車把固定了把立長度和車把寬度,碳纖維材質更換成本高,品牌間兼容性差。品牌會為職業車手定制特殊規格組合,但普通車友只能接受標配或更換整車。
真空胎與無鉤輪圈
![]()
這一爭議在職業賽場仍在持續。和碟剎類似,真空胎被貼上不安全標簽,被視為摔車元兇。但實際上職業車手曾經不可或缺的管式胎因脫框導致的事故遠多于真空胎。
無鉤輪圈被指存在胎唇脫離風險,職業車手聯合會主席漢森(Adam Hansen)甚至呼吁禁止無鉤輪圈。2024年在阿聯酋巡回賽上德亨特(Thomas De Gendt)的摔車也引發了討論。即便無鉤輪圈ENVE也在最新SES Pro輪組添加“微鉤”結構以備不時之需。
目前尚不清楚這場爭議的最終走向,但鑒于真空胎的滾阻通常低于其他類型輪胎,職業車手大概率會放下顧慮,繼續使用這項技術。
你對哪項新技術 “又愛又恨”?
或者有哪些遺漏的新技術?
歡迎留言
文章來源bikeradar,部分編譯來源網絡,單車志綜合整理
網址如下:
https://www.bikeradar.com/features/tech/the-10-most-controversial-changes-in-road-cycling-tech
![]()
有任何意見/建議/投稿/合作
請聯系微信號
syd1259981093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