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前言
最近中美在馬來西亞的談判一結束,美國財長貝森特就難掩興奮,公開喊話“美國豆農有救了,中國訂單要回來了”。
這話一出,不僅美國農業圈炸了鍋,國內也有不少人好奇,前陣子咱們還對美國大豆“零封”,怎么突然又要恢復進口了?
更關鍵的是,中國每年要進口1億多噸大豆,為啥自己不多種點,非要看別人臉色?
![]()
中美大豆談判的破冰信號
這次中美在馬來西亞的談判,新華社明確提到雙方就關稅、芬太尼、出口管制,還有美方那筆301船舶收費等議題達成了初步共識。
有意思的是,中方沒提大豆,但貝森特主動把這事挑了出來,記者問起大豆貿易有沒有協議。
他直接點頭“當然談了,這是重點,就等兩國領導人最終確認了”,還補充了一句“等消息公布,美國豆農肯定高興”。
這話里的信息量不小。其實早在之前的貿易談判里,大豆就一直是繞不開的關鍵題。
畢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每年要吞掉1億多噸,而美國曾經是咱們的重要供應方,只是前幾年美方揮起關稅大棒。
![]()
把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的成本抬得太高,咱們才慢慢減少采購,直到2025年9月干脆“零封”,這是2018年以來頭一回。
畢竟對美國來說,大豆出口可不是小事,往年每年賣給中國的大豆能有100多億美元,要是中國一直不買,美國豆農的損失可不是小數,而這些豆農又是特朗普的重要支持者。
貝森特自己早年也是豆農,手里還有農田產權,大豆賣不動,他的租金也得受影響。
所以這次共識,本質是雙方各取所需的結果,不是誰給誰“面子”。
![]()
全球大豆市場的連鎖反應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之前能“零封”美國大豆,咱們接著找其他國家買不就行了?
確實,2025年9月咱們沒買美國大豆,但當月總的大豆進口量沒降反升,還創下了同期歷史第二高,空缺的份額全被南美補上了,尤其是巴西。
而另一邊,美國豆農早就快扛不住了。
![]()
美國每年大豆產量約1.2億噸,中國曾經是他們最主要的買家,2025年9月“零封”后,大量大豆堆在倉庫里賣不出去,甚至出現了倉庫坍塌的情況。
美國也試著找過歐盟、東南亞、印度這些市場,可歐盟和印度自己也種大豆,為了保護本國農民,根本不想進口美國大豆。
東南亞的需求量又太小,短期內根本找不到能替代中國的“大客戶”,所以這次中國愿意恢復進口,對美國豆農來說,確實是“救急”。
![]()
國產大豆的困境
看到這里,肯定有人會問,既然進口這么被動,咱們自己多種點大豆不行嗎?
其實中國不是不種大豆,只是種得不夠,每年國產大豆也就千萬噸級別,跟1億多噸的進口量比,差得太遠。
很多人沒意識到,想靠國產大豆替代進口,比搞國產芯片還難,難就難在“地”“錢”“產量”三個坎。
首先是“地不夠”,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7畝,而美國是7.2畝,巴西是4.2畝,差了好幾倍。
![]()
人多耕地少,就得優先種“保命”的糧食——水稻、小麥是咱們的口糧,絕不能少種,一旦種少了,就得靠進口,萬一跟進口國鬧矛盾,肚子都填不飽。
玉米也不能少,它不只是糧食,還是動物飼料、生物燃料和工業原料的核心,要是玉米不夠,畜牧業、工業都會受影響。
大豆作為經濟作物,只能給這些“剛需”作物讓路。
而美國、巴西不一樣,他們耕地多,除了種夠自己吃的糧食,還有大量土地能種大豆,甚至能搞大規模的草場種植,這是咱們比不了的。
![]()
其次是“成本太高”,美國、巴西種大豆靠的是大規模機械化,美國中央大平原、巴西潘帕斯草原地形平坦,一臺收割機一天能收幾百畝,成本自然低。
美國種一畝大豆成本約100美元,巴西更便宜,才80美元。
而中國呢?很多地方的耕地零散,沒辦法搞大規模機械化,只能靠人工,一畝大豆的種植成本要1000元左右,約合140美元,比美國還高40%。
更關鍵的是,就算把美國、巴西大豆運到中國港口,加上運費、關稅,成本還是比國內種的低。
![]()
最后是“產量太低”,美國大豆平均畝產能到400斤以上,高峰時快1000斤,巴西也有280斤,而中國大豆平均畝產只有260斤,比巴西還低。
對農民來說,種什么劃算,心里都有本賬,要是種大豆不賺錢,誰還愿意種?
還有人說“把工業用地改成耕地種大豆”,這更不現實,中國要發展制造業,廠房、物流園區、公路都需要土地,要是為了種大豆把工業用地占了,怎么當“制造業強國”?
所以不是不想種,是在“吃飯”“發展工業”“種大豆”之間,必須做取舍,而大豆只能排在后面。
![]()
中國的大豆算盤
其實中國恢復進口美國大豆,核心不是“選美國還是選巴西”,而是算清了三筆“利益賬”。
第一筆是“成本賬”,雖然2025年1-9月巴西大豆到岸價比美國低,但后來巴西持續漲價,已經超過了美國大豆的價格,再買巴西大豆,國內油企就得虧錢。
做生意講究“誰便宜買誰”,既然美國大豆現在更劃算,恢復進口就是理性選擇。
第二筆是“制衡賬”,之前過度依賴巴西大豆,導致巴西糧商能隨意漲價,這次恢復進口美國大豆,就是要讓巴西知道“你不是唯一的選擇”。
![]()
通過兩大供應方相互壓價,避免被單一國家“卡脖子”。就像之前巴西漲價后,咱們暫停采購,巴西也開始緊張,這就是“制衡”的效果。
第三筆是“安全賬”,中國一直在想辦法降低對進口大豆的依賴,不能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不管是美國、巴西還是阿根廷,多找幾個供應方,才能確保大豆供應穩定。
說到底,中美大豆貿易不是“政治博弈的工具”,而是基于現實需求的“利益合作”。
中國恢復進口美國大豆,不是“讓步”,而是既解了美國豆農的燃眉之急,也讓自己拿到了更劃算的貨源,還能制衡巴西的定價權。
而美國愿意在關稅、芯片等領域讓步,也是因為離不開中國這個“大客戶”。
![]()
結語
最后想問大家,你覺得中國這種“多渠道進口、相互制衡”的策略,能長期保障大豆安全嗎?
或者你有什么好辦法,能幫國產大豆突破“地少、成本高、產量低”的困境?
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也別忘了點贊關注。
![]()
信息來源:新浪財經
![]()
信息來源:澎湃新聞
![]()
信息來源:觀察者網
1.新浪財經:《中美貿易談判前景樂觀,引發巴西大豆產業擔憂》2025-10-29
2.澎湃新聞:《中國在本收獲季首次從美國購買大豆,外交部回應》2025-10-29
3.觀察者網:《貝森特:其實我也是豆農,能感到中國拒買之痛》2025-10-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