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離世,作為遺孀,翁帆女士站在送別的隊伍前面,一臉凄然,悲傷之色溢于言表。這樣的她,很難讓人想到21年前初嫁丈夫時的模樣。
![]()
出生于1976年的翁帆,在21年前不過是個28歲的離婚女學生,她如何能認識楊振寧,又如何建立兩廂情愿的愛情,大概才是我們更好奇的地方。
楊振寧先生稱:“那是一個只有上帝才會做的安排”,可見,翁帆與楊振寧相識,那才是真正讓一段情緣擁有傳奇的開始。
![]()
1995年,翁帆只有19歲,還是汕頭大學的一名女學生。
正值青春,夢想滿懷,對于學術向往無限,她那時的世界,應該滿是對高級象牙塔的憧憬吧?
![]()
也正因為這樣,當學校召開世界華人物理學大會的時候,翁帆非常積極地做了志愿者,而她在大堂遇到的恰恰就是前來參加大會的楊振寧夫婦。
那時杜致禮女士還在,站在青澀的小姑娘面前,和藹又可親。
![]()
于是,翁帆有了表現的機會。看看那時的照片,齊耳波波頭的她多可愛,又多拘謹?
沒辦法,面對一位諾貝爾得獎者,年輕的大學生如何能不緊張呢?可有杜致禮女士活躍氣氛,他們之間很快變得坦然又輕松了。
![]()
事實上,楊振寧先生回憶那段經歷的時候,是非常滿意翁帆的表現的。包括杜致禮女士,也對這個女學生很滿意,覺得她大方又熱情,而且還有眼力,又有著對學術孜孜以求的追求,如何能不讓人喜歡呢?
![]()
也正是這一次良好的印象,翁帆有機會成為楊振寧夫婦當時所行的極大收獲:哪怕他們分開了,但相互之間還有聯系,這就是其他學生所沒有的待遇了吧?
不過命運這種東西,如果不是到了一定的機緣可能永遠都是兜兜轉轉。翁帆大學畢業之后結了婚,嫁了學術圈之外的商人,而楊振寧與原配妻子過得美好而安詳。
![]()
結婚不久,翁帆離婚了,差不多3年不到的樣子。于情傷中剝離,重回象牙塔,她覺得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她保持著與楊振寧夫婦的聯系。
2004年,28歲的翁帆和楊振寧先生通電話,無意中得知,杜致禮女士已經離世了。9年未見,“三人組”變成了兩人行,這大概就是命運契機的撥動吧?
![]()
與82歲的楊教授談人生,談理想,照顧他的情緒,與他一起出游。兩個人竟然一點隔閡也沒有,重要的是楊先生還找到了杜女士在世時的良好情緒。
這是愛情嗎?可能不純粹,但對年輕的翁帆來說,她心動了,為她理想的愛情,為她學術紡織之下的夢想,她覺得那個比自己大了54歲的老人所帶來的悸動遠比和他人在一起產生的波動更強。
![]()
楊振寧當時談及與翁帆的婚姻時雖然說過:沒有她也會有別人,但這并不是條件寬泛,而是他的日常中真的離不開得力助手。
翁帆何嘗不知道自己嫁給楊振寧是一次“奉獻”,但一個人一輩子的追求各有不同,如果能從楊教授身邊得到他的親自指點,又何嘗不是一種升華。
![]()
就這樣,本是一段初淺的相識,在時隔9年之后變成了夫妻,并且相伴21年各取所需的同時,還慢慢進入到舉案齊眉的狀態。
這看上去很奇怪,但用楊振寧的話來說,他們之間的愛情在多年后才會成為羅曼蒂克,不是因為當時不愛,而是看得人角度不一樣,沒有人愿意相信他們在一起僅僅是彼此舒適的心靈默契。
![]()
據說翁帆與楊先生也生過氣,那就是多年前他們參加一次訪談,也就是楊瀾那次訪談,他公然說:我年齡比翁帆大了太多,在我離開之后,她可以再嫁。
翁帆覺得這不符合愛情中的規則,或許那一刻她覺得楊先生不夠愛她。所以回家之后,她第一次以冷漠回應丈夫。
![]()
但楊振寧沒有生氣,而是非常理性、和藹地與她分析了自己的心理感受:我不是不愛,而是不能太自私,留下你一個人的時候,你也會像我失去妻子之后那樣孤單。
你看,愛情就是這么奇怪,只有心靈上互通了,才會最終懂得彼此內心所缺少的內容。只不過這種愛注定不會是永遠,哪怕是年紀相當的夫妻,最終也同樣是陰陽兩隔。
![]()
如今,楊振寧教授離開了,只剩下翁帆一個人,她的悲傷一如當年楊振寧失去杜致禮,生活上的空虛只是小事件,心理上的孤獨恐怕才是難以接受的現實。
![]()
好在這么多年,楊振寧肯定不止一次對翁帆談及離開之后的種種,她對自己的未來應該已經有所規劃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