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健康報社主辦的“推進基層醫療提質增效 提升慢病管理能力建設——內分泌代謝科體重管理項目”在湖南省長沙市召開交流會。內分泌代謝科肥胖診療聯盟秘書長王瑾、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代謝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侯粲主持了此次會議,多位專家就健康體重管理中心建設、體重反彈、精神心理角度看肥胖以及肥胖與女性生育力等話題進行分享,為肥胖防治提供了“建體系”與“破難題”的雙重思路。
以“身心互作+精準防治”構建肥胖防治新范式
會上,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健康體重管理中心的建設路徑,成為本次會議的亮點之一。該院代謝內分泌科主任李霞在分享中指出,中心的成立并非孤立探索,而是依托醫院“代謝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兩大國家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優勢,以“身心互作”“精準防治”為兩大核心特色,構建起多學科協同的肥胖防治體系。
![]()
“肥胖不是單一科室能解決的問題,必須由內分泌科牽頭,聯動多學科形成合力。”李霞強調,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選擇代謝內分泌科作為牽頭學科,源于其深厚的學科積淀——作為首批國家重點專科、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科室不僅擁有知名專家領銜的團隊,還在糖尿病標準化防控、遺傳代謝病診療等領域積累了成熟經驗,這些經驗可直接遷移至肥胖這一復雜性疾病的系統管理中。例如,科室將糖尿病“基于基因預測風險”的技術手段應用于肥胖分型,探索不同肥胖亞型的精準干預方案,厘清了“肥胖是否都需干預”的行業爭議。
多學科協作是中心的另一大支柱。李霞特別提到精神科的深度參與:“精神心理因素在肥胖發生與減重反彈中至關重要,我們與精神科合作開展近紅外腦功能成像研究,觀察患者對高低熱量食物的腦區反應,為‘身心互作’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營養科、康復科、代謝外科等科室也形成聯動,針對患者飲食、運動、手術干預等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務。
醫院的“人財物”支持為中心建設保駕護航。據悉,中心由院長呂奔擔任主任,兩位副院長分管醫療與信息化,代謝內分泌科牽頭融合多學科資源;診區面積達2000平方米,設有抽血室、心理訪談室等38個功能房間,并配備代謝艙、肝纖維化檢測儀、經顱刺激儀等設備,為精準防治與科研創新提供保障。
“我們的目標是讓患者不僅能科學減重,更能掌握長期維持體重的能力。”李霞表示。
解碼減重反彈難題,探索長期健康體重管理科學路徑
“減重不難,難在不反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李小英教授的這句話,道出了肥胖防治領域的核心痛點。在本次活動中,他結合臨床數據與前沿研究,深入剖析了體重反彈的機制,并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
![]()
李小英首先梳理了當前主流的三大減重方式:生活方式干預(低碳飲食、輕斷食等)、手術、藥物。“無論哪種方式,總熱卡限制是核心。生活方式干預反彈最快,手術反彈幅度最小卻難以普及,藥物則需應對‘停藥即反彈’的困境。”他舉例,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等新型減重藥物雖能實現15%至20%的減重幅度,但停藥后隨訪顯示,患者體重會在數月內反彈。而糖尿病預防研究證實,生活方式干預一旦停止,體重會迅速回升。
針對這一難題,李小英提出四大應對策略:一是“運動維持”,中等強度運動雖難減重,但能有效維持體重,例如利拉魯肽停藥后,堅持運動的患者體重反彈幅度顯著降低;二是“生活方式教育”,尤其在停藥階段,需通過營養師指導控制熱卡攝入(即使每日減少200至300大卡,也能降低反彈風險);三是“藥物策略調整”,如將每周一次的雙受體激動劑改為每兩周一次,仍能維持體重,或長期使用司美格魯肽;四是“聯合用藥保肌肉”,減少肌肉流失。
李小英表示,健康體重管理需通過多學科協作、藥物創新與患者教育,逐步實現“維持肥胖患病率不上升”的基礎目標,最終推動全民代謝健康水平提升。
肥胖亦是“心病”,心理干預打破惡性循環
“很多人不知道,抑郁癥患者的肥胖率是普通人的兩倍,精神分裂癥患者更是肥胖高發人群。”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賀瑩的這句話,揭示了肥胖與精神心理疾病的深層關聯。在賀瑩看來,肥胖與精神健康并非單向影響,而是形成“情緒驅動攝食、肥胖破壞情緒”的惡性循環,需從心理機制入手打破困局。
![]()
賀瑩指出,精神心理疾病可通過三大路徑誘發肥胖:其一,精神壓力導致皮質醇升高,不僅刺激食欲,還會讓人偏愛高油高糖的“垃圾食品”,加劇脂肪儲存;其二,精神困擾引發行為改變,如抑郁癥患者的久坐不動、睡眠紊亂,或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躁狂期的“多飲多食”,均會打破能量平衡;其三,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郁藥物多存在增加代謝綜合征的風險,可能導致食欲亢進、代謝降低,進而引起體重增長。
反之,肥胖也會反向傷害精神健康。從生物層面看,肥胖引發的神經炎癥會損傷大腦灰質體積,破壞犒賞系統與認知功能,讓人更依賴高糖食物獲取愉悅感;從社會層面看,肥胖人群常被貼上“自制力差”“不自律”的標簽,求職、社交受挫,青少年群體可能遭遇校園霸凌,這些均會加劇焦慮、抑郁情緒;而減重失敗帶來的自我否定,更會讓情緒障礙陷入“惡性循環”。
針對這一困境,賀瑩提出“身心協同”的干預方案。首先是精準的心理評估,涵蓋焦慮抑郁、進食模式、睡眠質量、自尊水平、社會支持系統等多個維度。
干預層面,生活節律管理是核心。賀瑩推薦“人際社會節奏療法”,通過規律起床、固定三餐、提前預案聚餐場景,減少意外暴食;認知行為療法與正念療法則能幫助患者區分“本能進食”與“情緒進食”。此外,經顱磁刺激、針灸等物理治療,也可輔助降低食欲,為減重助力。
個體化管理平衡“減重”與“生育窗口期”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陳建林的分享,聚焦肥胖對女性生殖健康的“全方位沖擊”,以及如何在減重與生育窗口期之間找到平衡。
![]()
陳建林表示,肥胖對生育力的影響,貫穿“種子—土壤—環境”全鏈條:對“種子”(卵母細胞),肥胖會導致線粒體功能受損、表觀遺傳改變,降低卵子數量與質量;對“土壤”(子宮內膜),會破壞蛻膜化過程,降低胚胎著床率;對“環境”(內分泌),會引發胰島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癥,導致排卵異常——身體質量指數越高,懷孕機會越少,超重女性生育率下降8%,肥胖女性則下降18%。
更值得警惕的是“母源性肥胖”對后代的影響。陳建林解釋,根據“發育起源的健康與疾病學說”,母親肥胖會通過胎盤影響胎兒,增加子代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影響孫輩健康。
在輔助生殖領域,肥胖帶來的影響更為具體:促排卵藥物用量增加30%以上,成熟卵子數量減少,試管成功率下降,流產率升高,妊娠糖尿病、高血壓風險翻倍。但陳建林強調:“強制減重”并非最優解——“37歲的女性,卵巢功能每半年就會下降,若讓她減重1年再做試管,可能錯過最佳生育期。”
為此,生殖醫學中心與代謝內分泌科協作,制定“個體化減重目標”:針對備孕女性,6個月內減重5%至10%即可,重點改善代謝指標而非追求“苗條體型”;藥物選擇上,優先使用代謝時間短的利拉魯肽(停藥1個月可妊娠),避免影響胎兒;建立“多囊卵巢綜合征”“減重備孕”患者群,由醫生負責答疑。
在隨后的討論環節,與會專家還就健康體重管理方面各自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會上,內分泌代謝科肥胖診療聯盟公布了第7批成員單位名單,15家新的成員單位加入,不僅壯大了聯盟的力量,也為全國肥胖防治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附件:第7批15家聯盟成員單位名單
![]()
![]()
文:嚴少衛
編輯:牛煜輝
審核:王小雪 劉陽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