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代史,個體的成就往往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踩中時代風口意味著乘上巨大的上升氣流,能以遠超平常的速度實現財富與事業的躍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下海潮”便是如此,無數個像柳傳志、張瑞敏憑借膽識與魄力“下海”創辦聯想、海爾,他們抓住的是商品稀缺與市場需求爆發的巨大紅利,迅速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
新舊世紀交替,互聯網革命的風口呼嘯而至,無論是杭州創立阿里巴巴的馬云,還是深圳騰訊團隊,他們都并非天生強者,卻精準地踏入了信息時代的洪流,最終鑄就了今日的科技巨頭。
這些鮮活的事例無不印證:在正確的時代趨勢面前,個人努力如同帆船上的風帆,而時代風口則是那股決定航速的強勁東風。它放大努力的價值,重塑競爭規則,甚至能賦予普通人書寫傳奇的非凡可能。
![]()
那普通人怎么樣才能踩上在時代的風口?與其原地等風來,不如自己去找風口。國家都把標準答案公布了,答案就藏在“第十五個五年規劃”里。這類最高層文件,對我們來說,最大價值就是給我們一個確定的未來。
五年規劃,不只是國家發展的藍圖,也跟每個普通人息息相關,無論是個人理財、家庭資產配置,還是大宗消費(如購房、購車),看清大勢都能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想想過去那些在房地產高點上咬牙“上車”的家庭,很多并非不努力,而是沒能看清一個關鍵信號: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早已鮮明地提出“房住不炒”。
回頭看,每一個五年規劃都像一根精準的“指揮棒”,它指向哪里,資金、技術和人才就涌向哪里,生生把一個個新行業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十二五”提出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之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巨頭崛起,改變了全球汽車產業格局。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數字中國”建設,催生了無數科技公司和新的商業模式。還為一批網紅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臺。
李佳琦本來是南昌一家商場歐萊雅專柜的普通美容顧問,抓住了直播電商這個從“數字中國”土壤中生長出的全新商業模式,在抖音、淘寶等平臺上實現了爆發。小楊哥從最初創作無厘頭、搞笑整蠱的短視頻開始,精準抓住了普通用戶的娛樂需求。在積累巨量粉絲后,他們轉型矩陣直播帶貨,成立“三只羊網絡”,將個人IP公司化、機構化運營。
而“十四五”規劃聚焦于科技自立自強,大力發展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術;并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我們今天看到的國產芯片攻堅、ChatGPT引發的AI熱潮、數字經濟成為就業新引擎,無一不在規劃的藍圖之內。
所以說關注五年規劃,就是在解讀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最權威的“發展密碼”。讀懂它,我們就能更好地順勢而為。
![]()
回看70多年前,中國人均年收入還不到50塊;到2023年,這個數字已經跳到了39218元。收入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后都有“五年規劃”的影子。特別是在上世紀80年代的第五個和第六個五年規劃期間,那是一個“膽子有多大,機會就有多大”的年代。
對于普通年輕人來說,找工作幾乎是“挑飯碗”的狀態。那時,國家正從計劃經濟轉向商品經濟,百業待興。到處都缺人。許多工廠和單位,父母退休,子女可以直接“頂替”上崗,一份“鐵飯碗”就這樣在家庭內部傳承。
工廠門口常常貼著招工啟事,只要能識字的年輕人,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成為工人,崗位需求遠大于求職人數。在機關、國企,越來越多有闖勁的年輕人選擇停薪留職,“下海”經商。
![]()
至于發財,當時最典型的路徑就是“倒賣”,也就是利用“價格雙軌制”和信息差賺錢。在價格雙軌制下,同一種商品有計劃內的“平價”和計劃外的“市場價”,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利差。這就催生了“倒爺”這個群體。
一個有門路的人,如果能通過批條子,以“平價”搞到一批鋼材、水泥或者緊俏的彩電、冰箱,再轉手以“市場價”賣出去,一趟下來賺到的錢,可能就是普通工人幾十年的工資。這種巨大的套利空間,讓一部分敢于冒險的人迅速積累了驚人的財富。
在那個通訊基本靠寫信、打電話的年代,不同地區的商品價格可能天差地別。從沿海批發電子表、錄音機,運到內地就能翻幾倍的價格賣出。這種利用地域信息不對稱的“倒賣”,是許多個體戶和商人的第一桶金。
![]()
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商業機會,自媒體博主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倒爺”。用一條有趣的視頻、一篇犀利的文章,收集了你的幾分鐘時間和一個“點贊”。當聚集了海量的注意力和粉絲后,他們就能將這份“聚合起來的注意力”打包賣給廣告主,或者直接將粉絲的信任轉化為購買力。
不過現在的自媒體領域,早已從“藍海”變成了“紅海”。普通人的聲音,很難再被聽到。平臺的流量分配機制越來越傾向于那些已經有穩定粉絲基礎或能持續產出專業內容的“頭部玩家”。
你想到的創意,別人早已做過;你掌握的技能,很多人比你更強。單純的“信息搬運”已經毫無價值,必須要有獨特的視角、深度的加工或個人IP的強魅力,而這恰恰是最難的。
![]()
而現在大環境不好年輕人畢業找不到工作的一抓一大把,躺平的,啃老的數不勝數。企業為了縮減開支裁員,呈現出一個惡性循環,導致普遍都有一種“不想生”的想法。針對這些情況,在“第十五個五年規劃”里就提到咱們普通人未來幾年生活里可能會發生的變化。
過去二十年,很多地方政府的“錢袋子”主要靠賣地。這筆收入被用來修地鐵、建學校、完善各種公共設施,可以說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引擎。之前敢下海、敢借錢、敢買房,就可能發財。但現在,這條老路越來越走不通了。
因為地價高,推高了房價。高房價一方面,加重了老百姓的生活負擔;另一方面,企業也因為用人成本變高而不堪重負,實體經濟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當企業撐不下去、紛紛倒閉時,老百姓就會失業,收入大幅下滑。
這樣一來,大家自然沒錢也沒信心買房了,購房需求萎縮,地就賣不動了,政府的土地收入隨之大幅減少——這就陷入了一個“地價高→企業難、百姓難→需求降→地賣不掉→收入降”的惡性循環。
數據是最直觀的證明:2021年,全國賣地收入高達8.7萬億,占到財政總收入近三分之一;而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已降至4.87萬億,比最高點時縮水了超過四成。
指望靠買房投資發財的老路,真的走不通了。大家得認清現實,至少未來五到十年,閉眼買房都能賺的時代已經翻篇了。如果不是急著安家落戶的真剛需,千萬別再盲目往里沖,不然很可能套牢自己。
![]()
第二個賺錢的路子是出口大量廉價工業品來賺取外匯。比如一件襯衣我們賺1塊錢的加工利潤,做1億件就可以買一架美國的波音飛機,我們憑借龐大的勞動力,通過這種模式積累資本,再用賺來的錢向國外購買更先進的設備和技術。
但現在,這兩條路都遇到了挑戰。國際上,美國高舉貿易保護主義大棒,讓高度依賴外貿的模式充滿不確定性。在國內,長期停留在產業鏈低端,制約了民眾收入的提高;而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又會加劇民生壓力。內外夾擊之下,改變舊的賺錢模式,已經從一個選項,變成了我們唯一的出路。
即將到來的“十五五”規劃,核心有一點就是:舉全國之力發展科技創新驅動的新質生產力。這對我們普通人意味著什么?
過去,生產一件衣服要靠成千上萬的工人在流水線上重復勞作。而現在,一家先進的服裝工廠可能只需要幾十名技術員。從設計、剪裁到縫制、質檢,全程由AI機器人和智能設備包辦。工廠可以24小時運轉。
這背后就是“新質生產力”的縮影。它的本質,就是用科技為我們所有的行業換上一臺全新的、更強大的“引擎”。這讓我們徹底告別過去那種只能靠拼價格、拼加班來競爭的“內卷”模式。
![]()
快遞、網約車、直播這些“新工作”會被國家更正式地認可,但同時也會出臺政策保障這些從業者的權益,比如工傷、社保等。不會再是“野生”狀態。
如果你干的行業快被淘汰了,國家會組織培訓,幫你學新技能轉行,解決“工廠招不到人,但很多人又失業”的矛盾。
一個國家經濟的活力,根本上是靠充足的勞動年齡人口和旺盛的消費需求來驅動的。如果年輕人越來越少,未來工廠會面臨“招工難”,建筑、物流、護理等體力行業將無人可用;更重要的是,繳納養老金、醫保的“貢獻者”會大幅減少,而整個社會的創新和創業活力也會隨之下降。孩子是最大的“消費動力”。
從奶粉、尿布、教育、到未來的住房、汽車,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能拉動幾十個行業的消費。新生兒持續減少,意味著未來的內需市場會不斷萎縮,企業將失去增長空間,經濟這臺“發動機”就會熄火。
認識到問題的嚴峻性,“十五五”必將把鼓勵生育作為核心,很可能推出從懷孕、分娩到孩子成長不同階段的現金補貼。就比如之前推出的生一個娃直接給3600的現金,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多,直接對抗“生不起”的顧慮。
![]()
養育、教育、醫療、住房的壓力,國家都會通過政策幫你分擔一部分。這些政策方向都很好,但落實需要時間和巨大的資金投入。
當前,我國人均GDP已達1.3萬美元,下一步,國家計劃用十年左右時間,將其提升60%,突破2萬美元大關——這正是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到2035年,我國人均水平也能比肩部分歐洲國家。
對于國家規劃,我們無需逐字研讀,但要讀懂其核心指向:“財政和資源重點投入的領域,就是個人發展機會最多的領域。”
芯片、AI、生物醫藥、新能源、衛星WiFi、太空旅行、智慧種田……全是下一波“風口名單”。
咱們普通人現在就兩件事: 1、在這些領域里,找到一個自己能切入的點,深耕技能。 2、把行動力拉滿,別讓機會在你刷手機時溜走。
當然,我們也得清醒看到,現在內外部環境確實不輕松。外面,大國競爭挺激烈,地方沖突不斷,有些國家還老給我們“卡脖子”。
但總的來說,我們心里還是有底的。畢竟,咱們有超大規模的市場,有從螺絲釘到高精尖都難不住的產業鏈,更有無數聰明能干的人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