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第一場“‘十四五’廣東成就”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期間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情況。
![]()
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新聞發言人胡洪介紹,“十四五”時期,全省經濟實力不斷提升,2021—2024年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2萬億、13萬億、14萬億臺階,連續36年位居全國第一。
廣東經濟總量連續跨越
12萬億、13萬億、14萬億臺階
剛剛勝利閉幕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高度評價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胡洪介紹,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東省委、省政府牢記“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殷殷囑托,團結帶領全省人民積極作為、攻堅克難,扎實推進“1310”具體部署,“十四五”各項指標任務順利推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實現良好開局。
堅決扛起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的責任,全省經濟實力不斷提升。2021-2024年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2萬億、13萬億、14萬億臺階,2024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14.16萬億元,連續36年位居全國第一,“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增長4.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35萬億元,連續34年居全國首位。廣東工業門類齊全,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達19.41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達8.14萬億元,均居全國首位。
錨定“一點兩地”全新定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影響力不斷提升,今年“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創新指數躍居全球第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速推進,“軌道上的大灣區”基本形成,跨江跨海通道群初具雛形。“灣區通”工程深入實施,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融合進一步加快。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先后布局建設。
推動科技產業互促雙強,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澎湃。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蟬聯全國榜首,全省研發經費投入、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以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均穩居全國第一。出臺實施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深入推進“璀璨行動”等重大科技工程,持續將1/3以上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培育形成9個萬億級的產業集群,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2200億元、約占全國1/3,數字經濟規模居全國首位,新能源汽車產量361.8萬輛、占全國1/4,工業機器人產量24.7萬臺(套)、占全國43.5%,累計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90家、省級單項冠軍72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89家,均居全國前列。
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動力和活力持續增強。一方面,充分發揮改革“關鍵一招”作用,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創造了60多個“全國第一”;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獲得國務院批復;推動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企業數量、增加值、進出口、稅收等多項指標都穩居全國第一;連續4年獲全國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另一方面,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進出口總額突破9萬億元大關,連續39年位居全國首位,重大外資項目加速推進,前四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達6262.6億元,對外投資合作實現新發展,前四年累計對外實際投資達839.39億美元,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與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30多個港口實現互聯互通,廣東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扎實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增強。深入實施縣域產業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風貌提升、集成式改革創新、社會力量動員五大行動,推動珠三角地區產業向粵東粵西粵北有序轉移,縣城綜合承載力不斷增強,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縣域經濟發展漸入佳境,連續兩年快于全省平均增速。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從2020年的2.49縮小至2024年的2.31。2024年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連續30年居全國首位。
加快建設綠美廣東,綠色發展底色更加亮眼。綠美廣東“六大行動”持續落地,全省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穩居全國第一梯隊,水土保持率升至90.7%,7200公里的萬里碧道貫通山江海。2024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95.8%、創有記錄以來最好水平,149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93.2%,劣Ⅴ類水體全面清零。
持續改善民生社會事業,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更有保障。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過6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一直控制在5.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前四年年均實際增長4.9%,全省社保卡持卡人達1.26億,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全省大中小各級各類學校達3.77萬所,8所高校入選新一輪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九成以上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能夠就讀公辦學校。全省醫療衛生機構達6.61萬家,縣級綜合醫院國家基本標準、推薦標準符合率均達100%,居全國首位,7家醫院入選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前四年累計舉辦群眾體育賽事活動超15000項,成功申辦第十五屆全運會,巴黎奧運會金牌數、獎牌數位居全國第一。
筑牢夯實安全發展基礎,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成功應對超強臺風、特大洪水、特大暴雨等災害事件,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有力維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的和諧穩定。地方儲備糧規模、全社會用電量、天然氣消費量均居全國第一。
“回顧‘十四五’這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廣東的發展基礎進一步堅實,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胡洪表示,展望“十五五”,廣東將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以“南粵兒女心向黨,改革開放走在前”的豪情壯志,堅定不移挑好大梁,全面推進強省建設,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攜手港澳推動大灣區向
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邁進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要求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介紹,廣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攜手港澳推動大灣區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邁進:一是深化與港澳科技產業合作,合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共建32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二是推動粵港澳全方位互聯互通,市場一體化水平持續提升。率先開展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國家級試點,大灣區軌道交通里程超3000公里,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等跨海跨江標志性工程建成通車,大灣區“組合港”“一港通”實現大灣區內地城市全覆蓋,“港車北上”“澳車北上”單牌車突破700萬輛次,聯合港澳發布“灣區標準”262項,超8000名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執業。三是強化重大合作平臺引領,服務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作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試驗平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全面實施分線管理政策,支持澳門適度多元發展的“四新”產業增加值占當地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60%,深圳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吸引的國際知名金融機構超500家,深港國際法務區聚集的法律服務機構超過250家,南沙集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3家、高新技術企業1310家,深圳河套累計打造13個專業化園區、供給超8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研空間,吸引200多個高端科研項目和1.5萬名科研人員,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已建成并交由港方運營。
廣東是海洋大省,大陸海岸線長度全國第一,海域面積全國第二,海島數量全國第三,海洋是廣東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潛力所在、空間所在。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將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作為全省“十大新突破”之一。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介紹,“十四五”以來,廣東省出臺實施了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政策、規劃和法規,大力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持續唱響“海洋牧歌”,“藍色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打造“海上新廣東”取得積極進展:一是海洋經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2024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連續30年位居全國首位。二是海洋科技支撐作用持續增強。全省海洋領域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省實驗室3個、省重點實驗室49個。三是海洋經濟開放水平穩步提高。連續多年舉辦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成功舉辦粵港澳海洋合作發展論壇、深圳國際漁業博覽會、珠海國際海洋智能科技展覽等系列活動。四是海洋綠色發展底色加快夯實。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累計整治修復海岸線超200千米,建有各級涉海自然保護地124個,保護面積達39萬公頃。五是海洋經濟空間格局不斷優化。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部署開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改革試點,高水平規劃建設現代海洋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
胡洪介紹,“十四五”期間,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正是按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全面推進,著重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新,二是產業。創新方面,廣東著力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打造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為引領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建設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在粵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0個,建成近210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儲備入庫中試平臺近500家。產業方面,堅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十四五”期間,全省推動超1萬家工業企業技改數轉,全省集聚全國30%以上低空產業鏈企業,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份額占全球70%,工業級無人機市場份額占全球40%。
改革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也是廣東最鮮明的特色。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龔楨梽介紹,“十四五”以來,廣東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一批戰略戰役性改革和創造型引領型改革,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批改革試點成果和經驗得到復制推廣,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貢獻了廣東智慧,創造了廣東經驗,也書寫了廣東答卷:推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全面完成,“科改企業”“雙百企業”數量全國第一。在全國率先完成現代企業制度地方立法,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全面落實“五統一、一開放”基本要求,加快融入和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入選全國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全面推行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及資產單列管理改革,通過地方立法來構建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制度體系。推動國家出臺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頒布了《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加快廣州、深圳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建設,推進首批縣域營商環境改革試點。扎實有序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累計3批48條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出臺全國首份省級層面應用場景創新政策文件,累計發布應用場景機會清單超20批,創新項目超1300個。
“十四五”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將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結合廣東實際部署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抓住縣域這個發力點,推進強縣促鎮帶村,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朱偉介紹,廣東聚焦產業,著力增強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特別是縣域的內生動力,2022年底至今,省累計安排70.5億元為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注入資本金,15個主平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5%,“十四五”期間累計創建12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4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92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聚焦幫扶,著力建立健全新型幫扶協作機制,在橫向幫扶方面首次實現了對口幫扶協作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市縣兩級全覆蓋,新一輪幫扶開展以來珠三角6市累計投入幫扶協作資金超過162億元,在縱向幫扶方面首次創新安排156家省直機關及有關單位組團對全省57縣(市)及5個重點老區蘇區市轄區進行幫扶,完成重點幫扶任務超1100項、重點幫扶項目超過800個,在教育醫療幫扶方面組織123家高等院所與86個縣(市、區)結對開展百校聯百縣“雙百行動”,73家三甲公立醫院幫扶粵東粵西粵北60個縣(市、區)113家縣級公立醫院,在社會力量幫扶方面深入實施“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建筑業企業結對幫扶等;聚焦民生,著力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持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一群五圈”城鎮化發展格局不斷優化,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5.91%,保持全國各省(區)首位;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1,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來源:南方雜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