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克雷奇的凜冽交鋒,到吉隆坡的暗流涌動,中美談判桌上,變了的是籌碼與姿態,不變的是大國博弈的永恒邏輯。
![]()
目前,美國華盛頓一架專機已經啟航,目的地是吉隆坡。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與貿易代表格里爾的這次行程,籠罩在緊迫的氛圍中。
本周末(10月26日至27日),中美官員將在馬來西亞舉行關鍵會談,核心議題直指中方近期升級的稀土出口管制。
動身前,貝森特通過福克斯商業新聞網放出“丑話”,稱中方的稀土許可制度“既不可行,也不可接受”,并威脅“所有選項都在考慮范圍內”。
![]()
然而,同一時間,特朗普總統卻輕描淡寫地將稀土問題稱為“一次干擾”,試圖表明美國頂得住。
這種矛盾表態,暴露了美方團隊內部的策略分歧,也為本就充滿變數的談判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回顧近年來中美交鋒,一個清晰的演變軌跡浮現出來。
猶記安克雷奇會談,當中方代表直言“你們沒有資格說從實力地位出發與中國談話”時,世界已然窺見一個更加自信、從容的中國。
彼時,中方以明確的紅線思維,打破了美方預設的施壓劇本。
對比今日,在稀土牌打出后,中方展現出的是另一種定力。
商務部發言人何詠前重申,中方對于相互尊重基礎上的平等磋商一直持開放態度。
![]()
這種開放,建立在清晰的底線之上。
反觀美方,其談判訴求正從追求“結構性改變”降格為尋求“臨時緩解”。
格里爾坦言,希望找到“非敏感商品貿易”領域的平衡,并強調美方不希望與中國“脫鉤”。
從現實情況來看,此輪美方的關稅等等威脅,基本就是為了月底中美雙方在APEC的峰會積累談判籌碼。
從追求壓倒性勝利,到渴望達成臨時協議,美方姿態的調整,折射出其戰略威懾效力的衰減。
談判桌上,真正的力量來源于籌碼的重量。
這一次,稀土成為了焦點。
特朗普曾揚言“一年后美國將有好多稀土,多到用不完”。
![]()
然而,現實是,美國乃至其西方盟友要建立起獨立、完整的稀土供應鏈,樂觀估計也需5到10年。
但美國當下的困境,卻無法等待。
當然,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被明確界定為“符合國際通行做法”。這是一種基于規則的反制,打的正是美方在高科技領域對華“脫鉤斷鏈”戰略的七寸。
與此同時,中方貿易結構的多元化降低了我們對美國這一市場的依賴。
這意味著,中方在談判中擁有了更強的韌性和更大的回旋空間。
特朗普引以為傲的“交易藝術”,在與中國這樣體量的對手博弈時,其局限性暴露無遺。
一方面,美方團隊釋放混亂信號。財長與貿易代表展示強硬,總統本人卻時而發出100%關稅威脅,時而又安撫市場“不用擔心中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種內部步調不一,削弱了其談判可信度。
![]()
另一方面,美方的反制工具庫漸顯拮據。
從威脅斷供航空發動機,到考慮限制軟件出口,甚至傳出要停止進口中國“地溝油”(廢棄食用油),這些措施或因自傷太重難以執行,或因規模有限無關痛癢。
很顯然,當美國處于優勢時,商人思維或可使其獲利;
但在均勢乃至劣勢下,仍固守此道,面對的是一個深知自身節奏、不為短期訛詐所動的對手,其結果注定是被動的。
吉隆坡會談,乃至之后可能舉行的APEC中美會晤,恐怕難以達成一勞永逸的終極協議,更可能開啟一個 “持久博弈” 的新階段。
短期內,雙方或能基于現實利益達成某種臨時安排。
例如,美方以降低部分關稅、放寬某些出口限制,換取中方在稀土出口上的一定松綁。
這更有可能將是雙方在11月1日關稅大限和APEC峰會前,基于各自利益做出的務實選擇。
![]()
從長遠看,博弈將持續下去,但形式和邊界將發生變化。
科技競爭、供應鏈調整、區域影響力爭奪將成為常態。然而,經濟上的相互依存與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需求,構成了沖突的“天花板”。
最終,一個多極化的世界正在談判桌前被定義。
吉隆坡的會談,不僅是關于稀土和關稅的爭執,更是新舊力量如何尋找共存新規則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定力、智慧與長遠戰略,將比任何臨場的談判技巧都更為重要。
中美談判前,美國財長放下的不是什么丑話,而是因為沒有底氣的自我打氣,但很顯然,這種方式,起不到任何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