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中新社記者走進中國多家核聚變研究院所和企業,大家最關心的兩個問題來了:“人造太陽”的第一盞燈到底什么時候能點亮?距離它商業化應用,我們還需要等幾年?其實,答案可能比我們想象中要近。
![]()
技術難關正在被逐個攻破
想讓核聚變持續發生,難度到底有多大?用“磁場籠子”把上億度的等離子體“關”起來,光聽著就像天方夜譚。但中國科學家不僅做到了,還在不斷延長這個“關押”時間。
在四川的中國核聚變博物館里,“中國環流三號”的中心柱靜靜陳列著。這個最重的單體部件,可是承擔著國內規模最大核聚變裝置的核心使命。
![]()
今年5月,這臺裝置一下子實現了三個關鍵指標:等離子體電流達到100萬安培,離子溫度突破1億攝氏度,還能在高約束模式下穩定運行。更重要的是,聚變三乘積達到了10的20次方量級,這個數字直接創下了中國聚變裝置運行的新紀錄。
這里要解釋下,聚變三乘積到底是什么?說白了,就是等離子體的密度、溫度,再乘以它被約束住的時間。只有這個數值夠高,聚變反應才能進入“自持燃燒”狀態。反應自己產生的能量,就夠維持后續反應了,不用再靠外部一直加熱。這一步特別關鍵,是聚變從實驗室真正往發電站邁進的核心門檻。
![]()
在河北廊坊的新奧能源研究院,還有條不一樣的技術路線,“玄龍-50U”裝置。它是個球形環結構,中間藏著個特殊“燃燒爐”,用的是氫硼燃料。今年4月,這臺裝置還創下了紀錄,實現了國際上首次百萬安培氫硼等離子體放電。
氫硼聚變的優勢很突出,它反應不會產生中子,這就意味著幾乎沒有放射性污染,而且氫和硼的來源都很豐富。雖然它需要的溫度更高,得達到太陽核心溫度的200倍,但一旦突破這個難關,商業化的前景會更廣闊。
![]()
工程難題正在被逐一解決
核聚變能產生巨大的能量,但怎么把這些能量安全又高效地導出來,再轉化成電能?
10月中旬,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傳來好消息,他們搞定了一套研究聚變能量導出的“硬核裝備”,專門測液態金屬和氦氣的熱工性能。這套系統本事不小:液態金屬臺架能扛住4特斯拉強磁場和550℃高溫,參數跟真實聚變堆芯看齊;氦氣臺架更猛,12兆帕高壓加500℃寬溫域都能穩定干活,妥妥的工程級實力。
![]()
更讓人提氣的是,三項關鍵設備都實現了國產化創新。自主研發的電磁軸承氦氣主風機,轉子是“懸空”運行的,一點磨損都沒有。還集成了高效又緊湊的印刷電路板式換熱器。關鍵閥門用了金屬波紋管密封技術,系統漏率低到幾乎可以忽略。聚變從原材料到產品,我們自己能全鏈條供應,再也不用依賴外部了。
材料問題也特別關鍵,上億度的高溫能讓絕大多數材料瞬間融化。托卡馬克靠磁場讓等離子體懸浮,不接觸容器壁,但第一壁材料還是得承受極端熱負荷和高能粒子轟擊。
![]()
真空室用雙層耐輻照不銹鋼,中間抽真空當保溫層,外層還加了冷屏。這樣既能阻止內部上億度高溫的能量往外跑,又能幫外部磁體線圈維持零下269攝氏度的低溫,好觸發超導效應。
在安徽合肥,BEST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的建設也在提速。今年10月,重達400余噸的杜瓦底座成功安裝就位,落位位置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內。這個底座將承載總重約6700噸的主機,是整個裝置的基礎。BEST預計兩年后建成,將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實現聚變能發電演示。到2030年,有望通過核聚變點亮第一盞燈。
![]()
中國正在改寫聚變版圖
回頭看中國核聚變研究的歷史,起步不算早。上世紀60年代,四川樂山成立了585所,專門研制“環流”系列常規導體托卡馬克裝置。到了80年代初,等離子體所拿到蘇聯T-7裝置的核心部件,把它改造升級成了HT-7。進入21世紀,HT-7裝置的放電脈寬做到了400秒,還刷新了當時的世界紀錄。
真正的跨越,是在EAST裝置建成之后。2006年投入運行以來,這臺全球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累計完成了超過15萬次等離子體運行實驗。從60秒到100秒,再到400秒,直到今年1月的1066秒,每一次突破,都代表著我們技術能力的提升。
![]()
在國際合作中,中國的表現也很搶眼。作為ITER計劃的七方成員之一,中國承擔了近75%分配給我們的研發任務。今年,我們如期交付了多個大型裝備部件,還提前完成了兩項核心設備的安裝任務。
隨著民營企業的加入,也讓中國聚變研發有了新格局。新奧集團2018年開始布局聚變技術,2022年確定了球形環氫硼聚變路線。短短幾年時間,就從沒有一個聚變技術人員,發展到組建起近300人的研發團隊,建成了“玄龍-50”,后來又升級成“玄龍-50U”,現在整體參數國際領先的“和龍”裝置也在建設中。
![]()
聚變能被喊成“終極能源”,不是沒有道理的。從一升海水里提取的氘,聚變釋放的能量能頂300升汽油燒,燃料幾乎取之不盡,反應時又干凈安全,還不會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簡直是能源里的理想型。
不過難度大到國際上都傳“聚變永遠還有50年”。現在,中國科學家們正用實際行動打破這個“魔咒”,“人造太陽”的光芒離我們越來越近,這束光,會不會比我們所有人期待的,還要更早照亮生活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