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氧層空洞,各位有印象吧?
小時候的電視、課本上天天說,跟世界末日似得,結果現在怎么感覺好像沒人提了。。。
前幾天我還專門搜了一下,網上啥說法都有。
有人說其實這空洞每年都有,很正常;還有人說,這壓根就是發達國家為了限制咱們發展搞出來的陰謀,美國人太壞了。
![]()
但事實嘛,其實都不是。
正確答案是,臭氧層空洞這事兒,快被咱們人類自個兒給修好了。。。
我當時看到這個結論也懵了,不是說威脅全人類嘛,結果就這?
不過深扒了一下才發現,這事兒其實也挺傳奇的,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為了同一個目標,團結一致辦成的大事。

至于具體怎么個事兒,那得從上世紀40年代說起。
當時有個帶發明家,托馬斯·米基利。
這名字你可能沒聽過,但這人的純度極高,他可能是全世界間接殺人最多的單體碳基生物,憑借一己之力拉低1.7億美國人的平均智商,一個真正捅破了天的人,被稱為史上最邪惡的科學家。
如果說人類歷史上最能闖禍的人是誰,那這哥們必定榜上有名。因為他有倆極品發明,一個是含鉛汽油,另一個就是氟利昂。
![]()
在氟利昂之前,冰箱空調用的制冷劑是氨氣和二氧化硫。一個有毒易燃易爆,一個劇毒強腐蝕性,家里安空調就跟安個炸彈似的,一旦漏了爆了人就沒了。
但氟利昂這玩意兒,簡直堪稱神品。因為無毒、不燃、無腐蝕性、化學性質穩定得一批,還好壓縮易揮發,所以不管是空調冰箱香水發膠,還是洗滌劑滅火劑發泡劑,反正只要能用溶劑你就可勁造就完了。
為了證明它有多安全,米基利在新聞發布會上,甚至當眾吸了一口氟利昂,頂級過肺以后緩緩吐出,吹滅了一根蠟燭。
這一下,氟利昂直接封神,成了現代工業的液體基建了。
![]()
東西很牛逼,但在全世界爽了40年后,有人發現不對勁了。
1973年,一個叫馬里奧·莫利納的墨西哥化學家,和他導師出于純粹的好奇,開始研究一個問題:咱們噴了這么多化學性質如此穩定的氟利昂,最后都跑哪兒去了?
他們通過計算,提出了一個假說:這玩意兒看著穩定,但要是飄到幾萬米高空的平流層,被太陽紫外線一頓猛削,可能會斷裂,釋放出自由的氯原子。
![]()
而這個氯原子,一旦對位到臭氧,就會直接暴殺。
因為每一個氯原子,都可以搶走臭氧(O?)的一個氧原子,變成一個不穩定的“氯氧自由基”和一個氧分子(O?)。然后這個氯氧自由基又會和氧原子反應,把自己變回氯原子,再去禍害下一個。
![]()
這直接鏈式反應了,要是完全理想情況,那理論上一個氟利昂分子,就能把整個臭氧層給滅了。
![]()
當時這論文一出來,立馬遭到了從化工廠到家電廠的全行業圍攻謾罵,廠商和廠商支援的機構、媒體都說是,氟利昂分子太重了,怎么可能飄到大氣層去,造謠是吧!
當然咱現在看也能理解,畢竟你這論文是奔著砸人家飯碗去的,不跨州干你都算好了。
但玩歸玩鬧歸鬧,現實不跟你開玩笑。
氟利昂這東西,在大氣層里能待40年以上。人類從40年代開始爽,到了80年代,“福報”來了。
1985年,英國南極科考隊,用氣象氣球一測,豪家伙,南極上空的臭氧含量,比正常值低了整整7成!
![]()
這報告一發,NASA也趕緊調自家的衛星數據來看,結果也呆住了。他們發現,南極上空真的有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面積比整個美國國土還大!
那為啥之前沒發現呢?因為這個洞實在太大了,衛星數據傳回來,臭氧濃度低得超出了正常范圍。NASA的電腦覺得這數據不合理,就把這當成儀器誤差自動刪了。。。
雖然NASA內部在1984年也有吹哨人發現了這個事,但直到1985年英國人的論文發表出來,再加上NASA恢復出的異常數據,以及和日本歐洲的衛星數據對完賬,大家才真正意識到:媽耶,天塌了,塌十年了。
![]()
這下完犢子,全世界開始真正害怕了。
因為臭氧層能吸收掉太陽光里全部的UV-C和絕大部分的UV-B,前者是最致命的紫外線,后者是導致皮膚癌和白內障的主要原因,還會破壞植物的葉綠素,影響光合作用。據分析,平流層臭氧減少1%,全球白內障的發病率將增加0.6%到0.8%,臭氧濃度下降10%,非惡性皮膚癌的發病率就將增加26%。
更要命的是,UV-B這玩意自帶穿透,別說動植物,人家還能直接穿到海里暴殺浮游生物和藻類,這會導致整個地球生態的崩潰。
實際上,地球上出現臭氧層是6億年前的事,而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發生在5.3億年前。
換句話說,要臭氧層沒了,那整個地球都直接重開了。。。
![]()
所以這下,全世界都慌了。之前那幾個被罵得狗血淋頭的科學家,一夜之間成了吹哨人,還在1995年拿了諾貝爾化學獎。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還有得過皮膚癌的美國總統里根,都開始牽頭呼吁全球禁用氟利昂。
于是在1987年,人類商定了一項被載入史冊的協議——《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這份協議在全球范圍內,開始逐步限制、淘汰那些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
![]()
它最牛逼的地方在于,這個協議是真為了干事兒的,所以就不像有些環保協議一樣一刀切,為一個發達國家的目標來卡死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
《蒙特利爾議定書》開創性地規定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承擔不同的義務,發達國家被要求在1996年前基本停產,而發展中國家則有更長的緩沖期,并且還能獲得相關技術和資金支持,來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替代。
于是這也讓《蒙特利爾議定書》成了有史以來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獲得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普遍批準的條約。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稱它為“迄今為止唯一最成功的國際協議”。
![]()
而且這個協議的愿景,還真就被全世界所有國家一起實現了。
在多邊基金的資金和技術援助下,發展中國家成功地淘汰了大部分氟利昂類化學物質。從2024年,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也都開始凍結消費氫氟碳化物(不破壞臭氧層,但強溫室效應),并在后續年份逐步削減。
![]()
而咱們中國,早在2007年,提前兩年半全面停止了氟利昂的生產和進口,印度也緊隨其后在2010年全面禁止了氟利昂生產和消費。
![]()
當然了,治病如抽絲。因為氟利昂的壽命太長,雖然人類從90年代開始減排,但臭氧層真正開始恢復還是要晚一些時間。
2000年,臭氧層空洞達到3000萬平方公里的最大值,差不多是中國加俄羅斯的面積總和,從那以后,好消息也開始慢慢傳來。
根據聯合國每四年發布一次的評估報告,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總濃度正在穩步下降。臭氧層開始以每十年1%-3%的速度緩慢恢復。最新的預測是,等到2066年左右,南極臭氧層空洞就能基本恢復到1980年的水平。
當然,這個過程也會有反復。由于臭氧洞的大小還受到季節性影響,每年南極的9、10月份反應會加劇,洞就會暫時變大,再加上火山噴發、厄爾尼諾等因素,恢復之路還是相對曲折的。
![]()
不過因為大的趨勢嘛,已經不可逆轉了,所以現在的新聞報道也就慢慢變少了。
但要是沒有當年那個協議和人類的共同努力,到本世紀中葉,地球表面的紫外線輻射強度,將是現在的兩倍以上。那咱現在要擔心的可就不是996啥的了,而是出門會不會被曬瞎。
總而言之,臭氧層空洞不是陰謀論,它很重要。
但我們現在之所以不再擔心,是因為幾十年前,有一群敢于指出問題的科學家,以及一群有遠見的政治家,和愿意承擔責任的每一個地球人,共同打贏了這場地球保衛戰。
而這個被我們漸漸遺忘的消息,其實是人類文明長河里,第一次因為理性與合作團結起來造就的,一座值得被銘記的豐碑。
撰文:納西
編輯:江江 & 面線
美編: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科普中國: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現在怎么樣了?
世界氣象組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臭氧層確實有望長期恢復
SciTechDaily:Healing Ozone Layer Could Trigger 40% More Global Warming
UNenvironment programme:About Montreal Protocol
How one Nature paper in 1985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ozone hole.
Scientists observe first signs of healing in the Antarctic ozone layer
RealClimate: What did NASA know? and when did they know it?
中國科技網:40年前南極“空洞”的發現拯救了地球
NASA,虎嗅、知乎、36氪等,部分圖源網絡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