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工作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張建軍,2025年6月滿60歲正式退休。從1982年12月參加工作到退休,他累計繳費年限足足42年7個月,拿到臨時養老金核定表時,既欣喜于“終于能歇一歇”,又好奇:“工齡這么長,養老金到底咋算出來的?”今天咱就順著他的核定表,把養老金計算“掰碎了”講明白。
一、張師傅的退休“基本盤”
張師傅1982年12月參保,2025年6月退休,繳費年限42年7個月,其中還有十多年“視同繳費年限;個人賬戶:一輩子參保繳費攢下179827.8元,這是自己的“養老小金庫”;退休年齡與計發月數:60歲退休,對應養老金計發月數139個月繳費水平:平均繳費指數(數值越高,說明繳費水平比當地平均工資越“高出一截”);當地基準:2025年養老金計發基數7678元(反映濟南當年社會平均工資水平)。二、養老金的“三駕馬車”咋跑?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三部分組成。張師傅有42年工齡(含視同繳費),所以三部分都有份~
![]()
1. 基礎養老金:保基本,看“長繳多得”這部分是養老金“大頭”,和國家政策、當地工資、個人繳費水平都掛鉤。
公式是「指數化月平均工資 ×(1 + 平均繳費指數)÷ 2 × 繳費年限 × 1%」。
代入張師傅的數據: 9120.91 ×(1 + 1.227)÷ 2 ×42.58 ×1% =3640.36元——這部分直接體現“長繳多得、多繳多得”,工齡越久、繳費水平越高,領得越多。
2. 個人賬戶養老金:“自己存的錢,按月花”年輕時自己繳的錢,全進個人賬戶,退休后按“計發月數”分月發。
公式:個人賬戶養老金 = 個人賬戶儲存額 ÷ 計發月數。
張師傅的賬戶存了179827.8元,60歲對應計發月數139個月,所以:
179827.8 ÷ 139 =1293.73 元
3. 過渡性養老金:照顧“歷史貢獻”的“中人福利”張師傅1982年參保,那時很多地方還沒建個人賬戶,他的工齡里有“視同繳費”部分(國家認可的連續工齡)。過渡性養老金就是對這部分“歷史貢獻”的補償。
公式:過渡性養老金 = 指數化月平均工資 × 過渡性養老金計算年限 × 過渡系數。
張師傅的過渡性養老金計算年限是13.08年,濟南過渡系數是1.3%,所以:9420.91 × 13.08 × 1.3% ≈ 1601.93 元
三、三部分相加,每月領多少?
把基礎、個人賬戶、過渡性養老金加起來:
3640.36 + 1293.73 + 1601.93 =6536.02 元
這就是張師傅每月能拿到的基本養老金!
從張師傅的例子能看出:養老金計算“環環相扣”——工齡越長(繳費年限久)、繳費越多(平均指數高)、個人賬戶存得厚,養老金自然水漲船高;再加上政策對“中人”歷史貢獻的照顧(過渡性養老金),每一位退休職工的養老金,都是自己“參保生涯”的“成績單”。
要是你也快退休,不妨提前查查自己的繳費記錄,心里有底,退休生活更踏實~
祝退休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