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北京的秋日里,既有學者在講臺上把經貿理想像一根尺子量來量去,也有大國代表在外洋的會議室里把條款一項項擺到桌面上。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在藍廳論壇上說了一句簡單又沉重的話:貿易是互利雙贏的,不能把貿易作為武器。話不長,卻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最近幾天堆疊在一起的兩件事——吉隆坡的經貿磋商和故紙堆里重新被立法確立的臺灣光復紀念日。
![]()
先說經貿。10月26日,中美經貿團隊在吉隆坡進行為期兩天的磋商,圍繞海事物流、造船業的301措施、“對等關稅”暫停期、芬太尼相關關稅和執法合作、農產品以及出口管制等問題進行了坦誠而深入的交流,雙方就解決各自關切的安排達成基本共識,并同意繼續敲定細節、履行各自國內批準程序。話語里傳出的,不只是“談成了”的味道,還有一種務實的信號:兩大經濟體在博弈中愿意把互損變成互補,把威脅的邊際收窄到可控的范圍。
林毅夫在現場把視線拉回更廣的視角:貿易應在WTO規則下推進,不能被當成實現單邊利益的工具來犧牲其他國家或地區。這句話不是學術上的口號,而是對現實的判斷。把關稅和出口管制當作外交利器,短期或許能逼出對手的一句退讓或制造國內政治收益,但長遠看,會把全球供應鏈的信任關系削薄,把“互利”的基礎慢慢掰斷。貿易斷裂的代價,最終由誰承擔,歷史會給出明白的賬單。
接下來再說另一件事: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0月24日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今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這既是對歷史的紀念,也是對法理的重申。林毅夫引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歷史文本,提醒那些試圖在法理層面制造混淆的外部勢力:臺灣的歸屬有歷史與法律依據。把紀念制度化,不只是情緒的表達,而是國家敘事與國際法理的雙重確認。
![]()
把這兩條線拉在同一張畫布上看,有趣的地方就出現了。有人把貿易談判當作戰場,有人把臺灣議題當作籌碼。有些國家在推進對華經貿施壓的同時,又在臺灣問題上頻頻表態,意圖把地緣政治與經貿摩擦捆綁在一起。林毅夫直言,不能把貿易作為武器;同樣,歷史事實和法理不能被任意改寫成政治工具。兩件事的交織提醒著一個基本原則:任何把國家間關系簡化為零和博弈的做法,最終都會把各方拖入更深的泥淖。
當下的輿論很容易被戲碼牽著走:一次會談被放大成“解凍的序曲”,一次紀念被解讀為“政治信號”。但事實往往更冷靜也更復雜。吉隆坡的“基本共識”需要走完各自的國內程序,需要把“安排”變為條款與執行;臺灣光復紀念日的設立,則是在國家敘事與世界法理之間做出清晰的表述。無論是談判桌上的那句“達成基本共識”,還是法律文件里那份年代久遠的宣言,都不是可以隨意被輿論壓縮成單行本的公關事件。
這些條文、這些紀念,對我有多大關系?關系在于日常的平靜能否延續。若把貿易當武器,制造關稅威脅,那些原本互為市場和供應鏈的國家會選擇各自為政,成本與風險最終落在普通消費者和企業頭上。而若把歷史當棋子,任由外力挑撥,臺海的穩定就會被無謂消耗。林毅夫提醒的,是一種理性的外交想象:尊重規則、基于事實交涉、不要用他國的痛點來做短期的籌碼。
![]()
當然,現實不是理想,外部的攪動與國內的期待都會給政策帶來壓力。中美之間的每一場對話,都發生在多重考量之下:經濟利益、國家安全、選舉政治、國際影響力。把談判的碎片讀成因果終局,是對外交復雜性的誤讀。相反,把紀念的儀式讀成情緒宣泄,是對歷史與法理的不敬。在這兩個戰線上,中國選擇了冷靜與堅持:在經貿上推動規則化、法治化;在臺海問題上以歷史與法律為準繩,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
讀完這一連串新聞,不妨放慢呼吸:貿易是橋,不應變成武器;歷史不是籌碼,不應被人隨意移動。國與國之間的互動,既有利益的算計,也有原則的底線。林毅夫在藍廳論壇上說的那些話,既是對學界的提醒,也是對政界的敦促。愿在嘈雜的輿論場里,多一點規則意識,少一點即興的政治表演;愿在紀念的聲浪背后,更多的是對歷史的尊重與對和平的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