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小S佩戴黑色愛心項鏈亮相金鐘獎,平靜道出其中封存著姐姐大S的骨灰。這項由具俊曄設計制作的飾品,本是最私密的悼念,卻意外掀起倫理與法律的巨大波瀾。在這條小小的項鏈背后,是現代生死觀與傳統殯葬倫理的激烈碰撞。
![]()
#### 私人哀悼的公共困境
小S選擇將姐姐的骨灰制成項鏈隨身佩戴,這種源于西方“骨灰珠寶”(Cremation Jewelry)的紀念方式,在東亞文化中顯得格外突兀。當最私人的哀悼方式進入公共視野,就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社會倫理的審視。
支持者認為,哀悼本就是個性的表達,骨灰項鏈讓逝者以最親密的方式繼續“參與”生者的生活,是情感延續的創新。但反對聲音同樣強烈——在重視“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中,這種處理方式不僅破壞了遺體的完整性,更被視為對死者的不敬。
#### 分配邏輯的情感爭議
更具爭議的是網傳的分配名單:姐妹團成員人手一條,而大S的親生母親、年幼子女卻不在其中。這種“閨蜜優先于至親”的分配邏輯,沖擊著中國人最根本的親屬倫理。即便在現代社會,血緣仍被視為最牢固的情感紐帶,打破這一秩序必然引發質疑。
更微妙的是法律層面的風險。根據臺灣《殯葬管理條例》,骨灰屬于“遺骸”,私自分裝可能面臨高額罰款。而大S子女的監護權歸汪小菲,他們未參與決策的事實,讓這場充滿儀式感的悼念活動蒙上了法律陰影。
![]()
#### 文化沖突中的代際對話
這場爭議本質上是不同生死觀的對話。年輕一代更傾向于將死亡視為生命的自然部分,追求個性化的告別方式;而老一輩仍堅守傳統的殯葬禮儀,認為那是對生命最后的尊重。
具俊曄通過友人透露“項鏈為臨時紀念,未來骨灰將封存雕像基座”的說法,試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點。但這種妥協能否平息爭議,仍是個未知數。
#### 傷痛背后的復雜人性
小S在頒獎禮上落淚緬懷,轉眼在慶功宴開懷大笑,這種情緒反差被部分人指責為“表演”。然而,悲傷本就千姿百態,沒有人能永遠沉浸在哀痛中。對逝者最好的紀念,或許正是努力繼續生活。
具俊曄被質疑“生前未盡陪伴之責,死后高調紀念”,這種批評指向了悼念活動中最敏感的議題——誰有資格以何種方式紀念逝者?當哀悼與遺產分配等現實問題交織在一起,情感的真摯性難免受到質疑。
####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大S骨灰項鏈事件,如同一個時代的隱喻:我們正在經歷從統一的殯葬儀式向個性化告別方式的轉變。這個過程必然伴隨著不解與沖突,但也孕育著新的可能性。
![]()
臺媒的評論或許最為中肯:“傷痛未愈,但活人需繼續前行。”無論是傳統的土葬還是現代的骨灰珠寶,其本質都是生者對逝者的懷念,都是人類面對死亡時的情感寄托。
在這個意義上,重要的不是選擇何種紀念方式,而是在追憶逝者的同時,不忘關懷身邊的生者。當爭議平息,我們或許能夠明白:對逝者最好的紀念,不是固守某種形式,而是尊重每個悲傷的靈魂選擇自己告別的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