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一篇只有96個字的文章,如果每一個字都讀同一個音,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可能你會說,這怎么可能寫成文章呢?如果通篇都是一個讀音,那不成了一段毫無意義的噪音了嗎?然而,在中國近代史上,還真就有一位曠世奇才,寫下了這樣一篇“神作”。
這篇文章不僅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邏輯清晰,而且意蘊深遠。只不過,想要把它順利地讀出來,那可比登天還難。據說,你要是能一口氣把它讀順了,那你絕對是個語言天才。
![]()
九十六字“神文”,究竟是何方神圣?
這篇文章名為 《施氏食獅史》,全文連同標題在內,共有96個漢字(關于字數,流傳版本略有差異,96字為最常見說法),每一個字在普通話里的讀音都是 “shi”。
不信?請看原文: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氏時時適市視獅。
十時,適十獅適市。
是時,適施氏適市。
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
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
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尸。
食時,始識是十獅尸,實十石獅尸。
試釋是事。
![]()
怎么樣?是不是看得頭都大了?通篇的“施、石、十、是、時、氏……”乍一看簡直就像亂碼。
這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大概意思是這樣的:
有一間石頭屋子里,住著一位姓施的詩人。他有個特別的愛好,就是喜歡吃獅子,并且發誓一定要吃掉十頭獅子。于是,這位施先生就經常跑到市場上去看有沒有獅子賣。有一天上午十點鐘,正好有十頭獅子被運到了市場上。也就在這個時候,施先生也正好來到了市場。他看到這十頭獅子,仗著自己箭術高超,用弓箭把這十頭獅子全都射死了。然后,他把這十頭獅子的尸體運回了自己的石頭屋子。可他發現石頭屋子里很潮濕,于是他讓仆人把石室擦干凈。石室擦干凈后,他才開始準備品嘗這十頭獅子。但就在他吃的時候,才驚覺,這哪里是什么獅子肉啊,原來只是十具石頭做的獅子。請問誰能解釋解釋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
你看,短短96個字,人物(施氏)、地點(石室、市)、事件(想吃獅子、買獅子、殺獅子、發現是石頭獅子),起因、經過、結果一應俱全,甚至結尾還帶了個小小的反轉和疑問,簡直就像一個微型劇本。
寫出這篇奇文的人,自然也不是等閑之輩。他就是被后人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先生。
提起趙元任,那可真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
他出生于1892年,從小就是個神童,語言天賦更是點滿了。據說他能輕松掌握三十多種方言,精通多國語言。
![]()
在清華大學任教時,他能模仿中國各地方言,惟妙惟肖,讓在場的學生都以為見到了自己的“老鄉”。除了是語言學家,他還是個音樂家、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是個不折不扣的通才、鬼才。
一聲“shi”貫全文,天才的朗讀挑戰
我們前面說了,這篇文章所有字都讀“shi”,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的讀音就完全一樣。漢語的魅力就在于,我們有聲調。同一個音節,配上不同的聲調,意思就千差萬別了。
普通話里有四個基本聲調: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聲(三聲)和去聲(四聲)。
《施氏食獅史》正是利用了這一點,通過聲調的變換來區分字義 。比如文章開頭第一句:“石室詩士施氏”,如果用拼音標注出來,大概是這個樣子:shí shì shī shì shī shì 。
![]()
你看,雖然都是“shi”,但聲調卻在二聲、四聲、一聲之間來回跳躍。
也正因為如此,朗讀這篇文章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你可以自己試一試,連續快速地讀出十幾個聲調不同的“shi”,舌頭是不是很快就要打結了?
很多人第一次嘗試朗讀,讀到第二句“氏時時適市視獅”(shì shí shí shì shì shì shī)時,就已經徹底混亂了。
更別說全文近百個字,要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之間行云流水地切換,不出一點差錯,這難度系數簡直爆表。
這篇奇文還有一個特點: 它只能“看”,不能“聽”。你想象一下,就算有一個播音員,真的能把所有聲調都完美地讀出來,你在收音機里聽到一連串的“shi shi shi shi...”,你能聽懂是什么意思嗎?恐怕是完全不能。
![]()
只有當這些聲音對應到“石、室、詩、士、施、氏”這些具體的漢字時,意義才瞬間浮現出來。
那么,趙元任先生這位語言學大師,花費如此心力創作這篇奇文,真的只是為了設計一個超級繞口令,來考驗后人的普通話水平嗎?
不止是繞口令
上個世紀初。那是一個風云激蕩的年代,中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許多知識分子為了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開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刻的反思,而首當其沖的,就是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漢字。
當時,社會上出現了一種非常激進的聲音,認為漢字是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源之一。
理由是漢字筆畫復雜,學習困難,不利于知識的普及和國民教育的推廣。
![]()
因此,以瞿秋白等人為代表的一部分激進知識分子,提出了一個在今天看來石破天驚的想法: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也就是拼音)來全面代替。
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文字革命”,來為中國掃清文盲,開啟民智。
這場關于漢字存廢的爭論,在當時的思想界掀起了軒然大波。支持者和反對者都據理力爭,互不相讓。
就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趙元任先生于1930年前后,發表了這篇《施氏食獅史》。
于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個聯想:趙元任先生寫這篇文章,一定是為了反對漢字拉丁化!他們認為,趙先生是用這篇奇文來向世人證明,如果把漢字都變成了拼音,那像《施氏食獅史》這樣的文章,就會變成一堆毫無意義的“shi shi shi”,這不就天下大亂了嗎?
![]()
因此,這篇文章被許多人當作捍衛漢字、反擊拼音化的“鐵證”,流傳了開來。
但是,后面才發現,我們可能誤解了趙元任先生近百年。
一篇被誤解百年的奇文
根據后來的語言學專家和歷史學家的深入研究,趙元任先生創作《施氏食獅史》的真實動機,和他被大眾所理解的,幾乎完全相反。
趙元任先生本人,實際上就是漢字拼音化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他不僅不反對用字母來給漢字注音,他還是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國語羅馬字”的主要設計者之一。
![]()
那么問題來了,一個拼音化的支持者,為什么要去寫一篇看似在“諷刺”拼音的文章呢?
這正是趙元任先生作為語言學大師的高明之處。他并非簡單地支持或反對,而是用這篇文章做了一個極為精妙的“思想實驗”。
他的真實意圖,并非否定拼音,而是要通過一個極端的反例,來厘清漢字與拼音各自的適用范圍和彼此關系。
趙先生想說明什么呢?他實際上在表達兩層意思:
第一層,對于文言文這種高度濃縮、同音字極多的書面語來說,漢字是不可替代的。《施氏食獅史》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篇文章如果脫離了“石、時、十、是”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塊字,在口語中根本無法成立。
![]()
第二層,也是他更想強調的一層,正因為漢字存在大量同音字,所以我們才更需要一套精準的拼音系統來輔助記錄現代口語(白話文)。
趙先生想說的是,《施氏食獅史》這種情況在人們日常說話時是極少出現的。我們的日常交流用語,上下文清晰,同音混淆的情況遠沒有文言文那么嚴重。
因此,為現代白話文設計一套拼音方案,是完全可行且非常有益的。
所以,《施氏食獅史》并非一個用來攻擊拼音化的“矛”,而是一個用來劃定邊界的“盾”。趙元任先生用他的智慧告訴世人:對待漢字改革,我們不能搞“一刀切”的極端主義。
可惜的是,趙先生這番深刻的良苦用心,在后來的傳播中被大大地簡化了。
![]()
漢字不死
如今,距離《施氏食獅史》的誕生已經過去了近百年。
當年那場關于漢字存廢的激烈爭論,也早已塵埃落定。歷史最終給出的答案,或許正是趙元任先生所期望看到的:漢字與拼音,并行不悖,相輔相成。
今天,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在使用漢字進行閱讀和書寫,同時又熟練地運用漢語拼音進行打字和學習,兩者早已完美地融為一體。
它極致地展現了漢字的表意特性。每一個方塊字,都是一個音、形、義的結合體。
當讀音完全相同時,我們依然能依靠不同的字形來構建一個復雜而清晰的世界。
![]()
雖然根據考證,這篇文章從未被正式收錄進中國內地的中小學語文課本里 但它在民間和語言愛好者中的知名度卻極高。
很多人通過它,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了漢語聲調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習語言的興趣。它甚至還漂洋過海,被收錄進了《大英百科全書》,作為展示漢語奇妙之處的范例。
《施氏食獅史》這篇文章,初看時令人嘖嘖稱奇,再探究時又發人深省。
現在,當你再次面對這篇通篇讀“shi”的文章時,或許可以嘗試著挑戰一下自己的舌頭和大腦,看看自己離“天才”有多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