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洲外交圈的目光,幾乎都被德國一場“未啟程便落幕”的訪華行程牢牢吸引。
德國新任外長瓦德富爾原定10月26日的首次訪華計劃,在出發前三天突然宣布推遲。
消息一出,不僅德國國內輿論嘩然,英國《金融時報》更是直接將其定性為“默茨政府的超級外交災難”。
而隨著德國資深媒體人加博爾·施泰因加特在《焦點在線》上的評論文章公開發表,這場外交鬧劇背后的深層癥結被層層揭開。
![]()
“中國無用”的自我困局
德國資深媒體人加博爾?施泰因加特在《焦點在線》文章中所尖銳指出的,德國最大的問題,是覺得中國沒用了,還總想著為難它。
施泰因加特的觀點戳中了要害,中國壓根沒怎么變化,真正變化的是德國人看中國的心態。
放在以前,德國把中國視作賺錢的好伙伴,羨慕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盼著借中國發展的東風打開市場。
![]()
但現在,見中國發展越來越好,德國政客心里發慌,還刻意忘記了自己的供應鏈離了中國根本玩不轉。
這種心態轉變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政策從“合作共贏”轉向“單向懲罰”。
歐盟跟著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德國試圖阻止中國成為經濟強國,哪怕這些做法對自己毫無益處。
“中國無用”的論調,在數據面前不堪一擊。
![]()
2024年,德國對美出口跌了7.4%,8月單月更是暴跌23.5%,但對中國的進口反而漲了8.3%,9月中國對德出口還多了10.9%。
中國供應著歐盟80%的稀土,德國汽車產業沒了這些稀土,生產線早該停擺。
在新能源領域,中國電動汽車占比已達50%,而德國僅18%,比亞迪、長城的車開進德國街頭時,德國本土工廠正被訂單下滑逼得睡不著覺。
![]()
中德在電子電氣、汽車、機械設備等領域的合作早已深度交融,這些都是“中國有用”的鐵證。
可德國政客偏要抱著“為難中國”的心態不放,臺海問題上,瓦德富爾只提“維護現狀”,絕口不提反對“臺獨”。
稀土問題上,抱怨中國管制影響供應鏈,卻對自身90%的依賴視而不見,這種雙標背后,是西方深層的文明焦慮。
![]()
冷戰后西方一直自居“普世燈塔”,認為只有自己的制度能成功,而中國以不同路徑實現現代化,打破了這種神話。
現實中攔不住中國崛起,就轉而在道德上審判,用制裁、抹黑維系優越感,瓦德富爾的訪華失敗,正是這種焦慮的集中爆發。
![]()
未啟先折的訪華之旅
瓦德富爾的訪華行程從籌備階段就透著反常。
作為德國新任外長的首次訪華,這本該是修復中德關系、鞏固經貿合作的重要契機,但他的一系列言行卻徹底偏離了軌道。
8月,瓦德富爾赴亞洲訪問時,連續四天公開“嚼中國舌根”,直言中國的強大會“威脅亞洲安全”,這番言論已讓中德外交氛圍蒙上陰影。
![]()
10月14日,他更進一步,公開呼吁日本與德國聯手“對付中俄”,將地緣政治對抗的矛頭直接指向中國。
中國外交部沒有慣著這種無禮,在瓦德富爾發表挑釁言論后,中國外交部緊急召見德國駐華大使,明確傳遞“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底線。
德國國內的反應同樣劇烈,原本計劃隨行的德國工業界代表紛紛取消行程,用沉默的行動表達反對。
![]()
畢竟對企業來說,中國是德國不可或缺的貿易伙伴,2024年中德雙邊貿易額已達2018.8億美元,沒人愿意陪著政客破壞合作。
德國大眾等車企更是直接感受到寒意,部分車型已暫停生產,企業負責人公開表示“擔憂合作前景”。
這場未啟先折的訪華之旅,激起的連鎖反應遠超事件本身。
![]()
撕裂的德國
然而訪華行程的失敗只是導火索,它點燃的是德國政壇早已潛藏的分裂火種,讓國內矛盾徹底暴露在公眾視野中。
執政聯盟內部的裂痕首當其沖,社民黨議員阿赫梅托維奇直接公開批評,“這時候取消訪華,簡直是發錯誤信號”,要求瓦德富爾立刻恢復默克爾時期務實的對華政策。
但瓦德富爾所在的基民盟卻極力維護,稱其言論“符合德國利益”,兩黨圍繞對華政策的爭吵愈演愈烈。
![]()
這種對立并非偶然,社民黨一直主張維系中德經貿合作,而基民盟則更傾向追隨美國的對華策略,雙方的分歧早已存在,只是被訪華事件徹底激化。
經濟界與政界的對立更加尖銳,德國批發和外貿協會主席揚杜拉的表態充滿矛盾。
他一邊呼吁“別筑貿易壁壘”,一邊又跟風喊“中國傾銷”,這種搖擺恰恰反映了經濟界的無奈,既想保住中國市場,又不敢得罪強硬的政客。
![]()
德國央行行長則更激進,在訪華告吹不到24小時就放狠話,說搞不定就“干一票大的”報復,這番言論讓企業界更加焦慮。
要知道,2024年前8個月,中德貿易額比德美貿易額多出6億歐元。
中國重新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德國汽車、半導體產業90%的稀土依賴中國進口,與中國鬧僵的代價,最終要由企業和民眾買單。
![]()
更棘手的是,對華政策矛盾還與德國原有難題交織在一起。
過去,移民和征兵問題已讓默茨政府焦頭爛額,如今對華政策又成了新的爭議點,三大矛盾疊加,讓德國政壇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
社民黨議員在議會直言,“政府連對華政策都無法統一,還談什么解決民生問題”。
![]()
結語
德國一邊在安全上依附美國要遏制中國,一邊在經濟上依賴中國要填飽肚子。
這種內在張力讓外交政策左右搖擺,最終既得不到美國的完全信任,又失去了中國的合作意愿。
對德國而言,承認中國“有用”不是否定自己,而是認清現實,停止“為難中國”不是妥協,而是自救。
如果繼續活在“西方優越”的幻想里,最終被困住的不會是埋頭發展的中國,而是在矛盾中逐漸迷失的德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